林业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及其稿源优化——以《桉树科技》为例

2021-12-31 08:26周群英
桉树科技 2021年4期
关键词:桉树科技期刊参考文献

周群英

林业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及其稿源优化——以《桉树科技》为例

周群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广东 湛江 524022)

为了解我国林业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的特征,以《桉树科技》为例,在中国知网检索该刊1996—2015年发表的论文作为源数据,从零被引率的变化、下载频次、发文机构、作者情况、类型、篇幅和参考文献等7个方面对零被引论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年间,累计产生40篇零被引论文,零被引率为4.0% ~ 17.7%且未随刊文量的增加而增加;虽未被引用,零被引论文仍具有不同量的下载频次,说明受到了一定的关注;由科研院所与企业所发表论文的零被引较高,分别为42.5%与40.0%,这与该刊稿件主要来源于这两个机构有关;来自1个机构的零被引论文最多,达67.5%,随着论文合作机构数量的增加,零被引率呈现降低的趋势;论文独著率与合作率分别为32.5%与67.5%,零被引率与作者数量之间无直接关联;学历为本科和职称为中级的作者投稿基数大,由此产生的零被引论文数量相对较多;研究型论文出现零被引的机率较应用型和综述型的论文高;论文篇幅短和参考文献少,会降低论文被引用的机率。为尽量避免零被引论文的产生,提出3点稿源优化建议,即“拓宽组稿渠道,筛选合适稿源”、“做好选题策划,关注学术热点”和“优化作者队伍,提高论文质量”,以期提高论文的关注度和被引率,提升期刊的学术影响力。

林业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稿源优化

论文零被引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论文发表后从未被引用,是低被引论文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也是期刊影响力的反向评价指标。由于零被引论文对期刊质量评价会造成负面影响,多数期刊都尽力避免此类论文的产生,但零被引论文却又真实地存在于多数期刊当中。因此,研究零被引论文的特征,发掘其潜在的学术价值,对期刊编辑做好选题策划、筛选稿源、提升期刊学术影响力等均有正面的指导意义。近年来,国内学者对零被引论文进行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内容涉及编辑出版类、医学类、图情类、学报类、农业科学类等,作者从不同角度分析了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原因,为期刊减少零被引论文、做好文献的组织与管理提供了思路。目前,针对我国林业科技期刊零被引论文暂无报道。基于此,本文以《桉树科技》为例,统计了累计20年(1996—2015年)的论文数据,从刊文量及零被引率的变化、下载频次、发文机构、作者情况、类型、篇幅和参考文献等7个方面进行分析,并提出3点稿源优化建议,以期为编辑部做好组稿、选稿和用稿工作,尽量降低论文的零被引率和提高期刊论文质量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期刊简介

《桉树科技》前身为创刊于1977年的《桉树科技协作动态》,1983年正式更名为《桉树科技》,由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桉树研究开发中心主办,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认定的第一批学术期刊(2015年)。自2012起,出版周期由半年刊更改为季刊。在我国68种林业科技期刊中,排名第28位,2020复合与综合影响因子分别为0.703与0.541。作为以单一树种命名的林业类普通科技期刊,《桉树科技》稿件所涉及的研究领域窄、信息容量小、质量参差不齐、研究内容雷同、同质化现象普遍,导致其读者群体小、论文关注度较低。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 数据来源

论文发表后的2 ~ 3年是被引用的高峰期,若发表后5年未被引用,之后成为零被引的可能性会增加,因此,统计发表5年左右的论文更具说服力。鉴于此,本文在中国知网(www.cnki.net)高级检索页面“文献来源”窗口输入“桉树科技”,发表时间选择1996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检索该刊20年以来发表的所有论文,剔除工作总结、视察报告、讲话稿、译文、简讯等非学术论文,对被引率降序排序后,选取被引次数为0的论文进行下载和统计,数据检索时间为2021年6月16日。

2.2 研究方法

统计分析1996—2015年的刊文量、零被引论文数量、下载频次、发文机构、作者情况、类型、篇幅和参考文献等信息,所有数据均在EXCEL表格中整理并制图。

3 结果与分析

3.1 刊文量及零被引论文情况

由表1可知,《桉树科技》1996—2011年为半年刊,总体刊文量较少,平均不足20篇·年;自2012年改为季刊后,刊文量有所增加,为半年刊的2倍。20年间,共产生40篇零被引论文,零被引率分布在4.0% ~ 17.7%之间,最高出现在1996年,1999—2001、2005、2010—2011年无零被引论文产生。在半年刊阶段中(1996—2011年),平均零被引率为7.6%,且与论文发表时间早晚无相关性,无规律可循;在季刊阶段(2012—2015年),平均零被引率为10.2%,且随刊文时间越晚,呈现出递增趋势。由表1还可知,刊文量的增加与零被引率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说明质量是论文被引与否的主要因素。

表1 《桉树科技》1996—2015年刊文量与零被引论文统计

3.2 零被引论文下载频次分析

论文下载量反映了读者的关注度,其值越高,说明论文越有可能被引用。在出现零被引论文的14个年份中,总被引频次在32 ~ 270次之间,累计下载频次为1 783次,篇均被引频次为45.4次(表2)。单篇最高与最低的下载数量分别为113与11次,二者差距较大。40篇零被引论文中,仅有1篇下载频次高于100,总体下载量较低。2009年之后的论文下载量明显较之前的多,这可能与网络发展迅速、资源获取更为便捷有关。虽未被引用,但从其下载频次来看,仍受到读者的关注,表明其学术思想得到了一定的传播。表3为下载频次排名前十的论文,除有1篇发表在2002年外,其余的发表年份相对较晚,因此,不排除将来被引的可能。值得说明的是,即使零被引论文存在潜在的被引可能,但成为高被引论文的机会极少。

表2 《桉树科技》零被引论文的下载频次

表3 下载频次排名前十的零被引论文

3.3 零被引论文的发文机构

3.3.1 第一作者机构类型

由图1可知,40篇零被引论文主要出自4种类型机构,其中由科研院所与企业所发表论文的零被引率较高,分别为42.5%与40.0%,这与《桉树科技》稿件主要来源于这两个机构有关。大专院校的零被引率最低,仅为5%,这是因为大专院校多数均有自办期刊且农林类科技期刊的种类繁多,作者可选择的余地较大,作为普通级别期刊《桉树科技》收到来自大专院校的论文较少,相应产生的论文零被引率也较低。

图1 零被引论文的第一作者机构类型

3.3.2 机构数量

来自1个机构的零被引论文最多,达67.5%,两家以上机构合作论文其零被引率仅为32.5%(表4)。总体呈现出随着论文合作机构数量的增加,零被引率降低的现象,与杨晓荣等对13种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研究的结果一致。合作机构多,论文零被引率低,这可能是团队合作的研究成果其实用性和创新性均较强,或研究所涵盖的内容较广,研究层次较深,从而增加了论文被引用的机率。

表4 零被引论文的机构数量

3.4 零被引论文作者情况分析

3.4.1 作者数量

40篇零被引论文的单篇作者数量为1 ~ 11人,独著率与合作率分别为32.5%与67.5%(表5)。作者数量以2、3、5人为主,累计达50.0%,高达11人的仅1篇。一般而言,作者数量多,自引的机率有可能增加,从而减少零被引现象发生。但从表5的数据来看,论文零被引率与作者数量多少并无直接关联,这与何春娥等“随作者群人数增加零被引论文减少”的结论不符。

表5 零被引论文的作者数量

3.4.2 学历与职称

1996—2004年刊出的论文,其第一作者信息标注不齐全,基本未注明学历与职称情况,2005—2015年的数据则相对完整。由表6可知,第一学历为本科所占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硕士研究生;职称以中级的最多,其次是副高级。博士研究生与正高级职称的作者,其零被引论文所占的比例最低。

表6 零被引论文第一作者的学历与职称信息

3.5 零被引论文的类型

40篇零被引论文分属研究、应用和综述3种类型(图2),以研究型论文最多,分别比应用型与综述型论文高出40%与47.5%,而应用型与综述型的论文均在10篇以下,这与期刊主要刊载研究型论文为主、应用型与综述型论文为辅有关。蔡卓平等和魏中青的研究表明,综述型论文出现的零被引率较低,这是因为综述型论文能系统反映国内外某一专题的研究概况和发展趋势,帮助读者了解最新研究动态,对于启发思路具有导向作用,因此更容易被关注,相应可获得较高的被引次数。

图2 零被引论文的类型

3.6 零被引论文篇幅

论文篇幅与被引呈正相关关系。论文的篇幅越长,论文涵盖的信息量越大,研究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越好,其被引用的概率也越大。由表7可知,零被引论文的篇幅为2 ~ 8页,平均5页·篇,以3 ~ 5页的居多,累计所占比例为65%。6页以上的累计有11篇,2页的仅有1篇。总体而言,论文篇幅短,信息容量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研究方法、试验设计、数据处理、结果分析等内容缺乏系统性、深度和广度,论文结构不完善和不全面,学术价值相对较低。

表7 零被引论文的篇幅

3.7 零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

葛赵青等指出,参考文献数量对论文的被引频次及期刊的影响因子均有正面影响,因此,分析零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引用情况有助于掌握论文的内部特征。由图3可知,40篇零被引论文总体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偏少,无参考文献的论文所占比例达22.5%,表明作者在论文写作中未运用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研究缺乏一定的系统性和深度。参考文献以1 ~ 10条的最多,占半数以上,参考文献为11 ~ 20条与≥21条的分别为4和5篇,所占比例均相对较小。

不可否认的是,论文参考文献数量较多,表明作者获取已有成果和最新信息的能力相对较强,反映出论文与已有研究成果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连续性和继承性,论文的质量相对较高。从表8可以看出,参考文献≥21条的5篇零被引论文,其下载频次均较高,为下载频次排名前十的论文之一(表3),说明这些论文虽未被引用,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较多读者的关注。

4 降低零被引论文的稿源优化建议

被引频次是学术论文质量高低和使用价值大小的重要评价指标,也是科技期刊学术质量和影响力水平的重要衡量指标。零被引论文对期刊评价会造成负面影响,降低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因此有必要对稿源进行优化,提高论文质量,尽量避免此类论文的产生,最大限度地发挥论文在促进学术交流、传播学术思想、推动科技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4.1 拓宽组稿渠道,筛选合适稿源

《桉树科技》因影响力一般、刊文范围较窄、从业人员少等,稿源不足是期刊面临的首要问题。加之核心期刊效应的影响,大量优质稿源向核心期刊集中或严重外流,非核心期刊要获得优质稿源较为艰难。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桉树科技》编辑出版工作经常处于“来稿即用”的状态,较多学术质量低下、写作水平差的论文充斥版面,总体被引率不高。因此,拓宽组稿渠道,增加论文数量,才能筛选到合适或优质的稿源。除了定期向桉树研究领域的知名专家、教授约稿外,编辑部还应多管齐下,加强以下组稿工作:(1)充分发挥专业科技期刊的指导性、实用性、服务性功能,准确定位,力争在内容上独树一帜,通过分级分类,积极向与桉树研究相关的科研院所、林场等企事业单位有针对性地约稿;(2)基于科研项目在中期考核、结题或验收过程中对论文产出数量有一定要求,通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积极拓宽稿源渠道;(3)充分发挥编委会作用,邀请学术影响力较高和热心期刊发展的编委自投稿或引荐他人投稿;(4)诚邀同行期刊将其无法及时安排的部分稿件推荐给本刊(如有些论文达不到核心期刊发表要求但却符合本刊收稿范围),并通过各类会议如桉树学术研讨会等广集稿件。

图3 零被引论文的参考文献

表8 参考文献≥21条的零被引论文

4.2 做好选题策划,关注学术热点

选题策划可以体现科技期刊内容的思想、创新点、创造点,是期刊编辑出版工作的重要环节。论文选题新颖,把握了学科发展方向及反映学科领域热点和前沿问题,对提升论文关注度和引用率无疑是有帮助的。选题老旧、内容雷同、缺乏创新的论文味如嚼蜡,吸引力不足且关注度低。因此,编辑部要针对当前学术热点和发展趋势,结合读者和社会的需要,对学科领域中的前瞻性、理论性、技术性难题进行筛选、论证,对学术资源进行整合,使论文内容更加精细,体现论文的学术价值,从而增加读者关注度。当读者阅读策划选题合理的科技期刊后,能够对其阐述的技术有一定的了解,并且能够进行思想的延伸,论文被引的可能性就会增加。此外,编辑部还应重点关注期刊论文相关研究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关注学术前沿热点问题,因为较为新颖和热门的研究主题更能获得同行的关注和兴趣,围绕该主题所发表的论文也更容易被同行阅读和引用。

4.3 优化作者队伍,提高论文质量

作者是影响科技论文质量的重要因素,而作者的创新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实验操作能力、数据分析能力、文献检索能力和写作能力等直接决定了论文的质量。《桉树科技》作者有较大比例为在读硕士、生产一线和基层人员,在读硕士接触科研工作的时间短,写作较多处于模仿阶段,论文撰写多为文献或数据堆砌,缺乏广度和深度;而生产一线和基层人员因科研条件有限,多数因职称晋升需要而被动撰写论文,且论文多为生产性的简单总结或为常规性的栽培、育苗、经营技术等,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严重,缺乏创新性和先进性。因论文质量不高,难以引起读者共鸣和关注,零被引率较高。因此,对作者队伍进行优化,提高论文质量,是减少零被引论文的前提。一是编辑部要建立核心作者数据库,将在桉树领域研究较深入、研究成果较多从而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作者作为主要约稿对象。这些作者因科研综合能力较强,论文质量相对较高,也是高被引论文的主要作者,编辑部要与他们保持联系和沟通,积极向他们争取稿源;二是编辑部要积极扶持在读研究生、生产一线和基层人员作者,引导他们注重文献阅读,加强文献引用,特别是要关注时效性强的热点论文,帮助其克服在论文修改过程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着力突出论文亮点,提高此类人员论文的科技含量;三是编辑部要善用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文献检索系统,借助林业同类期刊开发优秀作者。通过筛选论文下载量大和篇均被引频次高的作者并主动联系,加强交流,做好针对性约稿,增加本刊优秀作者数量。

5 结语

论文的被引频次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论文的可见度和可获得性、作者的生产力和影响力、论文合著者数量,以及论文选题是否新颖和热门等,因此,论文零被引现象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编辑不仅要了解期刊论文的被引用情况,还要有意识地去分析零被引论文数据,以把握其特征,为期刊减少负面影响做好应对措施,致力提高科技期刊的学术传播力。

[1] 杨鑫浩,李云霞,孙雷心,等.期刊零被引论文情况及分析——以《中国农业科学》为例[J].科技传播,2020,12(23):31-35,53.

[2] 徐晓芹.零被引论文产生的原因分析——以《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7):763-768.

[3] 刘武英,张薇,刘影梅.学术期刊中的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以编辑出版类核心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9):987-991.

[4] 孙婧,周康.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评价指标的相关性研究——以神经病学核心期刊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8,29(7):733-738.

[5] 陈汐敏,丁贵鹏,接雅俐,等.医学学报类零被引论文特征及其下载情况分析[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6,27(3):330-336.

[6] 胡泽文,武夷山,高继平.图书情报学领域期刊论文零被引率的演变规律研究[J].情报学报,2018,37(3):243-253.

[7] 李美玉,王硕,郑德俊.中文期刊零被引率与期刊关键评价指标相关性分析——以图书情报学科为例[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4):399-404.

[8] 万敏.行政学院学报类期刊零被引现象特征及成因分析[J].出版广角,2021(2):51-53.

[9] 蔡明科,王小艳,宋妍娟.普通高校水利类学报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及改进措施研究——以《水利与建筑工程学报》为例[J].传播与版权,2020(10):51-53.

[10] 杨晓容,刘海,冯卫,等.综合性农业科学类中文核心期刊零被引论文特征[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7,28(5):468-473.

[11] 孙岩,邓莹.中国农业科技期刊零被引(未被引)论文分析[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4,26(12):60-63.

[12]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图书馆.第一部分:期刊影响力指数及影响因子[J].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2020,18:62.

[13] 周洁,王昕.科技期刊论文低被引情况与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5,26(8):851-855.

[14] 陆伟,钱坤,唐祥彬.文献下载频次与被引频次的相关性研究——以图书情报领域为例[J].情报科学,2016,34(1):3-8.

[15] 钱贺进.“无用”论文激增现象透析[J].中国人才,2012(12):26-28.

[16] 何春娥,王群英,冯亚文.《自然资源学报》1986—2015年零被引论文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18,33(9):1666-1674.

[17] 蔡卓平,骆育敏,段舜山.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生态科学》的零被引论文特征分析[J].生态科学,2019,38(5):200-203.

[18] 魏中青.生态学期刊零被引论文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11):81-84.

[19] 周群英.《桉树科技》近五年(2014—2018)引文分析[J].桉树科技,2019,36(2):52-56.

[20] 黄江华,王维朗.学术期刊编辑应对零被引论文的策略[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9,30(3):253-257.

[21] 葛赵青,苗凌,赵大良,等.科技期刊参考文献数量与部分引证指标的定量关系初探[J].编辑学报,2015,27(5):423-425.

[22] 温晓平,屈李纯,马秋明,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2012年高被引论文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42(11):225-234.

[23] 谭雪静.《海洋科学》零被引论文分析[J].编辑学报,2017,29(1):93-95.

[24] 常丽芳.科技期刊选题策划的意义与对策分析[J].新闻研究导刊,2017,8(21):246.

[25] 温芳芳.我国情报学论文零被引的成因及影响因素探析——基于零被引与高被引论文的比较[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6,39(4):27-31,26.

Characteristics of Zero-cited Papers and Optimization of Manuscript Sources for Forestry Sci-tech Journals: Takingas an Example

ZHOU Qunying

()

In order 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orestry sci-tech papers published in journals that have zero-citation rates, the Chinese journalwas taken as an example for analysis.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period from 1996 to 2015 were searched on the advanced retrieval interface of CNKI. Data was collected on papers having zero citation rates, including the following parameters: download frequency, author institutional affiliation, author information, number of pages, type and number of references cited. Analyses of this data showed that 40 papers published during the 20 years had zero-citations, and the zero-citation rate ranged from 4.0% to 17.7% per year. The zero-citation rate didn’t increase as the number of papers published increased over time. Zero-cited papers had different download frequencies, indicating that many had received a certain amount of attention and interest. The zero-cited papers published by scientific research institutes and by enterprises were 42.5% and 40.0% respectively, and these rates correlated to manuscript sources of the journal being mainly from these two types of organisations. Meanwhile, 67.5% of zero-cited papers originated from just one institution. The zero-citation rate showed a decreasing trend as the number of institutions cooperating in a study/paper increased. There was no direct correlation between zero-citation rate and the number of co-authors on papers. Authors with bachelor’s degrees and/or intermediate professional titles contributed more papers and the number of zero-cited papers by such authors was relatively large. Zero citations of research papers were higher than that of application papers and review papers. Papers with fewer pages and/or citing fewer references had reduced chances of being cited. With the aim of reducing the rate of zero-cited papers as far as possible, three suggestions for optimizing the manuscript sources were put forward, namely: ″broaden the channels of soliciting manuscripts, select suitable sources″; ″select and plan suitable topics, pay attention to academic hot spots″; and, ″optimize the co-author teams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apers″. Together these measures would improve the attention and citation rate of papers and enhance the academic influence of the journal.

forestry sci-tech journal; zero-cited paper;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ptimization of manuscript source

10.13987/j.cnki.askj.2021.04.009

G237.5

A

周群英(1978— ),女,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科研管理和期刊编辑出版工作,E-mail:qyzhou999@163.com

猜你喜欢
桉树科技期刊参考文献
数字化出版对我国科技期刊编辑出版发行的影响探究
《心理学报》入选《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2021版
森林里的纵火犯
第六届陕西省科技期刊评优结果揭晓《西北园艺》荣获特色科技期刊奖
彩虹桉树
桉树茶饮
桉树会引发白血病?
Study on the physiological fun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γ—aminobutyric acid and its receptors
The Review of the Studies of Trilingual Education in inghai
The Feminine Helen and the Feminist 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