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雪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创新发展,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已经离不开互联网,职校的教育同样是如此。互联网+教育的推行势在必行,但是当前的互联网教学平台却比较纷繁复杂,如何准确的找准定位,让职业教育变得越来越好就成为职校教师最应当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思想认知;德育教学;交流;综合素养
互联网+教育不单单是传统教育的深化,它从根本上讲是指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了一种新型教学方式。这种方式的开展强调教师和学生都要具备最新的互联网思维,用互联网思维去思考新时代的教学工作应当如何开展。
一、具备正确的思想认知
传统的职校教育强调的是理论知识的传授,很多时候学生的实操知识都要等到实习阶段才可以学习到。这种教学方式是十分不适合职业教育的,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新时代的“互联网+”教育,新时代的互联网教育不仅知识的时效性要远远超过传统教育,就连知识的涉猎面也是要远远超过的。如果职校教师还是保持原先的那套教学理念,那么随着教学工作的开展,学生们刚一毕业就会同时代脱节,即使进入工作岗位也会受在校期间的影响,思想就会变得越来越狭隘,这是十分不利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成长的,也是背离职业教育初衷的。因此,教师一定要更正自己的思想认知,积极地尝试进行“互联网+”的职业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充分地调动互联网上的教学资源,还可以帮助学生们开拓他们的眼界和思维,让学生在刚一毕业的时候就站在很高的起点上。
二、重视“互联网”的传播力,做好德育教学工作
从古至今亘古不变的真理就是做事一定要细致,尤其是德育教学工作,现阶段的职业教学,学生质量参差不齐,如果教师不重视学生的德育工作,在互联网的时代就会发生很多的危机公关。例如:近期发生的职校学生辱骂外卖员事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本来一个简单的事情,却由于学生自身言论的错误,让学校受到了社会的质疑和谩骂,为职业教学蒙上了一层阴影。学生的管理层在重视互联网的正面能量的时候,也要重视互联网的强大传播力,避免各种负面信息的出现。相信只要教师和学生都发自内心的意识到互联网的传播力,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工作的时候就会变得更有责任心,学生在网上学习知识的时候也会更加的认真。这是时代发展的规律,只要做到了这些并积极的进行德育教学工作的开展,那么学生的成长必然会迎来更好地未来。
三、学校应当重视同学生的沟通,积极开通互联网交流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很多学校都专门开通了贴吧、微博和邮箱,更鲜明一点的则都开启了抖音,这种鲜明的做法是很好的,可以让教师和学校领导积极地掌握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学校近期的一些小新闻,这种信息渠道的拓展,不仅方便了学生同教师的沟通,还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十分融洽。可以说,这些教师的眼光是非常长远的,他们精准的把握住了互联网时代的教学精髓,积极地利用互联网的利好来服务于教学,这是十分值得借鉴的。因此,为了适应时代教育,学校就应当积极地开展校园交流平台的建立,让学生们可以在平台中尽情的进行学习意见的交流。教师也可以从这些言论中去精准的把握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进行针对性的解决,为学生们的健康成长和学习积极营造更好地氛围。在这样的环境中学习成长,学生们的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必然都会获得质的提升。
四、做好新时代教育的几点建议
1、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培育
虽说职业院校同本科院校不同,主要是靠技术吃饭,但是对学生的测评仍然是靠考试来进行评定。这同傳统的应试教育是没有区别的,因此教师应当积极争取学生的意见,并根据校领导的看法来制定更合理的评判机制。例如:学生在校期间的道德品质、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学生的实操能力、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等等。这每一项的评判都很重要,也是社会上需求人才的最主要标准之一,教师采用这样的评测标准为社会提供人才,不仅可以逐步的提升学校的影响力,还会让学生们更精准的找到自己适合的岗位,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办法。
2、积极利用互联网做好学生应用能力的培训
互联网最大的优势就是他的知识存储非常的丰富,且前瞻性很强。很多时候教师如果不仅如此社会,根本就难以了解现如今社会的飞速发展。尤其是一些基础知识的革新,可以说是日新月异。教师应当在依托教科书的同时,重视互联网上相关信息的培育,积极地拓展学生的视野。尤其是更新换代较快的专业技术,像、护理、康复、汽修、机电等等,这些知识同书本中已经有了很大的差别,如果教师坚持用书本中的知识来进行讲解,那就真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培育出来的学生一毕业就发现自己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完全没有了用武之地。
基于此,教师在新时代的教学应当是这样的:在课程开始前,教师积极地准备相关的学习资料,了解行业最新的动态;课堂上,教师有计划的布置学习任务,让学生们独自也好,成小组也好,积极地在学习的时候去从手机上查阅相关的资料和文献,了解最新的行业动态,教师可以把学生们总结的知识和自己的知识进行整理后做成思维导图或者PPT的方式来让学生们进行观阅,并积极地提出自己的意见;最后则是让学生们分享自己的收获,然后让同学们进行相互之间的点评。
结语:虽然新时代的教学形式日新月异,但是教学的本质却不会发生变化,其永远都是以生为本的。教师应当在重视以生为本的基础上,去不断地学习和深造,力争可以为国家培育出越来越多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游静.“互联网+”合作学习模式在中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学周刊,2021(36):11-12.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21. 36.005.
[2]杨洁,宋琛琛.“互联网+职业教育”背景下课程教学模式初探——以学前教育专业艺术领域课程为例[J].教育观察,2021,10(44):77-80.DOI:10.16070/j.cnki.cn45-1388/g4s.2021.44.023.
[3]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一)[J].职业技术教育,2006,27(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