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军
摘要:高中语文老师是整本书开展和落实整本书阅读教学的关键。新高一教学过程中不免碰到很多疑难困惑,如何处理好“整本书阅读”中诸如“与高考的衔接”“怎么教、怎么学”等问题,笔者提出了“他山之玉可以攻玉”、做好初高中衔接和循序渐进的对策。
关键词:整本书阅读;困惑;启示;思考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和统编高中语文教材于2020学年在浙江落地并使用,课程标准把“整本书阅读与探讨”放在了十八个任务群的首位,由此可见整本书阅读的地位之重要,意义之巨大。
作为一线教师,教学一篇课文、一个单元,我们已经树立了辨体施教的意识,但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辨体施教意识比较淡薄,大部分老师会把整本书阅读简单等同于文学名著阅读。“整本书阅读”教学设计的初衷是毋庸置疑的,但在教学一线,特别是刚接触这个概念的我们,怎样处理好这个理念与实际操作的矛盾,就成了当务之急。如若不能尽快接受这个理念,很好地贯彻它,最后整本书阅读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一、“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困惑
1.高考怎么考查?
英国“新数育”代表人物尼尔说过:“我们不能拒绝教授孩子们大学考试所指定的科目。显然,只要考试存在,它们就是我们的主人。”高考“指挥棒”是一个客观存在,其力量之大足以挡住一切“干扰”它的举动。这就是中国的“国情”。整本书阅读如果要挂钩考试,怎么考、考什么?谁来制定考试的标准,怎样保证试卷的信度和效度?另外,将其列人高考,因城市地区和农村地区师资力量、图书数量等不均衡客观存在,考试的“公正性”该怎样保证?这些都是我们必须面对的问题。
2.教学如何开展?
“整本书阅读”排在十八个任务群最前面,看来它也是必须要教的。但是,整本书阅读的文本与教材中的其它篇章之间究竟是一种什么关系呢?是互补,还是延伸?如果认为“整本书阅读”与教材是一种互补关系,怎么安排课时?教师和学生有没有时间兼顾?如果不是互补关系,那么它们之间各占多大比例?例如,关于《红楼梦》和《乡土中国》的整本书阅读,现在的师资能不能很好地处理其与教材之间的关系?需要明确的是,教师读过本书和指导学生阅读一本书,并不是一个概念。教师要有能力指导学生阅读,同时又要处理好整本书阅读与教材教学的关系。再从学生角度看,一个高一学生一年有多少业余时间可以用在课外阅读上?他们有没有时间去读《红楼梦》和《乡土中国》?对于这些问题,我们都要仔细加以考虑并且要作好周密安排。
二、从近三年北京卷获得的启示
2020北京卷第17题(5分):
17.《红楼梦》第五回中晴雯的判词是:
霁月难逢,移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请公子空牵念。
请从判词的画线部分选择三处,各举出原著中的一个具体情节加以印证。
【2019年北京卷】22.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呐喊》中哪一篇作品的结尾,令你印象深刻,给你带来启迪?要求:复述大致内容,陈述理由,150字左右。
②在《红岩》《平凡的世界》《老人与海》中,选择一位“内心强大”的人,写出其“内心强大”的表现。要求:写出人物姓名,150字左右。
③在《边城》《红楼梦》中,谁是“心清如水”的人?写一首诗或一段抒情性文字赞美他(她)。要求:写出赞美对象的姓名和特点,不超过150字。
【2018北京卷】23.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写作。
①在《红岩》《边城》《老人与海》中,至少选择一部作品,用一组排比比喻句抒写你从中获得的教益。要求:至少写三句,每一句中都有比喻。120字左右。
②从《红楼梦》《呐喊》《平凡的世界》中选择一个既可悲又可叹的人物,简述这个人物形象。要求:符合原著故事情节。150-200字。
③读了《论语》,在孔子的众弟子之中,你喜欢颜回,还是曾参,或者其他哪位?请选择一位,为他写一段评语。要求:符合人物特征。150-200字。
我们不妨这样去理解北京卷所释放出的信息:
1.由近三年的北京卷不难看出,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考查,突出了一个“整”字,考了常规单篇文学性文本考查做不到的内容。北京卷对于整本书阅读的考查,不是考查某一单一的细节,也不是考查某些约定成俗的概念,而是开放性地考查学生对于整本书阅读积累和经验体会。
2.对于必修课本、选择性必修课本中要求的整本书,我们应该要求学生认真读几遍,即使是最次的学生也应该对它们有印象,
3.应要求学生在阅读时“动笔”。第一,学生在阅读整本书时要做好摘录或标记,摘录的内容由学生自由决定,老师不必作死板规定;第二,学生不仅要读,更要写,写作的方向也是自由的,但是必须要写,可以是对书中人物的评论,也可以是读后感,亦可以是对某个片段、甚至是某一句的赏析。在现在浮躁阅读的时代,应该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品味经典,真正让学生动起来。
三、“整本书阅读”教学中的思考
1.做好初高中阅读指导衔接
如何把整本书阅读落实到实处,我想,作为高一语文教师,首先应做好阅读上的初高中衔接。市区的学生大都阅读经验丰富,因为小学、初中时家长和老师都比较重视,阅读分为较好,而乡镇出来的学生由于收到客观和主管条件的限制,阅读方面往往差强人意。
不管生源如何,学生总体阅读水平如何,这里都会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高一学生在之前读的整本书一般都在200页左右,刚一升入高中怎么可能一下子读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对农村生活缺乏切身体验的00后,又怎能真正看得懂《乡土中国》,进而理解“差序格局”?那么,对整本书阅读的指导就无尤为重要了。
2.淡化整本书阅读中的学习任务
过于密集的学习任务,必定会降低学生的阅读兴趣,扰动学生的自主阅读。
一部73万余字的《红楼梦》,要想真正读懂读透,只能在阅读中把它“肢解”,逐一消解,但是它的体量毕竟擺在那,如果我们指导学生阅读只是停留在一般的圈画、摘抄上,这显然是意义不大的。所以,很多时候,在指导学生整本书阅读过程中,必须淡化学习任务观,功利性不能过强,适度、适宜的问题介入,能够触发他们的阅读兴趣也就够了。
3.充分利用“碎片化阅读”功能
生活中,大部分人习惯了“碎片化阅读”,特别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手机阅读、平板阅读基本已经成为常态。很多时候,一味地“魔化”它们,收效甚微,倒不如充分利用它们的某些功能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每个学生都有天然的表现欲,即使再内向的学生也有表现的需求。比如开设班级公众号,给不善发言的同学以表达的空间,
4.遵循“循序渐进”的阅读规律
各个年龄段呈现的特征各异——小学生的阅读处于“乱读”“杂读”状态,初中生阅读处于“趋向稳定”阶段,进入高中之后,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变得更加的开阔,这个时候教师要根据学生年龄段的特点和各自班级的世纪情况,设置不同的阅读计划。在实践中,我认为应该遵循循序渐渐原则安排整本书阅读,个人觉得可以从三方面入手:一是控制读物字数,由短到长,由薄到厚,由中到外;二是挑选不同内容的读物,侧重文学类文本阅读,以此辐射开去;三是不能局限于“通读——精读——熟读”模式,可以放开手让学生多读,不一定要精读,让高一学生徜徉在母语文字的海洋。
从长远来看,整本书阅读不仅与高考直接关联,影响着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更重要的是,它关系到母语和文化经典的传承,作为高中语文老师责无旁贷,我们是开展整本书阅读的关键。当然,整本书阅读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自身要能读、善读,并且更要善于指导和组织,这样才能把整本书阅读最终落实好。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S].人民教育出版社,2020版.
[2]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