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对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新形势新挑战,可以从《实践论》《矛盾论》中汲取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经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养成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目标,源于个体需要、社会需求和历史传承的互动性,依赖于传播主体、内容和媒介的高效性,检验于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的自洽性。以实践和矛盾为突破口,实事求是地审视新时代新要求,辩证看待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可塑性、过渡性、朴素性与多元性特征,通过夯实历史与实践之“知”,厚植民族与社会之“情”,坚定思辨与价值之“信”,积极探索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实践;矛盾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1)06-0058-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1.06.010
新时代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的变与不变,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东西方意识形态和制度竞争日趋白热化,均是包括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在内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正视的大背景。老一辈革命家代表——毛泽东同志的《实践论》和《矛盾论》作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理论法宝,创造性地提出了“感觉只能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不论是客观现象,或是思想现象,矛盾是普遍存在着”[1]等观点,有助于更为深入地了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的演化逻辑,更为准确地把握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的时代要求,更为清晰地辨别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的矛盾转化。
一、从需要到政治价值观的演化逻辑
关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定义,可谓纷繁复杂,带有鲜明的学科特色。从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角度,可以界定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是大学生价值观体系的基础,是大学生建立在一定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之上,对政治理论认知、政治现象评判、政治行为抉择和政治发展目标确立产生决定性影响的根本观点”[2],而这其中便蕴含着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的逻辑主线。
(一)由内而外:以权利为核心的内在逻辑
需要作为人们日常行为活动的重要原动力,与人类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相对应,人的需要的内容、层次和实现方式等必然也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人的需要是丰富多样的,具有鲜明的社会历史性,不仅表现在个体需要的满足依赖于社会的认可与支撑,是与社会系统高度互动的结果;还体现在个体需要的主要内容受到来自社会的强大制约,其满足需要的先后顺序和层次高低也是由特定社会制度与文化所规范和引领的。从持续时间来看,可以分为长期需要和短时需要;从重要程度来看,可以分为根本需要和一般需要;从条件价值来看,可以分为合理需要和不合理需要等,而符合特定时代背景并经过社会认可的需要,在法律层面便以权利的形式呈现。因而,作为上层建筑的核心政治权利,与每个人长期、根本与合理需要的满足息息相关,它既不可能脱离特定时代条件被无端创造,也不应该被忽视亦或乱用。
(二)由外而内:以义务为导向的外在逻辑
权利与义务往往相伴而生,个体权利的实现是由特定组织和他人的义务作保障,相应地,组织权利的获得也是以特定群体和个人的义务作基础。政治权利的实现同样以政治义务为支撑,相较于政治权利的自发性、趋利性和可选择性,政治义务则具有鲜明的被动性、契约性和严肃性,而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政治权利与义务始终处于动态平衡之中。一方面,特定历史时期的经济基础决定了政治上层建筑的主流意识形态,反过来主流意识形态也要运用特定的政治观念、政治原则和政治理想,尤其是政治义务等形式,不断地教化民众以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进而更好地推动社会进步。另一方面,主流意识形态必须具备前瞻性和全局性并与时俱进,进而筑牢政治义务的合法性根基,并为政治义务的履行提供良好的道德支撐和民意共识。
(三)由古至今:以传承为主线的历史逻辑
政治权利与义务诠释了政治价值观形成的内外逻辑,而政治价值观不仅受到主流意识形态的制约,同时也受到本地政治传统和外部政治文化的影响,其中后者化合于前者并共同形成以传承为主线的历史逻辑。人类文明史、国家发展史、民族文化史以及政治变革史等都是政治价值观形成的重要土壤和营养来源。正如“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悠久的文明史,特别是近代中国人民在“千年未有之变局”中勇于探索、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举,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养成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参照、经验教训、趋势判断和精神力量。世界上没有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历史不容忘记,不仅要铭记历史教训,以史鉴今,更要传承好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强大的民族精神,勇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二、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显著特征
新时代大学生既有好奇心强、充满活力、富有激情和勇于拼搏等一般特征,还有着幽默、从容、批判以及自主等鲜明的时代特征。综合来看,新时代大学生逐渐由单一向多元、泛化向集中、被动向主动转变,反馈到政治价值观上便呈现出如下显著特征。
(一)普遍矛盾与特殊矛盾辩证关系下的可塑性
大学阶段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的重要预备期,不仅是增长学识、锻炼技能、获取经验的重要平台,也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逐渐完善和定型的关键时期,既充满了希望和可塑性,也伴随着风险和不可控性。由于大学生代表着国家的未来,承担着未来引领社会前进方向的历史重任,这就决定了其政治价值观的高度敏感性和异常重要性,以至于成为各方力量博弈的对象,受到校园内外、国内外和线上线下的共同关注。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意识形态的竞争、政治话语权的强弱等普遍矛盾,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塑造;个人家庭环境的差异、成长经历的不同、认知潜能的大小等特殊矛盾,也会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养成起到关键作用。
(二)实践与认识辩证关系下的过渡性
政治社会化的真正发端正是在大学时期。不同于中小学阶段单纯的政治知识学习和模拟政治行为的尝试,大学生迈入校园的年龄大部分刚好达到法定成年的标准,相应地也就正式享有法定的政治权利,并作为一个独立的公民个体陆续开始参与常规的政治实践活动。大学生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固有政治常识、学习新的政治知识和反思多种形式的政治活动,不断调整、修正、确认以及巩固自我的政治认知和政治价值观体系,因而此时“大学生的政治思想、政治意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行为都呈现出很强的过渡性”[3]。过渡性是大学生政治价值观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被动变为主动,政治新手蜕变为政治人的必经阶段的特有属性,也是探究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的重要切入点。
(三)联系观与发展观辩证关系下的朴素性
追求美好生活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每一位中国人孜孜以求的目标,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应有之义,具有绝对的正义性和说服力。新时代大学生扮演着时代弄潮儿的重要角色,有着嫉恶如仇、敢想敢拼和乐于奉献等良好政治品质的同时,由于自身知识体系不健全、社会经验不足以及辩证思维不完善等,使得其政治价值观带有一定的朴素性。当面对理想与现实反差强烈时,外部思潮与基本国情产生冲突时,改革难题与自身能力不足持续扩大时,新时代大学生在应对种种政治挑战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朴素的认知、情感和行动,如较强的情绪化、易盲从、抗挫折能力差以及缺乏耐受力等。这就要求必须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性和前瞻性,帮助大学生以理想信念武装头脑,以家国情怀磨砺自身,以美好生活激扬青春。
(四)内因与外因辩证关系下的多元性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力推进,加之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的冲击,“国内思想领域主流意识形态与多元化价值观念并存已成为不可逆转的现实局面”[4]。不同利益群体的出现,在使得社会变得更加多元的同时,也形成了不同利益群体的竞争与合作,他们倾向于选择有利于本群体利益的价值观念,并将其上升为政治价值观念,以获得更多的政治话语权、政治支持和政治利益。同样,在新时代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代表不同利益群体政治价值观的争抢,或多或少影响着大学生的政治认知、政治态度、政治评判、政治选择以及政治理想。其中,部分反华反社会主义的势力更是披着思想言论自由的外衣行“和平演变”之实,这一点尤为值得警惕。无论是经济形态、利益群体还是社会思潮的多元,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定发展阶段的客观现象,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外因。然而,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真正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大学生自身的内因。因此,对于众多的外因,既不必视其为洪水猛兽,也不能放之任之,而应该在坚持主流意识形态主体地位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的积极引导,以切实增强大学生的政治辨别力和免疫力。
三、新时代新要求对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的影响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开启了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和更全方位改革与开放的新征程,无论是改革进入深水区和“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及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确立,都显示了与传统的“摸着石头过河”和单一经济指标的巨大差异,进而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的新背景及相应的新要求。
(一)开放与包容成为时代主基调
当今的中国,经济总量世界第二,货物贸易全球第一,外汇储备世界第一,以及北斗导航、高铁网络和5G等一系列举世瞩目成就的取得,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探讨中国经验、中国模式和中国速度的浪潮,也彰显了“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国的强势崛起业已无法掩饰,更不应被轻视,实践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与中国国情的高度契合性,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因而,新时代的中国是开放的,也是包容的。开放的中国主动拥抱世界,并在全球化大潮中劈波斩浪,汲取国内外一切有益的资源发展自己,并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和强有力的行动引领世界共同进步。包容的中国积极打造大国格局,有信念、有情怀、有定力、有力量已逐渐渗透进国内外的各项事务之中,进而影响着国民素质的涵养和世界文明的走向。开放与包容成为新时代的主基调,不仅是历史发展的规律使然,也构成了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的新背景。
(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新要求
打开国门对外开放,在获得外部资源助力的同时,必然也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不同程度的冲击,尤其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异常激烈。面對当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先发优势和国际话语权的主导地位,往往容易放大我国社会变革中的问题与矛盾,或是严重曲解中国模式的成功范例。包容不是退却、纵容亦或是颠覆,而是建立在明确的发展目标、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度的人文关怀和强硬的原则底线基础之上,以主流意识形态的巩固为前提、以善法和公序良俗为保障、以高水平的社会交往和自我净化为主体。为积极适应新的时代主基调,要求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中需要具备三种能力,即辩证思维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和底线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大学生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勇于离开自我的舒适区,并善于在复杂的社会变革和思潮碰撞中抓住关键、找准重点的能力。历史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大学生“以史鉴今、知古鉴今,善于运用历史眼光认识发展规律、把握前进方向、指导现实工作的能力”[5],特别是要注重结合史实和历史脉络考察东西方不同政治文明的发展逻辑和现实状况的能力。底线思维能力就是要求大学生尊重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遵纪守法,捍卫社会公序良俗,并能立足底线争取最大期望值的能力。
四、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的策略思考
《实践论》与《矛盾论》作为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破除教条式的社会化统一要求的老路,纠正脱离社会的个体发展的歧路,拒绝西方错误价值观误导的邪路,进而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策略提供科学化的指引。相关探索可以从四个维度展开,即价值指向、原则规范、观念共识和保障系统,在高度重视意识形态性、思想性和灌输性的同时,也将人本性、层次性、渗透性和自主性纳入其中,以实现内化于心到外化于行的教育目标。
(一)夯实历史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价值基石
政治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的前提是政治价值指向,它不仅影响到政治价值的出发点和立脚点、是非对错的走向,更是衡量一切政治现象的根本标准。政治价值指向受到来自基本经济制度、社会政治架构、执政者以及外部政治势力等多方力量的影响,虽然经济基础和主流意识形态的决定和主导地位是肯定的,但多元经济形态、社会思潮张力和外部反对势力的攻击等仍需高度重视。应对虚假政治骗局的最好方式就是以史为鉴,破解政治话语陷阱的最佳途径就是立足国情,因而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策略的关键便是筑牢历史性与民族性相统一的价值基石。所谓历史性是指引导大学生系统学习了解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中国政治发展史的基本逻辑、中外政治发展的历史比较,尤其是近代中国的屈辱史和西方政治文明的曲折史,进而帮助大学生辨别虚假、理解当下、明确方向。所谓民族性是指引导大学生全面了解文明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辩证统一,不存在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固定文明模式,优秀民族传统、民族特色和民族习俗等应是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基本底色。
(二)厘清政治性与价值性相一致的辩证关系
政治价值观毫无疑问包括政治性和价值性两个主要维度,其中政治性主要指“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具有鲜明的组织归属和立场设定;价值性主要指能够满足群体与个体共同的、最大化的、兼顾短期和长期政治需求的政治目标及其实现运行方式。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过程中需要着重处理好政治性与价值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应教育引导大学生认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不仅是正义的、合乎规律的,也是切实可行的且必然能够实现的,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具有高度的理性契合度,利己主义的暂时性和狭隘性并不能代表未来,个别的集体低效率和个体受损也不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另一方面,还要帮助大学生坚信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大优势,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并最终实现共产主义是一脉相承和循序渐进的。理解政治觉悟可以有高低之分、阶段之别、层次差异,但政治底线如爱国主义等必须一视同仁、坚决捍卫。价值性决定并指引着政治性的走向,政治性保障并推动着价值性的顺利实现,只有当满足价值性与政治性一致性原则时,方能确保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完整体系的形成。
(三)凝聚社会性与个体性相协同的广泛共识
人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从个体诞生的那一刻起,就处于特定的社会环境、社会关系和社会教化当中,也就决定了“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6]。从宏观层面来看,无论是人的社会性还是个体性都是很大的命题,过于绝对偏向哪一方,都会带来无法预料的后果。从微观层面来看,社会性与个体性都有其特有的范围,社会化要求、支撑与责任适用于每个人,个体化诉求、挑战与使命也广泛存在于你我之间,两者始终处于目标协同、强弱更替且实践竞合的动态平衡之中。新时代的开放与包容,必然要求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策略是建立在社会性与个体性相协同的广泛共识基础之上,以更好地发挥引领、稳定和保障功能,以及个体的自律、创新和建设作用。因而,应积极引导大学生破除狭隘、凝聚共识。一是主动适应社会:人生无极限、社会有边界;二是捍卫社会公序良俗:有德有序、人间才有大爱;三是树立理想信念:有灯塔、不迷茫;四是提升自我修养”增强本领、奋斗造就出彩人生;五是做好本职:专注当下、实干方能兴邦。
(四)强化思辨性与实践性相促进的良性循环
新时代大学生被称为全球化的一代、互联网的原住民,这个美好的时代让他们真正有了选择未来的自由。在闪耀着属于他们特有的五彩青春、缤纷年华之时,碎片化阅读、过度游戏化、娱乐幼稚化以及消费主义等,在展示个性和选择自由的背后,往往不断消磨着其思想的深度、思维的广度和逻辑的完整度。这就要求必须强化以思辨性与实践性构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的有力支撑和保障,一方面,应克服传统政治说教和僵化灌输所造成的信息无感、低效乃至抵触的局限性,引导大学生学会正确看待矛盾的客观性与暂时性、价值的相对性与绝对性以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波动性与总趋势。另一方面,所有的真理均来源于实践,也要回到实践接受检验,应围绕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积极运用课堂、宿舍、班级、社团、图书馆和实习实践基地等平台,开展研究型学习、志愿服务、专业实习、社会实践和创新创业等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以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其对社会主义政治价值的感受力、认同度和践行力。只有思考深入、认识成熟,方能实践有力;同样,也只有实践体验、对比辨别,才能坚定信念,进而实现思辨性与实践性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尤其是中国模式的强势崛起与西方话语体系愈发矛盾之时,马克思主义不仅没有过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更是与时俱进,不断回应着新时代新问题新挑战。用《实践论》《矛盾论》审视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策略,不仅为我们拨开了迷雾,探索了一般规律,更为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指明了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价值观教育必须以我为主,坚持立德树人为根本导向,将满足个体政治化需要和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教化需求结合起来,以最终实现大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1卷(2版)[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286,306.
[2]亓振华,任雅才.“95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策略[J].高校辅导员,2018(4):62-66.
[3]潘宛莹.政治社会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8(6):83-86.
[4]刘艳.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发展研究[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15:12.
[5]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287.
[6]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
(责任编辑:刘宇)
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Values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on Practice and Contradiction
YANG Yonglei
(Yangzhou University, Yangzhou, Jiangsu 225009,China)
Abstract: In the face of the new situation and new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great changes in the new era, we can draw valuable experien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from on Practice and on Contradiction.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values, as the cor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tems from the interaction of individual needs, social needs and historical inheritance, depends on the efficiency of communication subject, content and media, and tests the self consistency of College Students' study, life and social practice. Taking practice and contradiction as the breakthrough point, we should examine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the new era realistically, dialectically treat the plasticity, transition, simplicity and diversity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values, and actively explore the effective strategi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olitical values by consolidating the “knowledge” of history and practice, cultivating the “feelings” of nation and socie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faith” of thinking and value.
Key words: new era; college student; political values; practice; contradiction
[收稿日期]2021-05-20
[基金項目]2019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思想政治工作专题“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协同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019SJB757);扬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基金(学生工作)专项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养成机制研究”(项目编号:XJJXG2019-33);扬州大学2019年度共青团工作重点调研课题“新时代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长效机制研究”(项目编号:YDT2019004)。
[作者简介]杨永磊(1990-),男,安徽六安人,硕士,扬州大学文学院辅导员,讲师;主要研究方向:高校学生管理、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