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平: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等3则

2021-12-30 19:35
青年文摘(彩版) 2021年22期
关键词:机甲亚平航天员

王亚平 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

2021年10月16日0时23分,伴随着大漠温柔的月色,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腾空而起,冲破云霄,驶向中国空间站。3名航天员翟志刚、叶光富和王亚平将在浩瀚宇宙中停留6个月,还将在太空中度过一次别样的春节。

这三名航天员中,女航天员王亚平尤其引人注目,这是她第二次执行“飞天”任务。此次她还将成为进驻中国空间站的首位女性,也是中国首位出舱的女航天员,并为孩子们带来“太空第二课”。

每一次意气风发的出征背后,都是无数不为人知的苦练和拼搏。王亚平1980年1月出生在山东烟台一个农民家庭。从小学起,王亚平就表现出相当好的身体素质,她不断参加校、区运动会,成为一名长跑健将。

1997年,王亚平参加高考,顺利地通过体检,成为全国第七批37名女飞行员中的一员,进入长春空军第一飞行学院学习。大学中,王亚平以总成绩第二名毕业,被分配到空军驻武汉某部队,成了一名运输机飞行员。在部队,王亚平先后6次参与执行人工增雨任务。2008年,她出色地完成了汶川大地震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消云(减雨)、山东省抗旱救灾等重大任务。

2003年,神舟五号飞船发射,当时还是飞行员的王亚平和战友在电视机前共同见证了这一激动人心的时刻。她看着火箭灿烂的尾焰,内心突然萌生了当航天员的想法:中国有自己的女飞行员,什么时候会有女航天员呢?

2009年的一天,王亚平接到第二批航天员选拔的通知,她毫不犹豫报了名。王亚平的父亲曾开玩笑说:“你在地球上飞一飞就行了,跑到地球外面多危险!”王亚平自己也没有想到,2003年植根在心中的航天梦,在十年之后实现了——2013年,她作为神舟十号载人飞船的乘组成员飞上了太空。

2021年11月7日,王亚平成为中国首位太空行走的女航天员

王亚平是一个责任心、事业心很强的人。在航天员的训练中,为模拟失重环境下的出舱活动,航天员们需要完成连续六七小时的中性浮力水槽训练,每次训练的体能消耗相当于跑一次“全马”,训练完成后,手会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王亚平却咬牙坚持了下来。“太空环境不会因为女性而改变,太空训练也不会因为性别而降低门槛,男航天员能坚持多久,我就能坚持多久。”王亚平说。

在参加选拔前,离心机是让王亚平最害怕的一个项目。我们平时坐过山车,速度最快时,人身体所承受的过载大概是两个G。而宇航员的离心机训练,身体最多要承受8个G的过载。当时,宇航员的手边会有一个暂停按钮,但王亚平从来没有按过它,在航天员大队成立的20多年时间里,没有一个航天员按过它。

此次“飞天”,王亚平对媒体透露了一些太空生活的有趣细节。根据女航天员的口味和生理状况准备了甜点、巧克力和一些补血食品,还特别开发了低脂食品,增加了蔬菜的比重;为了保证女性日常的护肤需求,天舟三号货运飞船专门送上了足够的面霜、精华液和爽肤水;赶上春节等节日,还会专门配有节日服。有记者夸王亚平在“神十”任务太空授课时状态很好,她开玩笑说:“太空是自带‘美颜功能的。由于我们所处的是失重环境,就像是做了面部‘拉皮,所以状态会显得特别好。”

上一次去太空时还不是妈妈的王亚平,此次再上太空,女兒已5岁。“她让我飞行回来的时候,给她和她的同学摘星星,而且要摘很多,她要分享给她的同学们。”

女性不仅有能力承担航天任务,而且体质更适合长期载人航天。王亚平说:“能够成为进驻空间站的首位女航天员,我由衷地为身处这个伟大的时代、伟大的祖国而备感骄傲和自豪。”(辑/青虫,资料来源:新华网、《国防时报》《环球人物》等。)

汪品先 为海洋狂的85 岁科学家UP主

不久前,与海洋打了一辈子交道、我国年龄最大的“深潜院士”汪品先在某视频平台成为一名海洋科普博主。说起中国的海洋科学事业,汪品先院士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1936年出生的汪品先,自年轻时从莫斯科学成回国后,一直为海洋地质研究摇旗呐喊。“中国近一两百年的败落,从海上开始;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也必须从海上立足。”

2010年,我国海洋科学第一个大规模的基础研究计划“南海深部计划”立项,汪品先任指导专家组组长。长期以来,欧美科学家在北大西洋的研究结果被认为是海洋地质学中的“标准答案”。汪品先主持的“南海深部计划”对源自北大西洋的“共识”提出了挑战,一系列新发现对中国科学家在南海深部重大科学问题上取得主导权具有重要意义。其间,汪品先以82岁高龄九天内完成三次深潜,刷新了世界高龄潜水纪录。

汪品先对工作有着强烈的时不我待之感,尽管分秒必争,他仍愿意拿出精力来做科普。在他看来,将一线科研成果用通俗的语言告诉大众,是科学家的责任与使命。

他是为小朋友写书的大院士——科普启蒙读物《十万个为什么》背后就有汪品先的身影;他也是给本科生上公开课的科学家——借助《科学与文化》这门课,他要在文理科断裂的鸿沟间搭起一座小桥。“南海深部计划”的研究成果汇报会上,汪品先提出要让所有科学家用非专业人士也听得懂的语言来汇报科研成果。那天,他自己带头报告《南海演义》,用章回体小说的形式讲述了一个时间跨度达3000万年的故事。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汪品先用他的经历书写了科考版的《老人与海》。燃烧一生,潜心求索,无论科研还是科普,他所做一切皆是为了有朝一日中国的深海科学能跻身世界前列。

王铭 机甲操控师的英雄梦

“愚蠢的人类,把你的剪刀手给我收起来!”身高超过3米的机甲庞然大物“威震天”,面对眼前手舞足蹈拍照的游客,嚣张地吼叫着,台下围观的人群爆发出一阵哄笑。这一幕每天都在北京环球影城里上演着。自开业以来,“威震天”就成了最受游客追捧的网红。很多人也好奇,它到底是怎么动起来的?

作为国内最早从事变形金刚真人表演的从业者之一,王铭对“威震天”的零部件了如指掌。“威震天高度在3.3米左右,里面的表演者像踩高跷一样站在机器人的膝盖部位,演员的头在机器人脖子那里,手则在肘关节的位置。”王铭说。表演时,演员转动头部和手臂,“威震天”便随之做出各种动作。为了遮挡缝隙间露出的真人身体,演员还会穿上与机器外表一致的“隐形衣”。

王铭的网名叫“机甲小哥”。小时候,他是个调皮捣蛋的孩子。18岁高中毕业后,他去部队锻炼了5年。退伍后,他做过很多工作,但始终没找到自己的理想状态。2016年,王铭在网上搜到了一些美国环球影城的变形金刚表演视频,震惊得不得了。

于是,一有时间王铭就反复观看各种视频,研究和模仿机器人的一举一动,并组建了一个团队,开始制作机甲并进行表演。他相继登上了《一站到底》《中国达人秀》等热门电视节目,表演水平和机甲装备也在不断提高。

经过这些年的练习,王铭可以像配音演员一样自如地模仿机器人的声音,而且能变换不同角色。他操控的机甲不仅能走,还能跑。在王铭看来,机甲操控师的最高境界就是“人机合一”,最好让观众看不出里面是真人,更猜不到用了什么方法。王铭说,最令他获得满足感的是每次一出场,孩子们就围着他欢呼、拥抱,仿佛他真的是个英雄一样。他特别享受这个过程。未来,王铭希望将中国元素融入机甲,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

猜你喜欢
机甲亚平航天员
未来机甲的新职业
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机甲龙
王亚平讲述出舱:“伸手摘星”的梦想实现了!(上)
沙龙汽车携机甲龙家族闪耀成都车展
春节前写给航天员的一封信
我要当航天员
来吧,少年航天员
机甲星球Ⅱ宇宙超人④
Effect of blade shape on hydraulic performance and vortex structure of vortex pump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