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丹榕,张明明,邓 颖
(海南医学院 图书馆,海南 海口 571199)
社区文化服务,是为了满足社区成员知识需求,提升社区成员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文明社区建设、社会和谐发展而进行的文化活动[1]。党和国家多次提出建立学习型社会,强调人们终身学习的重要性。经过多年发展,我国社区文化服务仍存在诸多困境,比如:设施不完善、资金投入少、人力资源不足、教育资源缺乏等。
高校图书馆有社区所需要的丰富文献资源,高校师生手中也有丰富的个人藏书资源,而其中相当一部分资源被搁置浪费。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优化社区文化服务,不失为一条有效途径,既能发挥出图书的阅读价值,又能降低社会阅读成本,还能弥补高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不足。
微信平台在文化传播中具有显著优势。因此,引入高校共享图书微信平台建设社区文化,可以整合居民所需的文化教育资源需求,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文化服务,提高图书馆资源的利用率,增强图书馆员的服务能力,扩大共享图书的社会影响力。
自从其问世以来,因零资费、操作简便、互动性强等诸多优势受到了用户尤其是中青年用户的普遍欢迎[2]。微信具有很强的用户黏性,人们日常生活、工作、学习都离不开微信。据有关资料统计,截至2020年第一季度,微信及WeChat的合并月活跃账户数达12.025亿,远超国内其他通信软件[3]。
一方面,每个人都可以建立自己的微信账户,实际上是个人自媒体平台,可以发布和接收信息。另一方面,微信为开发人员提供了更加便捷广阔的接口支持,可以深化平台功能,细化服务群体,为居民读者提供更多个性化服务,扩大服务范围,有助于社区文化服务效益的实现[4]。许多图书馆界人士认为,要改变传统的服务手段和方式,不断利用新技术满足用户新需求,而微信作为人们工作、学习和生活一个不可缺少的工具,理应顺应趋势,成为图书馆员服务的重要工具[2]。
高校共享图书微信平台,突破时空限制,实现移动阅读,激活了闲置或“淹没”在图书馆书海中的图书资源,并能与读者积极互动,让图书资源在高校内部,甚至在高校和社区之间共享、流动。
纵观海南省高校共享图书领域,海南医学院共享图书项目运作相对成熟,并通过微信平台拓展共享图书服务功能,丰富服务内涵,为提供社区服务奠定了基础,创造了条件,积极探索社会化服务。
海南医学院共享图书项目以海南文化为主题,成功举办了“醉美遇见、海南印象”“海南节日民俗”等多次主题图书沙龙和海南主题馆藏展、图片展等活动,并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推广宣传。比如,在“海南印象”主题活动,海南医学院共享图书微信公众平台进行前期造势,各类读者踊跃参与。在活动中,参与者们积极分享自己读过的“琼”书,以及原创作品《蝶恋花南倾澈》,同时还结合自身的经历,以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介绍海南的公祖文化、海南建筑风情等。最后还举行了互动有奖问答,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参与者意犹未尽。线下活动,进一步增加了微信平台的人气,提高了关注度。
海南医学院共享图书微信公众平台,创新打造了文化交流平台,以视频、音频等多种方式综合呈现,将最新的图书资讯、读书沙龙、主题图书展等各类特色服务,随时、随地精准传送给读者。目前,海南医学院共享图书微信平台已建立了3个栏目,发表了30余篇微信推文。微信推文涉猎广泛,包括中国传统文化之二十四节气、海南饮食文化、女性经典读物、传染病的书籍和疫病题材的影视作品、医生的读物等内容。
同时,还配合微信群的互动交流,促进读者之间社交,以书会友,交流阅读体验,构建出全方位、多样化、交互型的新型读者服务模式,为营造书香校园、书香社区打下了基础。
海南医学院共享图书微信平台,联合微信小程序“图书云”,着眼于新媒体技术手段,通过对读者服务方式的创新,开创了阅读推广资源分享、信息分享的新模式。
这就像是一场大型的试验,由于海洋化学物质的大面积变化,即使现在停止碳排放,也需要上千年的时间才能让北冰洋中的化学成分重回到工业化之前的水平,包括有商业价值在内的鱼类等许多栖居在这一地带的生物都将受到怎样的影响尚不得而知。
图书馆员通过微信发布“漂流”图书的书目信息,社区用户发现感兴趣的图书后,通过“图书云”小程序办理借阅手续,到共享书架上取书,优化了用户体验。此外,用户之间还可以通过“图书云”实现互借,将图书利用率达到最大化。“图书云”小程序已经实现了对1 000多册漂流图书的管理[5]。
基于海南医学院共享图书微信平台对社区文化服务的实践,海南高校共享图书项目在社会化服务探索方面,已经有了初步的经验,但是仍存在诸多有待改进之处。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进一步完善平台的运营。
社区人员构成复杂,且存在个体差异性,需求各异。微信公众平台可有针对性地建立不同的栏目,比如亲子、家庭教育栏目,对于老年人提供养生健康等资源,对于职场人士,可以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等信息,对于有求学、就业需求的居民,可以提供就职教育信息资源等。由于高校图书馆毗邻的社区,居住人群大多是教职工及亲属,完全可以利用高校图书馆丰富便利的资源,实现自我教育的需求。
居民读者在共享图书中遇到的问题,都可以通过读者微信群进行反馈和交流,便于听取意见,了解真正的需求,建立与社区居民间的信任,完善项目运行。并在话题的讨论中增进感情,打造零距离书友圈。此外,还能够利用微信群,开展线上阅读推广活动,如佳作荐阅、美文赏析、热点话题讨论等。摒弃了线下活动受时空限制的弊端,线上活动能覆盖到绝大多数居民读者,可利用碎片化时间参与,自由便捷,灵活多样。
网络上有很多免费的教育资源,馆员可以收集这些教育平台,通过微信推送给社区居民。如“爱课程”,面向社会大众开放,是高等教育课程优质资源共享网络平台。还有“网易公开课”“新浪公开课”等网络平台,社区居民都可以利用这些平台,开展继续教育,满足终身教育的需求。
此外,网络上还有很多免费的电子图书,如百度阅读、鸠摩搜书、恩京的书房等平台,都可以搜索到许多优质资源。在微信平台上开辟专门的电子图书阅览区,为居民读者推荐各类图书,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阅读习惯,激发阅读热情,形成浓厚的阅读氛围。
高校都有着各自的学科特色,可以发挥院校特色,通过微信平台举办公益性知识讲座,向社区居民普及先进的知识理念。比如,医学院校,可以邀请专家或学者,开展健康知识讲座,进行健康教育,提升居民保健意识和健康理念。还可以邀请心理学专任教师,举办心理健康讲座,普及心理学知识,帮助居民调整不良的情绪,克服心理障碍,提升心理素质,优化心理状态,使社区居民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融洽人际关系。
除了信息资源的发布,共享图书微信平台应向着更深层次去挖掘和拓展服务内容,全方位发挥新媒体的功用。比如,增加或优化微信小程序,实现设计功能上的差异。微信小程序无须下载安装,即开即用,一步到位。据相关资料显示,小程序拥有高流量召回,与阅读原文相比,其打开率高出20倍[6]。微信小程序以最低的成本抵达读者群体,让读者在享受便捷讯息、服务的同时,又能实现智能化服务。这有利于微信平台运营,又能创新读者服务,完善新媒体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