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建军
(闽南科技学院,福建 泉州 362332)
当前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模式中,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方面不够重视,无法切实满足现阶段服装行业企业的发展需求以及人才需要,基于此,需要引入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对流,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更新。
服装设计专业属于一个实践性相对较强的专业,所以相应的知识技能实践操作性更高[1]。但就当前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情况来看,存在着明显的“重绘画、轻应用”问题,在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方面的力度不足,且教学模式较为封闭,人才培养质量难以达到理想水平。要更好满足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需求,改革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是大势所趋,在此过程中,要坚持“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完成原有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等内容的改革调整。
从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来看,“对流”主要指教师深入市场与企业,或是在应用型大学的课堂教学中引入来自企业的技术人员(如资深设计师),让他们担任专职或兼职教师,以此提高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依托教师队伍建设方面的对流,能够在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中组建起一支专业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强和教育教学水平高的教师队伍,推动应用型高校服装设计专业的教育升级。
对比国外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情况,国内虽然比较重视对教师专业能力及教学能力的筛选,但是这些能力更偏向于理论方面,如学历等,并未对教师的实际从业经验进行考量。在国外,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师必须拥有一定时长的从业经历。基于此,在进行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优化建设中,应当充分借鉴国外成熟经验,选取理论水平高且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展开专业教学。为了实现上述目标,需要应用型大学深入推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现有教师深入企业进行挂职实践,并邀请企业从业人员、行业中的资深设计师进入校园参与课堂教学,以此完成对流交换。在这样的条件下,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在校园、课堂环境内直接与行业从业人员展开对话、互动与学习,在扩充学生理论知识储备的同时,能够持续强化自身的动手实践能力。
在对流式人才培养理念的指导下,应用型大学要积极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与企业资深设计师创造对流机遇,引导相关教师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促使教师实时关注与分析时尚流行、消费者需求变化、服装行业动态和市场走向等方面的信息,并及时向学生传授相关信息,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市场流行元素挖掘与把控、流行趋势把握及预测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
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其要点在于学科的对流,即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的双向对流、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双向对流。实践中,必须要着重强化对富有院校特色、实用性更强的服装设计专业主干课程的建设[2]。同时,在课堂教学环节,要重视知识点之间的环环相扣以及难度的层层递进,逐步由理论知识教学过渡至实践教学,以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的双向对流。综合来看,应用型大学需要对现行的服装设计专业课程体系结构展开整合与分析,及时剔除不适宜的课程,并引入新兴课程,保证服装设计专业课程设置的与时俱进;突显应用型大学的办学与专业特色,构建起集创意设计实践、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工艺设计、陈列与销售等内容于一体的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课程对流链。依托该专业课程对流链的形成与设置,能够让学生在专业学习阶段了解、掌握服装生产的全过程,规避课程之间相互脱节问题的发生,促使服装设计专业教学及人才培养符合行业企业现实需求。
另外,在推动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的过程中,还要积极转变“重绘画、轻应用”的现象,摆正艺术与技术之间的关系,促使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双向对流成为现实,使得设计与生产出的服装产品中的科技含量、时尚元素与审美价值落到实处。在此过程中,教师要避免将服装设计简单地理解为技术与艺术的简单相加,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服装的产品及商品属性,保证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与行业生产实际情况与要求相匹配。
从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教学方式方面来看,在对流式人才培养理念下,要积极推动封闭式教育与开放式教育的对流。封闭式教育是传统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常用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在实践中,主要将学生集中在课堂(与外界完全隔离)展开系统的知识教学[3]。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知识点传授,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极少。在封闭式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人才质量难以达到理想水平,无法满足服装设计行业、服装企业的现实需求。
相比于封闭式教育,开放式教育的优势十分明显,且可以达到缓解封闭式教育缺陷的效果。在开放式教育理念的指导下,教师在实际的服装设计专业教学中更加重视灵活性、选择性与自由性教学思想的体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关注服装设计行业企业的现实用人需求、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学生的兴趣点,并在此基础上实施教学设计以及课堂教学。同时,考虑到教学环境、场景等因素的差异性及变化情况,对教学内容及方法落实动态调整。综合来看,开放式教育中,教学活动的灵活性、选择性和自由性更强,课堂教学活力增强。
基于上述情况,在构建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对流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应当结合教学内容的不同引入差异性的教学方式。具体而言,针对一些理论知识的教学,可以应用封闭式教育模式,所有的教学内容及活动均在教室内完成;针对实践教学,需要应用开放式教育模式,所有的实践活动在工作室、实习车间、实训基地或企业内完成,以此实现封闭式教育与开放式教育的对流。
从校企人才共育方面来看,对流式人才培养需要实现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及服装制造行业企业之间合作的对流。在此过程中,应用型大学要一改传统的单一型办学模式,逐步形成多元型办学模式,积极吸纳社会力量,与相关行业企业展开联合办学,最终构建起“校企合作、产教结合”的办学模式,实现应用型大学与企业的“双赢”。依托学校与企业合作对流,学生能够在学习阶段接触、学习、了解服装生产工艺流程和商业运作形式等真实工作内容,促使“零距离上岗”成为现实。
在学校与企业合作对流的支持下,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拥有“在校学生”与“行业从业人员”的双重身份,所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更强,所设计出的作品质量也更高。学习中,学生能够以企业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实现更好发展,也推动着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升级。
为了更好满足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需求,展开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必然选择。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资深设计师的对流、理论知识与实践课程的双向对流、艺术性与技术性的双向对流、封闭式教育与开放式教育的对流以及学校与企业合作对流等,构建起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对流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了应用型大学服装设计专业教育教学的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