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苑芸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福建泉州 362000)
历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需要在教师带领下对历史事件开展全面、客观的分析,以打开学生局限的思维,提升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进而为他们的长远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中生的历史观已经初步形成,思维表现异常活跃,但他们依然以形象思维为主,容易被感性认识占领思维领域,容易将历史事件和人物分裂开来,以至于无法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的历史现象,无法用辩证思维探寻本质。另外学生在分析历史资料的过程中,由于逻辑思维能力薄弱无法建构起完整的知识体系,进而无法对历史做出全面、客观的分析。
纵观当前的初中历史教学,教师依然采用照搬照抄的模式,在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散,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另外,教师在利用网络平台开展授课的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利用平台开展教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挖掘历史的辩证思维内容,也没有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对其进行有效引导,进而阻碍着学生辩证思维能力的形成,降低了初中历史教学效率[1]。
第一,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之前,教师利用网络平台发布任务、基于不同类型设定不同的问题,并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搜集和整理资源,以对知识进行分析和思考,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基于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还可以和同学们开展在线互动,以形成良好的氛围,推动学生的有效学习。第二,促进学生思维发散,提升学生创新能力。利用网络平台培养学生辩证思维,可以让学生从大量历史现象中发现规律,可以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发展学生问题意识,让学生运用发展眼光看待问题,从全局分析历史现象,进而形成思辨的思维习惯。学生的思辨能力一旦提升便会对历史问题进行反思和总结,进而形成良好的思维循环。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立足初中生心理、兴趣构建历史情境,以强化学生历史情感,调动起他们对历史知识的探索欲望[2]。历史是远离我们真实生活的一种真实现象,为了实现历史和当今的时空结合,教师可以构建历史情境,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感知历史、分析历史事件,并对历史做出合理的解释。网络社交平台的应用,教师可以借助网络优势构建直观情境,可以让学生在直观感知中思考问题、对历史人物做出科学评价,进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比如在教学《全民族抗战》这节内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同学们播放《四世同堂》的片段,并提出问题:大家知道这部影视剧是根据哪位作者的小说改编的吗?大家知道这部作品的创作背景吗?巧借影视作品构建学习氛围,自然的吸引学生对作品创作背景的探究,进而引发学生的深入思考。《四世同堂》是一部表现北平沦陷普通民众参与抗战的小说,关于全民族抗战你还了解多少?由此教师指导学生对文章开展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有对底层人物参与抗战交流的,有对中国各地对抗战开始讨论的,总之教学情境的构建可以强化学生感知,可以在直观情境下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之情。
纵观初中历史教材,其中有各种性格的人物,但基于教材内容的限制编者无法将更多的资料呈现在教材中,如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基于教材搜索资料,通过网络衔接拓宽历史内容,可以促进学生辩证思维的发展。所以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利用网络平台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并对资料进行整合和分析以形成自己的历史观点,并运用观点评判历史人物。
教师除了利用课堂为学生提供思辨史料外,还要鼓舞学生开展以某个历史事件为主题的研究活动,并通过整合教学资源开展历史事件。在课题研究中,教师要将班级学生划分为不同的研究小组,基于同学们的探究兴趣为他们明确研究方向,并鼓舞学生利用网络搜集、整理、整合资料,并提出有价值地信息,进而让学生学会辩证利用材料。在小组讨论中,同学们将大的课题分为细小的课题,并一步步的化解,可以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可以在深入分析中形成分析技能,而且通过有价值信息的分析和整理以及汇报可以提升学生的归纳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史料证实素养。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组织同学们开展实地调研,以激活学生思维,鼓舞学生的创新和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为他们日后的学习和发展做好坚实的铺垫。
综上所述,历史教学是打开学生思维的窗口,利用这扇窗口可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面对当今社会,而立足学生历史是引导学生开展历史学习的一大原因。因此,教师要善用兴趣因素调动起学生的历史学习热情,让学生学的轻松、愉快,进而感受历史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并为初中学生的有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