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毅
(山东省昌乐县实验中学 山东昌乐 262400)
青少年既肩负着家庭的期望、国家的重托,同时又面临着求学受教育、形成人生观和价值观、就业与择业、学会正确与人交往等多重任务和压力。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的开好思想政治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我们的精心引导和栽培。思想政治课的作用不可替代,思想政治课教师队伍责任重大。思想政治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模式、方法单一,对全新的情境体验与对话的教材内容与形式视而不见,只会照本宣科,将道德与法治课上的“无趣”甚至“令人厌恶”;不注意发掘教材中的人文教育因素等等。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解决,既不利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养,也会对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不利的影响。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课作为思想政治课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与法治教师责任重大。因此,作为初中的一名道德与法治教师,我觉得我们必须要转变观念,探寻更为优质、高效、理想的课堂形态,充分发挥道德与法治课的育人功能,将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作为学生生活的导师和铸魂育人的利器,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现行的部编道德与法治教材不是为了传递知识式的学习,而是通过精心设计问题和情境,激发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想和情感的火花,来探究和解决学生生活和成长中的困惑与问题,引领学生精神成长。学生在现实的家校生活中遇到的难题都可以在课本这个“导师”身上找到答案。
比如,在学校生活中,常会发生一些校园霸凌事件或学生打群架的情况。校园霸凌的产生,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孩子交往中的利己主义、小团体主义密不可分。部分孩子因家庭原因疏于陪伴和管教,家庭生活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缺乏内在自信,养成了孤傲和放荡不拘的攻击性人格,在校内这样的学生往往容易结伙,发展成为霸凌事件的肇事者。遇到这样的情况,道德与法治教师完全可以指导学生在课本《交友的智慧》一课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青少年的交友观还不够成熟,他们正处在人生发展的关键阶段,是非辨别能力不是很强。他们对“哥们儿义气”这种小团体主义的认识不清,往往错误的认为讲“哥们儿义气”是“靠谱”的表现,不清楚“哥们儿义气”的实质是利己主义。正确地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建立正确的交友观,知道什么样的朋友才是良师益友,什么样的朋友是真心为自己好的。教师应该从做人的根本标准出发,培养学生学会看待世界,对待人生,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结交挚友与诤友。在这种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中,学生的品德修养逐步形成,立德树人效果慢慢达到。
法治意识作为思想政治学科学生必备的核心素养,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就是自觉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统编道德与法治教材包含了大量的宪法和法律知识, 尤其是八下是宪法内容的专册,它为在课堂上培养学生法治意识提供了平台和依据。讲好法律知识的关键是要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实现对学生法治意识的培养。因此,在学习法律部分内容时,教师要具有一双慧眼,多多选择那些社会影响力大、网上关注度高、更具有时效性、震撼性和针对性的典型案例,国家对典型案例的处理对整个社会的法治进程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例如在学习《司法机关》部分的内容时,“孙小果案”“杜少平操场埋尸案”等典型案例就可以及时的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国家依法审理孙小果案、杜少平操场埋尸案,对主犯孙小果、杜少平坚决判处并执行死刑,在两起案件中充当保护伞的违法犯罪渎职人员也受到应有的制裁,让正义最终得以彰显和实现,让人民群众从这些案件的审判中充分感受到公平正义,从而可以使学生真正体会“正义虽然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这句话的深刻内涵,自然的就会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法治意识。
道德与法治的学习,应该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注重对比与联想的运用。教师根据学生层次划分不同的学习小组,各小组根据课本的学习目标对知识点进行分析、深化与领悟,然后进行集中展示、汇报、交流,共同分享,取长补短,提升大家的分析水平、学识修养与道德水平。这也是一个修炼道德品质、立德树人的过程。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课本事例进行对比联想,找出课文所蕴含的道理,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
比如,在学习《师长情谊》时,教师要结合班级实际指导学生理解课本上的内容,学习怎样尊重自己的老师、感恩老师、回报老师。老师教学生不图任何回报,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他们怀着满腔爱心对待孩子。老师是学生一辈子的恩人,要知恩图报,要尊重自己的老师。“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教师要把这种思想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修养。这样,孩子们就在老师的熏陶下学会了做事,学会了做人,一生受益。在学习《珍爱生命》时,学生可分小组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守护自己的生命、发掘什生命的力量、增强生命的韧性?怎样活出生命的精彩?通过小组学习讨论,学生明白,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但是生命的宽度可以无限放大、增长。我们要立志追求自己的远大目标,并为之坚持不懈地去努力拼搏,做新时代的弄潮儿、幸福的追梦人。
总之,新时代的道德与法治课老师要时刻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时代使命,始终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培根铸魂,帮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让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校园最美的风景,让爱国爱党爱家爱社会主义、阳光向上成为学生的自觉行动和品性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