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财经大学天府学院 四川 绵阳 621000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当时又被称为电化教育,取得了重要的教育成果,随着当前互联网行业以及信息化产业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对信息教育领域有了更多的共识。高校阶段的信息化教育有着自身一定的特点,因此其建设实践路径必须坚持科学化原则,为学生全面素养提升做好铺垫[1]。
国家教育部以及信息产业部,对于我国中长期的教育改革发展已经明确了方向,进一步确定了信息化教育的作用及地位,因此,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也迎来了新的转机。同时。信息化革命在2000年以后逐渐形成人工智能,成为当今信息化产业的主流方向,同时也在此基础上研发多种教学管理及辅助学习软件,有效促进了高校信息化快速发展,而且信息化教育逐渐呈现出个性化发展趋势,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制定不同的学习方案以及教育策略,为大学生提供信息化学习资源以及互动服务,开创了个性化的学习空间,实现了智能化推送。
随着信息化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校也充分认识到了信息化建设对于学校的中长期发展的必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了信息化是未来教育的必然趋势,因此高校教育现代化投入也在不断增加,出现了多种现代化设备,例如智能教务、多媒体播放系统、远程监控系统、教务平台系统、学生平台系统等。设备繁杂且系统众多,但是相关的装备管理制度却不够健全和完善,个别学校或信息化部门没有针对设备进行综合化管理,甚至仍采用纸质化管理措施,因此对于设备运行效果、设备质量、设备数量、使用频率、设备折旧等多个方面,没有细致地统计和管理。另外,当前的信息化设备需要很多小的元器件进行连接,而这种元器件无法进入到学校固定资产,因此要想更好地维护和管理,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工和精力,但是很多学校缺乏专业化人才,对于设备的维护保养意识淡薄,尤其在折旧维护方面不够重视,很多元器件更换过于频繁,不仅浪费经济资源,同时还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以及影响学校正常运转,有待进一步整改提升[2]。
我国长期的高校教育形式都是以教师在课堂前授课,学生在课堂下听讲,因此大部分教师对于现代信息化教育手段运用不熟练,尤其是信息化的相关软件及系统操作不灵活,其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很多教师虽然也尝试学习过各类信息化设备系统,但是由于不经常使用,因此技术掌握不熟练往往需要长期适应才会操作,并且长时间不使用还会遗忘,因此常常会占用大量的课堂时间进行软件系统的熟悉过程。其次,很多年轻教师会尝试学习新的系统和软件,但是当前信息化产业高速发展,很多系统和软件需要不断更新或迭代,因此教师可能前一阵还在熟悉运用,过了一段时间则出现了变化,需要重新学习,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而言,只会简单的被动使用,而当前的系统更加多元化和复杂化,因此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比较困难。信息化的教育方式优点不言而喻,但是也给很多教师造成了困扰,教师如果想针对某堂课制作课件,可能需要花上几天或更长时间才能完成,因此部分教师会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又或者有的教师干脆放弃了使用,这也是当前信息化产业技术在教育领域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3]。
各地高校大多数都是以财政投入资金为历年的运行经费,因此每年需要按照计划进行设备购置以及更新。首先,我国在近20年的发展中虽然取得了经济上的长足性进展,但是也仍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以全国区域性来看,东部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较快,因此教育设备资金投入也较为充足,而中西部地区则经济拮据,无法根据技术更新进行设备更换,因此很多地区的高校并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新的教育装备,即便是老的教育装备,在维修和保养方面也仍存在问题。其次,很多大城市在微课、慕课以及翻转课堂方面有了较快发展甚至经济条件较好的地区,大学生可以基于校园网络平台实现信息共享以及同学之间的交流,而在一些高校地区根本无法实现,由于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高校信息化、智能化教学管理体系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由此可见经费投入是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中之重,需要各地区根据自身情况进行分析,并通过社会多方进行努力改变现状,提升信息化教学管理的综合效能。
综上所述,信息化技术产业在近几年中发展速度有目共睹,从传统的视听教育逐渐转变为数据教育,未来的发展方向则倾向于人工智能技术,现在大学生成长在一个科技大发展的时代,因此,学校教育必须跟得上社会发展形势,全面分析信息化教育与教学方案的深度融合策略,并结合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有效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策略,为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教育质量提升做好基础性工作,通过信息化教育建设实现教育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开启智能时代的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