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鹏
我国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已发现近30万处地质灾害隐患点。统计结果表明,近年来发生的多起重大地质灾害都不在已发现的隐患点范围内。因此,尽可能全面识别和发现灾害隐患并高质量做好防控防治,成为当前我国防灾减灾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
目前,全国部署开展的地质灾害风险普查试点县的工作已基本完成,为后续工作探索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路径和组织方法体系。下一步,我们要在普查调研的基础上,真抓实干,务求高质量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增强自然资源服务保障能力。
一要提高政治站位,加强组织领导。要切实提高思想认识,认真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切实加强领导和组织管理,坚持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原则,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法制保障的社会化、扁平化防治工作新格局。
二要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重点。从实际出发,聚焦防灾减灾关键领域、关键问题、关键环节和重点地区、重点隐患、重点时段。加强隐患识别,突出解决“隐患在哪里”问题和地质灾害隐患发现不够的问题。加快风险评价,推动“隐患点+风险区双控”。坚持人防和技防并重,提高“什么时候发生”的预警能力。进一步落实群测群防体系,落实专业队伍驻守制度,提高技术支撑服务力度。加大详细调查和勘查工作力度,查明隐患点“结构是什么”及威胁对象并合理选定安装点位,继续推广应用普适型监测预警设备。加强综合治理,提升防御工程标准。提升基层能力,充分发挥第一防线作用。
三要明确主体责任,落实各项制度。各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要将地质灾害防治作为重点工作,提前谋划,精心组织;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加强与住房城乡建设、交通、水利、文旅、应急、能源、铁路、气象等部门的协调联动,各司其职,各担其责,形成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总合力;完善地质灾害专群结合监测预警体制机制,提升地质灾害预警精准度、时效性和覆盖面,持续提升精准服务风险区内基层群众和交通、旅游、水利、能源等各行业的能力;组织编制好“十四五”地质灾害防治规划、年度计划和应急预案,加强风险源头管控与综合治理;持续推进地质灾害防治组织管理体系、群测群防体系、技术装备体系、培训演练体系、人才队伍体系、资金保障体系建设,将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纳入地方绩效考核体系,落实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地质灾害防治制度体系。
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直接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要统筹发展和安全,落实各项责任,细化工作部署,不断提升地质灾害防治工作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