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新品种中育1686的选育及高产栽培技术

2021-12-30 08:26闫文利闫素红杨兆生
农业科技通讯 2021年12期
关键词:周麦条锈病抗病性

刘 旭 闫文利 闫素红 杨兆生 李 伟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安阳 455000)

中育1686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小麦高产课题组于2010年用常规育种方法将抗病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的周麦22作母本,用抗性好、综合农艺性状良的漯6082作父本进行杂交,运用“穗穴改良系谱法”经过6年选育而成的小麦新品种。该品种于2020年5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200012),已获植物新品种保护(保护权号:CNA20191003216)。

1 品种来源与选育经过

1.1 制定育种目标

针对黄淮南片麦区小麦品种在抗病性、抗寒性、抗倒伏性及适应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制定高产、抗病、广适、高肥效、高光效等育种目标。课题组以高产、抗逆为主要育种目标:要求选育的小麦新品种产量水平能稳定在亩产500 kg以上并且具有亩产600 kg及以上的潜力;对条锈病、白粉病、叶枯病、纹枯病、赤霉病等主要病害,以及寒、旱、后期干热风等有较好的抵抗能力;生态型上要求以半冬性为主,对区域和播期适应范围广;在产量结构上,注意选育成穗数较多、穗粒数中等、穗数与穗粒数自动调节能力较强、千粒重中等偏上而稳定均衡发展的经济系数较高的中秆中间大穗类型。

1.2 亲本选配

以生态类型接近的半冬性材料进行杂交,母本周麦22号是周口市农科院选育的高产抗病小麦品种,于2007年通过国家审定。周麦22春季起身拔节迟、抽穗迟,长相清秀,灌浆较快,熟相较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强;综合抗病抗逆性好:高抗条锈病,抗叶锈病,耐旱、耐后期高温;丰产性较突出,可在黄淮麦区南片大面积种植。父本漯6082是由漯河市农业科学院选育的半冬性多穗型小麦新品种(系),起身快,两级分化快,灌浆速率高,落黄好,综合农艺性状较优良,适应性较广,丰产稳产性较好,感条锈病。父母本具有较好的互补作用。

1.3 后代选择采用国内独创的穗穴改良系谱法

在小麦后代选育过程中,国内率先引进了穗穴播种法,并对其进行改进,形成了独特的F3代穗穴改良系谱法。穗穴改良系谱法主要是在F2代选择单株,控制株高,每个单株为大系统单穗脱粒,经室内考种,每个单株保留4~5个单穗,F3代采用穗穴种植,每穴为1个穗系统,穴距0.5 m×0.4 m,每穴25粒,每5穴成1行,5行成1个小方阵,中央1穴为对照。此方法保留了系谱法对家系多次选择的主要特点,扩大了F2、F3两个世代群体的系统数,在分离世代F2、F3着重选择遗传力高的性状,如成熟期、株高、抗病性、抗逆性等,提高了选择效果,加快了育种进程。

1.4 中育1686选育过程

2010年5月用周麦22作母本、漯6082作父本进行杂交,2010-2011年秋播种植成F1代,双行,田间表现综合抗病性好、繁茂性好,选为一类组合,下一年种植F2代,选择单株,中选48个单株,2012-2013年度种植成F3代。F3代运用国内领先的穗穴改良系谱法种植,共48个株行、240个单穗系统,中选27个株行中的42穴,选穗,2013-2014年度种植成F4代穗行。F4共194行,综合农艺性状好,选择穗行,继续在中选的31个穗行选穗,中选195个单穗,2014-2015年度种植成F5代穗行。进而选择优良穗行(65个品系)参加产量圃比较试验。在早代严格选择质量性状(如早熟性、株高、抗逆性等)的基础上,高代多选系统参加鉴定,以产量高低来决选,选出1个系统定为品系,暂定名为中育1686。该品系幼苗半匍匐,叶色深绿,冬季抗寒性好,春季起身较快,两极分化快;成穗数较多,成株期株型略松散,株高77 cm左右,抗逆、抗病性好,茎秆弹性好,抗倒伏能力较好;后期耐高温,叶功能期长,成熟期较早,落黄好,产量三要素协调。

2 特征特性

2.1 农艺性状

中育1686属半冬性晚熟品系。幼苗半直立,苗期叶片偏大,叶色浓绿,旗叶斜上举,株高75.2~78.3 cm,茎秆较粗,有弹性,较抗倒伏。苗壮,冬季抗寒性较好。分蘖力偏弱,成穗率高,亩穗数较多。春季返青早、起身快,两极分化快,抽穗较早,抗倒春寒能力一般。株型略松散,穗下节间长,穗层较整齐。耐后期高温,成熟落黄较好。亩穗数37.8万~40.8万穗,穗粒数31.8~34.8粒,千粒重44.5~49.7 g。穗长方形,籽粒半角质,千粒重高。

2.2 抗性

2017年接种鉴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高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2018年接种鉴定(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中抗条锈病,中感叶锈病、白粉病、纹枯病,高感赤霉病。

2.3 品质

2018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分析结果: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4.9%,容重790 g/L,湿面筋含量28.6%,每100 g吸水量55.2 mL,面团稳定时间3.0 min,拉伸面积43 cm2,最大拉伸阻力178 E.U.。

2019年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郑州)品质分析结果:籽粒粗蛋白(干基)含量14.2%,容重791 g/L,湿面筋含量28.1%,每100 g吸水量56.8 m L,面团稳定时间2.4 min,拉伸面积27 cm2,最大拉伸阻力128 E.U.。

3 产量表现

3.1 比较试验结果

2015-2016年度许昌等12点异地测试,折合亩产630.6 kg,比对照周麦18平均增产8.96%;2016-2017年度参加河南省小麦冬水组品种比较试验,折合亩产564.7 kg,比对照周麦18平均增产5.05%,增产点率85.7%,居184个参试品种13位。

3.2 区试结果

2017-2018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D组区试,15点汇总,15点增产,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454.8 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8.10%,增产极显著,居14个参试品种第1位;2018-2019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B组区试,14点汇总,增产点率100%,平均亩产620.9 kg,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6.90%,增产极显著。

3.3 生产试验结果

2018-2019年度参加河南省冬水D组生产试验,16点汇总,16点增产,平均亩产604.4 kg,增产点率100%,比对照品种周麦18增产5.90%。无倒伏程度≥4级(不超过5级),且倒伏面积≥30.0%(不超过50%)的其他试点。

3.4 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区试结果分析表明,中育1686与对照的产量2017-2018年度、2018-2019年度差异极显著。

中育1686在区试、生产试验和示范中,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稳产性。其高产稳产的主要原因在于抗逆、抗病性强,成穗率高,穗粒数较多,千粒重稳定,产量三要素协调。

4 高产栽培技术要点

中育1686抗逆性强、适应性广。适宜在河南省(南部稻茬除外)中高水肥条件下作早中茬种植。其高产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4.1 播期、播量选择

播前对小麦种子进行严格精选,选择饱满度好、均匀一致的种子,保证出苗。深耕细耙,保持底墒。适宜播期为10月5~20日,最佳播期在10月10日左右,适宜播量为亩基本苗16万~20万株。根据各地高产田的经验,亩产600~650 kg的群体动态为每亩基本苗18万株左右、冬前群体80万~90万头、最高群体90万~110万头、亩成穗38万~47万穗、每穗33~35粒、千粒重45~52 g。播种机统一播种,等行距或宽窄行种植。

4.2 田间管理技术

重施底肥,适当追肥。一般亩施肥量:纯N 12 kg、P2O57.5 kg、K2O 7.5 kg;拔节后,每亩追施尿素6 kg。12月中下旬左右当日平均温度在3℃以上时进行冬灌,底肥不足的地块结合冬灌,可追施尿素10 kg/亩。冬前化学除草一般在11月中旬至12月上旬进行,若冬前没有进行化学防治的,可在小麦返青至起身期进行。拔节期结合田间化学除草适当进行化控,以降低株高,同时进行纹枯病的防治,齐穗至扬花初期防治赤霉病。高产地块还可在抽穗后喷施叶面肥。播前种子需精选和药剂拌种。越冬前、返青后各锄地一次,以松土除草。若遇天旱,在拔节、抽穗前灌水,若底墒不足还需灌越冬水或返青水。抽穗前注意防治麦蚜。

4.3 适时收获

完熟初期含水量降至13%以下使用联合收割机收割,此时籽粒完整度最佳,可提高小麦商品性。

猜你喜欢
周麦条锈病抗病性
木薯UDP依赖型糖基转移酶14基因在木薯抗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Unidirectional Identity-Based Proxy Re-Signature with Key Insulation in EHR Sharing System
通过CRISPR/Cas9技术突变BnMLO6基因提高甘蓝型油菜的抗病性
2021河南省审定小麦新品种(一)
陕西安康:农技专家开展小麦条锈病普防工作
小麦品种周麦16的遗传构成分析
小麦条锈病的防控技术
河南省小麦条锈病的病因分析及防控措施
小麦条锈病持续控制的策略
甜瓜枯萎病苗期抗病性鉴定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