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亚敏 宋志勇
(湘潭医卫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湘潭 410001)
基于我国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及严重缺少养老护理人员的现状,老年护理课程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但现阶段课程知识有限,内容繁杂,重视理论且忽视实践,部分学生未能正确认识到养老护理工作的核心本质,缺少尊老爱老的强烈职业认同。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学生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造成了影响。
第一,有利于补充高校思政教育。当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对医护工作者的总体素质,特别是职业素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医护工作者肩负着救死扶伤的使命。因此,医护工作者既需具备过硬的专业技术,又需具有医德与医风。忠于职守、救死扶伤、文明行医是医护人员必备的品质。在立德树人视域下,通过思政课程,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输送科学的思想政治理念,是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思政教育模式。而将专业课程与思想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思政,即以思政课程为基础,添加思政元素,在老年护理课程教学中有效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于无形中提高个人职业道德素养,从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念,能让显性思政教育逐渐转变为隐性思政教育,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的目标。
第二,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情感。欣赏诗词可助力学生增强职业情感。例如,教师可用“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等相关诗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增进其与老年人的感情。老年护理属于服务性与奉献性特征明显的专业。在护理模拟实践教室,学生亲自感受老年人,特备是失能老人的日常生活,将懂得实际护理需要充足的爱心、耐心与细心,将护理老人真正当成家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并热爱这份工作。因此,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对学生敬业奉献、爱老敬老、以老人为中心等职业操守与精神的培养。
第三,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传统教学模式更倾向于单纯讲解重点与难点,无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会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调动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主动性。以“口服降压药护理”为例,教师可通过老年人漏服、多服或是滥服降压药造成的后果,让学生认识到降压药正确应用的重要性,促使其仔细学习不同种类降压药的用法、用途及典型禁忌证。
第四,有利于强化学生自身的职业认同。在正式上课前,教师可多讲述与老年人有关的故事,强化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懂得老年人为子孙与家庭做出的重要贡献。这有助于转变他们对老年人的认识和态度,促使他们在生理与心理方面加强对老年人的照顾。教师可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老年护理专业在国内外的发展前景、我国出台的养老政策、临床案例等,让学生产生一种神圣感,引导学生不再抵触或排斥老年护理工作。这对其职业认同感的提高十分重要。
第五,有利于导向与定位课程性质。老年护理作为护理专业重要课程之一,是基于生命周期理论而形成的一门临床护理课程,旨在将老年社会与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系统研究,解决老年人已存在与潜在的健康问题。这一课程的主要目的是满足老年化社会的实际需要,面向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以高素质、高层次护理人才为培养目标,始终坚持前瞻性发展理念,突显精品化与优质化的课程思想,关注学生岗位技能与专业素质的培养,以进一步扩充老年护理课程的教育教学内涵。我们应认识到,老年护理具有较强的服务性与奉献性。因此,将思政元素有效融入老年护理课程教学,有利于不断提高专业学生对老年人生理及心理变化的认识。
第一,理清思政元素,做好教学顶层设计。要实现思政教育和老年护理课程的融合,教师应做到设计先行。在具体实施时,教师应先仔细梳理老年护理中的思政元素,让各章教学目标充分结合思政教育目标,将突出爱老、敬老、养老的价值作为设计基本原则,让老年护理教学和思政教学同步,进而发挥思政教学和老年护理教学的协同发展作用,和其他课程一起,创建全课程育人的教育格局[1]。教师设计以课程思政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实际现状为基础,深度挖掘专业课程背后的思政教育元素,将专业课程和思政课程的逻辑关系理顺,在发挥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作用的同时,充分展现专业课程对学生具有的隐性思想教育功效,从而实现思政教育内容和专业课的有机融合。教学目标是教学行为的主要依据,具体包含技能、知识及情感目标等。我们以往的教学模式侧重技能目标与知识目标,不太重视情感目标。这一问题不只存在于课堂教学中,更呈现在教学计划中。因此,老年护理课程的教案设计需将思政元素贯穿始终。而且,情感目标不要拘泥于“关心、尊重及爱护老年患者”,而应着重加强“敬业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人文素质教育”及“价值信仰引领”等。
第二,激发科研思维,适当提高老年护理与思政融合教学的难度。有效的老年护理科研工作既能培养学生针对老年护理中存在的科学问题开展研究的能力及思维,又能在科研中培养其协作精神、创新精神等。培养学生护理科研思维,引导学生在护理过程中发现和探讨问题,是一项难度较高的任务。有关养老照护研究发现,该思路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对学生参加科研工作进行评价时,教师不能拘泥于科研成果,而更应关注学生自律精神、诚实守信意识的培养,还要兼顾文化自信与专业胜任力等方面。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课程思政教学以“润物无声”的形式落实到专业教学中的特点,让立德树人在专业课程中的融入更具实践意义。
第三,革新传统教学方法。以往将教师作为课堂中心、将理论知识作为主导的教学方法让很多学生不愿意主动参与课堂,也极易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造成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问题。怎样在有效调动课堂气氛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较好地融入?教师应在传统“言教”法的基础上,丰富教学方式。
首先,情境体验教学。在此教学方法的应用过程中,学科教师应有效创设真实的老年护理情境,调动学生对理论与技巧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促使学生掌握老年人真实的心理与生理变化。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开设老年护理模拟实训教室,为学生提供老年人体验装备,配置各种老年人需要的辅助用具。例如,在老年护理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穿戴有关装备,感受老年人身体机能方面的变化或帕金森患者的症状。通过助行器等设备感受老年人日常行动的不便,能使学生更直接地学习课本知识,感受老年人真实的生活情况。这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强化学生的服务意识。
其次,角色扮演教学。疾病护理教学内容涉及各种老年人系统疾病的护理,部分内容和内科护理之间存在交叉。教师单纯地讲授理论知识,很容易让学生感到乏味枯燥,失去学习热情。因此,教师可采用角色扮演教学法,引导学生演绎护士、患者家属与老年患者,调动其课堂参与积极性。这一活动有利于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强学生的交流沟通能力与护理技能,对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十分重要。
再次,实际案例教学。教师在实际授课时,可以教学内容为原点,筛选与教学需要相符、具有针对性,且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实例,结合实际情况,设计教学问题,逐步将学生引入教学情境。在课后,教师可敦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走进当地社区或养老院,搜集和老年患者相关的案例,如糖尿病、高血压、骨质疏松等,写一份护理个案报告[2]。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由以往相对被动地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自主查阅资料,在不断拓宽知识面的同时,增强了发现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能深入了解我国当前的老龄化现状,提升创新能力、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
最后,叙事教学。所谓叙事教学模式,主要指的是借助叙述解释及重构护生与教育工作者的经历、故事,满足教育与研究的实际要求,究其本质,属于经验描述、现象解释的一种教学方法与研究方法。叙事教育能够把叙事目的融入每一个鲜活的故事,提供可以获得感知的情境,也就是通过讲故事的方法呈现教学内容,帮助护生形成同理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通过呈现叙事素材,引导学生走进故事情境,一起体验老年人的情感、认知及行为表现,真实感受老年人的内心世界。在课后,教师要积极引导护生结合自身实践,展开讨论与反思,与其他同学分享感悟。
第四,强化专任教师素质。教师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实施者与带领者。教师道德素质与专业能力会对学生带来很大影响。基于“思政课程”不断转变为“课程思政”的现状,任教于护理专业课的教师需要进一步强化教学技巧和思政人文素质,适应我国“大思政”教育格局。专业课教师应认识到自己已由原来的“课程教学的承担人”升级至“课程育人的实施人”[3]。教研中心应密切联系人事处,每学期开展以思想道德为主题的培训会,提高教职工队伍的整体德育水平,强化教师的德育能力,从而养成与增强教师在实际课程教学中积极渗透思政教育的意识,有效地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老年护理教学,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向学生开展思政教育工作,在无形中将思政知识传递给学生,让思政教育完美融合专业知识,发挥协同效应,从而达到全程育人的目的。
第五,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教学评价是测量、评定与分析教学工作质量的准绳,主要包括学业成绩评价、教学质量评价与课程评价。基于我国课程思政的背景,老年护理的教学评价应由单一的授课思维与专业内容向人文素养、思政品德等多角度延伸。教师需要增大在课堂育人效果方面的评价比重,构建价值观教育与育人要求相融合的评价体系[4-6]。
在立德树人视域下,专业教育有机融合思政教育已是大势所趋。老年护理课程教学应结合思政课程,培养高素质的、社会需要的护士“后备军”。老年护理是护理专业学生的重点、必修课程。在实际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认清并肩负好育人职责,积极通过课堂这一关键渠道,提高课程设计水平,明确结合点与切入点,将思政教育贯穿全程,从而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自身道德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