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思维推动高校教育创新研究

2021-12-30 08:52王存琴
科学咨询 2021年14期
关键词:供给人才素养

王存琴

(南京科技职业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8)

供给侧改革应根据供给与需求量之间的结构性差异,通过调整供给侧结构,补足供给量,使供给量达到平衡,从而实现高质量的经济增长。教育界也应以此为依据,积极适应创新创业教育,在教学实践中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育观念,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切实解决高校创新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高等教育供给结构性改革在供给侧结构改革中具有指导意义,对推动人才培养、获取创新优势等有重要影响。因此,高等教育应制定合理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并为其他领域的供给侧改革提供参考。

一、限制高校开展创新教育的供给侧因素

(一)供需不足

长期以来,部分高校盲目扩招,创新发展明显不足[1]。从专业设置角度来看,大部分高校教学观念滞后,专业设置没有特色,部分专业产能过剩,致使某些专业毕业生数量供过于求,出现“就业难”的现象,供需结构失衡。另外,一些高校管理水平相对落后,教育理念没有与社会需求接轨,使得专业重复建设现象较为严重。这种专业设置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各类高校快速发展。高校培养的人才数量本应适应社会经济发展,但目前的部分高校不注重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人才的质量适应不了日益发展的社会需求,造成部分毕业生不能及时就业。

(二)人才培养模式落后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逐渐转变,就业市场随之出现结构矛盾。首先,企业难以招聘到适合岗位的毕业生。其次,大学生很难找到相对满意的工作。究其根本,是高等院校培养的人才不能满足社会对多元人才的需求。长期以来,我国教育观念一直停留在灌输式教学阶段,教学模式没有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受到限制。同时,教师不重视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不利于学生的多方面发展。这导致部分大学生缺乏与时俱进的素养,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

(三)专业结构混乱

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实践教育技术、设备老化,复合型人才缺乏。另外,教育成本不断提高,导致高校教育结构转型落后。此外,高校盲目扩招,专业结构缺乏创新,侧重于发展热门专业,造成部分专业产能过剩,人才可持续发展的后劲不足。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推动着经济结构不断调整,也要求产业结构逐渐完善、优化。高等教育领域应合理调整供给侧结构,把握好供给侧改革的契机,主动适应社会发展,不断优化教育机制。

二、以供给侧结构改革推进高等教育的策略

为实现以供给侧改革推进高等教育、改善高等教育有效供给不足现状的目标,高校应进一步优化和完善自身教育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充分发挥高校培养人才、科学研究的综合优势,创新教育机制,推动高等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完善创新创业教学制度

社会的发展赋予了“双一流”高校新的内涵[2]。其主要任务是:推动高校教育供给侧结构改革,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以创新推动就业,不断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进而缓解社会就业压力,满足社会需求。以教育供给为出发点,高校应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精雕细琢、脚踏实地的“工匠精神”,丰富学生的思想内涵,有效改善创新动力不足的教育现状,从而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动力。首先,高校应着手构建政府、高校、学校“三位一体”机制和先进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政府要重视和支持高校进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为高校构建创新创业平台;高校应关注社会变动,及时了解社会、企业发展情况,并展开研究,探讨适合学生发展的具体策略;企业应加强与学校的合作,为高校学生提供实践基地。这一平台可以给予大学生技术、资金上的支持,为学生发展打好基础。其次,在教学中,高校应以“工匠精神”为依据,构建创新创业培养机制,在教学中渗透爱岗敬业、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开展多层次的“嵌入型”创新创业整合教学[3]。例如,为强化学生的职业道德,高校可以引入“学徒制”,聘请优秀企业工匠对学生进行指导,提升学生知识运用、技能提升的水平,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最后,高校应精准定位人才培养方向。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应结合自身教育现状、办学层次、生源素质等因素,制定人才培养的策略,明确人才培养方向,使教学适应社会需求,培育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化、高素质人才。

(二)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

高校应顺应社会发展,构建科学、合理的课堂,优化教学内容。第一,高校应更新教学内容,筛选教学内容,停止运用滞后于社会发展的陈旧理论,做到知识与社会同步发展,避免知识与社会脱节及不必要的重复。第二,高校应丰富教学内容,将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提升教学的趣味性,吸引学生的目光,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将教学与生产紧密联系,强调教学内容的重要性,强化学生的实践意识,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做到学以致用。值得注意的是,在进行课程体系构建时,高校应以学校实际教学情况为依据,合理调整课程。高校可以从选修课所占比重入手,通过调整选修课所占比重,增加选修课种类、数量,改善选修课的评价机制,给予学生更多的选择权,从而建立强实践、重选择的教学模式。同时,高校应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加大对实践课的支持力度,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除此以外,教师可以在教学中增加教材内容以外的知识,如社会时政、生活案例等,甄选适合课堂教学的内容,合理指导学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掌握,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其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增强综合能力。

(三)创新教学方式,优化教学环境

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要求。因此,高校应创新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应注重良好师生关系的构建,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学习。教师可在课前或课间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也可以在课堂上提出趣味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新时代的教学应重视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因此,教师应对学生给予合理的指导,采用合作学习、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同时,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创新思维等综合素养,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保障,也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高校应积极营造良好的供给侧氛围,为教学创新提供环境保障。高校应优化网络文化环境、校园环境,以环境育人。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部分大学生无法辨别虚假信息。错误的信息扭曲了大学生的思想价值观念,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效果。鉴于此,高校教育应净化校园网络环境,避免大学生核心价值观念被扭曲,也应完善教学内容,在教学中渗透正确价值观,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让学生置身于充满正能量的教学情境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为培养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好基础。

(四)完善评价机制,注重多方面培养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高校应完善评价机制。传统的评价主要以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期末成绩为参照,不利于学生及时发现自己在学习中的问题,阻碍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高校应完善教学评价机制,以学生综合素养等方面为参照,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促使学生多元化发展,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保障。目前来看,虽然教育部门将转变职能及完善高校内部结构治理作为研究重点,推行了很多革新策略,但部分高等院校的评估制度并不完善,还存在提升空间和薄弱环节。教育部门推行的教学评估大部分停留在教育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层面,易在评估过程中出现高校作弊的现象。对此,教育部门应着手改变此种评估格局,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合理整合教学资源,或聚集权威专家,组建专业性评价团队,构建政府、企业等第三方机构共同评价的新机制。另外,教育部门应改善高校教师评聘制度,激发高校教师服务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积极性。

(五)提高人才有效供给,实现共同目标

高校毕业生出现就业难的问题,从侧面反映出我国人才培养数量已经达标。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主要是高素质人才的有效供给不足。我国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根据培养现状,我们可以看出,我国传统产业人才较多,高新技术领域人才较少,创新型人才也较少。对此,高校应转型发展,在培养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例如,教师在教学中应渗透正确的思想,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学生未来发展做好保障,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高校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阵地,但也需要家庭、企业有效配合,创建良好的家庭、社会、企业的教育共同体,为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提供保障。学校应与学生家庭建立联系,将核心价值观念教育拓展到家庭,拓宽学生的外部教育环境;也应与社会加强联系,及时了解社会需求,让学校、社会、企业共同发力,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方法。

三、总结

总而言之,教育为社会发展提供人才,承担了人才供给的任务,与经济发展存在紧密的联系。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我们应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供给端发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相应地,在供给侧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面对多方面问题,应该进行供给侧改革,通过完善创新创业教学制度、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创新教学模式、完善评价机制、构建家庭培养体系等多个举措,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渗透正确的价值观念,从而更好地达到教学目标。

猜你喜欢
供给人才素养
人才云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三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