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明杰 贾 涓 胡 骞 刘 静
(武汉科技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 湖北武汉 430081)
高校实验室是研究探索自然规律和人类社会意识思维的主要场所,是传播和验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重要阵地。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实验室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等工作。“树立安全发展理念,弘扬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思想”已写入党的十九大报告。高校研究生教学科研工作主要是在实验室内完成的,其既是研究生获取专业技能知识的物理空间,也是培养研究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的基础环境。然而,部分研究生甚至教师对实验室安全原则的轻视导致实验室也成了各类安全事故的易发场所。这就说明实验室同样是对研究生进行安全责任教育的最佳课堂[1]。
教育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若干意见》(教思政〔2010〕11号)指出:“研究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是实现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重要环节,是提高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时效性的重要途径。”[2]那么,若要让研究生树立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以下简称“三自教育”)的思想意识,高校就必须大力调动研究生的内在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实现其自我价值。主观能动性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具体的实践实验过程来完成的[3]。研究生实践实验的物理空间和平台就是他们日常工作的实验室。因此,把“三自教育”工作贯穿于高校实验教育、科学研究、管理服务的全过程,使实验室安全工作成为研究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力抓手,不仅可以培养和提高研究生精益求精、安全第一的实践实验意识,而且能增强研究生居安思危的思想政治意识。
研究生是高校实验室内工作学习科研的主力军。实验室的安全有序运行事关实验操作人员的生命财产安全及家庭幸福,关系到学校健康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以研究生“三自教育”为载体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在培养研究生能力素质的同时,塑造其安全意识,可促使其更加主动、全面地了解并掌握实验安全意识、安全常识、安全责任、安全技术规程、安全技能技巧、消防法律法规等安全理论和实践知识,有利于研究生安全素养、学术能力和思想政治水平的全面提升[4]。基于“三自教育”开展研究生实验安全教育,创新“三自教育”与实验安全教育的方法和途径,有利于提高研究生安全意识、综合素质和研究生教育的质量,也有利于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素质研究生人才的需求。
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我国高等教育事业飞速发展,实验室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由于我国东中西部发展不平衡,各地区各高校实验室硬件建设差别较大,师资配备和管理水平存在差异,思想政治和安全责任教育也存在不足,就导致“三自教育”类型的思政教育与实验室安全类型的基础教育不能很好地相互支持、相互衔接,更不能同步及相辅相成地发展,实验室安全教育与“三自教育”也未能形成整合融通的格局,导致“三自教育”的实效性大打折扣,也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实验室中充分发挥作用。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是部分高校过于重视实验和科研成果,而对研究生实验安全教育整体上不够重视。研究生自己的安全意识也较淡薄。且研究生常规教育体系中没有纳入实验安全教育,也没有将“三自教育”与实验安全教育相结合。实验安全意识无法融入研究生的思想灵魂。
二是各高校目前基本上都实行导师负责制,其对实验室的认识基本都侧重于教学和科研,而放松了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也没有特意将“三自教育”作为研究生思政教育的有效路径和抓手,将其融于实验室安全建设和高校“双一流”建设的实践。
三是实验室安全管理队伍中缺乏专职教育人员,研究生教育存在割裂现象。实验室日常工作由实验室人员完成,研究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由研究生工作体系完成,而研究生学术业务指导由导师完成。研究生需要接受多方管理和指导。这样,在科研实验中培养研究生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效果就不会太好。
四是实验室管理人员和专业人员对安全教育思想认识不足,也忽视了将实验室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特色与研究生“三自教育”的理论方法结合,单一地使用说教方式,使得实验室安全教育与“三自教育”结合的效果不佳。
五是在实验室内工作的研究生每年都有新老更替或人员变动,稳定性较差,流动性较大。而现有的实验室管理者还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适合实验室研究生“三自教育”的理论体系,也无法主动引导研究生就良好的安全意识、规范的行为习惯、自我保护方法及防范技能等进行新老传承,一定程度上使得优秀习惯及技能的传承断裂,影响了安全文化的积淀形成,实验室的良性发展也受到制约[5]。
“三自教育”和实验室安全教育是“双一流”工程不可忽视的重要课题。高校应融合实验室安全教育和“三自教育”,充分发挥“三自教育”中的自我积极性和创造性,化无意识为有意识,化无目标为有目标,化被动为主动,化无方法为有方法,以“三自教育”为抓手,开拓研究生实验安全教育的新途径。
1.思路决定出路,意识决定行动。高校要找准实验室安全教育及研究生“三自教育”的重点和难点,理清实验学科特点及该学科研究生培养目标,进行学科顶层设计,化无意识为有意识,创造性地结合实验室安全教育和“三自教育”,构建相应的思想意识体系。
2.高校需结合研究生课程改革要求,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融入“三自教育”全过程,遵照安全发展理念,树立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意识,在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中融入生命教育内容,激发研究生内心“敬畏生命、责任担当”的情感和动力,使他们始终牢记“安全第一,第一安全”。
3.高校应制定有特色的研究生培养计划,形成多学科、全程化、多样化且符合实验室安全要求的教育体系。在开展“三自教育”过程中,高校要融入科研学术道德规范教育,引导研究生尊重规则、遵守规范,提高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水平。
高校可针对研究生在实验室安全工作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运用研究生“三自教育”理论,构建起包括教学科研人员(如导师、实验室管理人员)、管理服务人员(院系领导、研究生辅导员等)和实验室使用人员(研究生)在内的实验室安全育人“共同体”,以达到实验室安全效益最大化的目的[6]。
1.院系领导要宏观、正确地把握研究生实验室安全教育与管理工作,在具体实施之初进行顶层设计,在研究生入学、培养和毕业的全程贯穿实验室安全教育,同时,深挖现有教学资源,对理论课程、专业实验、教学实践等教学环节中的实验室安全教育与“三自教育”全面优化、整合,确保研究生“三自教育”与实验室安全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2.就目前实施的导师负责制来看,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是贯穿于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因此,建立导师与学生间的专业学术、实验安全及“三自教育”的多维交流,在教学科研过程中找到实验安全教育、“三自教育”及专业学术教育间的契合点是很有必要的。
3.管理人员,如研究生党组织干部、共青团干部、辅导员、教学秘书等承担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日常管理服务的重任,是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服务的主体。将研究生“三自教育”和实验室安全教育纳入党政管理体系,是对研究生这一规模化发展的群体与差异性变化的个体进行教育的最佳途径和方法。
4.高校要创新“三自教育”途径,在实验室建设和使用过程中,更多地站在研究生的角度考虑问题,重视研究生参与和建议的价值,特别不要轻视“朋辈教育”的作用[7],发挥好研究生会、班级干部和各实验室学生负责人同导师、研究生辅导员和教学秘书的纽带作用,协同建立各教育主体有效的沟通机制。
研究生参与实验安全教育管理是一种提升其自身素质和安全素养的良好社会实践活动,也是提升研究生安全意识和“三自教育”能力最有效的方法及创新实践途径。
1.促使安全教育与“三自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课堂专业教学和实验室安全教育是研究生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相关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中要有意识地结合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在培养研究生全面的安全专业知识、自觉的安全责任意识及过硬的安全事故处理能力的基础上,以“三自教育”激发其对自我生命健康安全和国家社会责任担当的使命感。
2.建立实验室安全教育与“三自教育”、专业理论学习与实践安全教学等多学科、多类别的联动机制。在实验室安全教育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要重视“三自教育”的价值引领作用,在专业理论知识传播中注重德育教育,实现润物无声的思政教育;提高研究生安全应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与技能,帮助研究生完成一次从理论到实践再到理论的升华。
3.培育包括意识、行为、环境和制度等方面的实验室安全文化。高校要构建以实验室安全教育文化为基础,以课内外和网络新媒体为手段,以学校、学院、学生为支撑的多方位安全宣传教育体系,以实验安全体验、安全知识竞赛和虚拟仿真交互等多种方式为主的安全教育模式,将实验室打造成既能培养研究生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场所,又能提高研究生安全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基地[8]。实验室安全教育的推进将对研究生“三自能力”提升、价值引领及专业理论、思想品德等方面产生影响。
4.助研活动推动实验安全教育与“三自教育”相融合。研究生在导师的指导下参与特定的科研或教学工作,是提高自身的科研学术水平及安全意识的一种科研、教学实践方式。学院和导师搭建科学研究与学术活动平台,能使研究生有效接收实验室安全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容,并发挥以点带面的作用,全面推动研究生的发展[9]。在助研活动中,研究生通过协助导师进行科研、教学工作,会切实感受到导师对学术和教学活动的严谨态度,以及导师对科研安全、教学工作和生活的积极态度,增强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组织协调能力、学术共享能力、团队协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为以后从事专业的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坚实的安全思想和意识基础,促使研究生实验安全教育入脑入心,最终全面提升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
运用实验安全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平台载体,融合实验安全教育和“三自教育”,创新“三自教育”途径,充分发挥“三自教育”的内在积极性和创造性,化无意识为有意识,化无目标为有目标,化被动为主动,化无方法为有方法,将提升研究生感悟自我、体现自我、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能力,增强研究生“三自能力”、安全意识和综合素质,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对高素质研究生人才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