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兰兰
(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湖南长沙 410116)
2019年2月,《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教育现代化的任务之一是发展中国特色世界先进水平的优质教育,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校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能否坚持立德树人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落实要“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高校须建设好课程思政。课程思政建设的核心目标和重点内容,是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019年11月,《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指出,要继承革命传统,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理化之外,爱国主义教育要加强,要让孩子们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红色基因是要验证的。”[1]红色基因的传承要“渗进血液、浸入心扉,引导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红色基因蕴含的理想信念、忠诚情怀、奉献精神、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和人民情怀等,能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强大的精神引领,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因此,将红色基因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育人,让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血脉,既是建设高校课程思政育人的内在要求,又是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途径。
将红色文化、红色基因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国内很多高校已经采取了行动,如复旦大学、井冈山大学、湘潭大学、延安大学、赣南师范大学、百色学院、嘉兴学院、河北师范大学、临沂大学等。许多高校根据自己所在的地域特点和研究特色优势,将已有的红色文化资源与各学科专业建设、课程教材创新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等方方面面充分融合,初见成效,相继取得了一定的育人成果,也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3]但就全国而言,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基因融入高校课程思政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其主要表现为各高校对红色文化资源、红色基因融入高校课程思政的重视程度不同,在红色文化融入课程思政育人方面不够深入,主要停留在表面的课堂理论灌输,缺乏情境式体验或实践体验,教学手段十分单一,无法满足大学生个性化的知识需求,加之专业课教师的红色文化理论水平参差不齐,育人效果无法很好体现。因此,加快红色基因融入高校课程思政,不断创新育人形式,推动红色基因融入大学生血液,提高育人成效,任务艰巨、刻不容缓。
红色基因作为红色文化的特质,是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逐渐形成的,是影响和塑造了几代中国人的优秀文化基因。高校要在红色基因的传承中,全面提升立德树人质量,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高校是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要把红色基因贯穿立德树人的全过程,特别是要利用好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契机,将红色基因全方位融入教育教学中,让红色基因渗入学生的血液。
课程建设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主战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内容要紧紧围绕坚定学生理想信念,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红色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包含着坚定的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情怀、敢于牺牲的奉献精神、实事求是的思想品格、艰苦奋斗的革命风范和“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人民情怀等基因。将红色基因的内涵融入专业课程,渗透到专业课的教学大纲、教学设计中,可以很大程度地丰富教学资源,让课程思政教育更好地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任课教师要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筛选出适用于思政教育的内容,根据本专业本学科的特色精心设计教学方式,将红色基因有效融入而不是简单地理论灌输。教师要通过各种形式激发学生听课的兴致,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有条件的高校可以根据红色基因蕴含的六大模块内涵进一步整合构建红色资源库,联合思政课教师、红色文化基地专家和各学科专业教师,从地域性的红色资源进行开发,逐步拓展到全国性的红色资源,建设一个内涵丰富、形象生动、片段资料式和可供各门课程直接选取的红色资源库,并且能将红色基因元素合理科学地渗透到各个学科当中,逐渐实现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特别是实现红色基因内容渗入各个人文社会科学中。教师在讲授中要结合时代特征,将革命先辈的英雄形象和光辉事迹清晰生动地展现给学生,使大学生全面掌握并深刻理解被广泛传承的红色文化,从而积极、主动地弘扬、传承红色基因;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课程的同时,获得了思想政治的提升,也得到了文化素质的提高,达成双赢的教学方式。
我们的教育是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一根本任务要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根本依靠,教师处于教育教学的第一线,红色基因要靠他们去传承和传播。因此,高校要不断丰富教师的红色文化知识,定期组织广大教师接受红色文化知识方面的培训学习,使他们能够开阔视野,不断提高自身的红色文化涵养,做到真懂、真信、愿传、能传。
一方面,高校要把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切实落到实处,培养一批既有高专业造诣,又有深厚红色文化涵养的教师队伍。教师能够把红色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育教学中,能够对红色文化进行科学的分析和解读,充分认识红色文化的旺盛生命力和独特的时代价值,能够结合本学科的特点熟练运用红色文化蕴含的红色基因,担起学生健康成长指导者和引路人的责任。
另一方面,高校还要切实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红色文化教育教学的课程安排与设置,增强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进行红色文化教育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除了将红色文化融入专业课程,进入专业课课堂外,高校还可单独开设红色文化课程,让对红色文化有深入研究的教师面向全校师生进行授课,让红色文化洒满校园,不断丰富全校师生的红色文化知识,让红色基因在不知不觉中浸入师生血液。身正为师,德高为范,教师就是学生的一面镜子。高校教师应该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教师职业道德和大学生良师益友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努力践行和传承红色基因,发挥好人格示范的作用。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担负着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高校,如何将红色教育贯穿立德树人全过程,帮助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高校需要将红色基因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融入经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构建常态化教育机制。因此,除了课程、课堂、教师队伍建设以外,高校还需搭建平台、强化认同、融入血脉。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校要搭建好平台,让师生走进历史现场,讲活历史故事,用活红色资源。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感同身受。高校要建设好红色文化馆,利用VR等现代技术再现历史,让学生足不出校就能体验红色文化,提升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认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利用好图书馆资源,建设好校园红色文化网站,引导学生熟读“四史”,即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强化历史认同,让学生从红色资源中吸取营养。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高校要开展系列学生实践活动,引导学生重温党的历史,学习党的新理论,成立主题教育读书班、学生宣讲团、学习研讨实践活动等,并把红色资源融入其中,引导学生从红色基因中汲取强大的精神力量。只有亲身参与,才能收获成长。高校要利用好地域红色文化资源,与地域红色基地建立合作联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让大学生到红色文化基地参观,亲身感受红色文化,体会红色故事,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同感,使这些优良品德潜移默化地融入他们的日常行为中。同时,高校可以联合地域红色基地在全校范围内开展“红色故事我来讲”“诵读红色家书”等活动,让学生给同辈讲红色故事。这样不仅可以使红色资源活起来,还能使红色文化直抵人心、润物无声。[4]
高校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新时代青年的重要使命,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让青年大学生更好地感悟信仰之力、理想之光、使命之艰、担当之要,更好地汲取开拓前进的强大勇气、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