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万超
(广西钦州农业学校 钦州 535000)
2020年,北海市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粮食生产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和要求,全力抓紧抓实抓细粮食生产,推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落实落地,确保粮食播种面积、总产量稳定在上一年的水平,守住全市口粮自给安全底线[1]。2020年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00.08万亩,同比增长2.70%,粮食产量达30.37万t,同比增长1.06%,其中水稻种植面积57.07万亩,产量21.29万t。
一是强化生产责任。压实县区、乡镇党委政府和村“两委”主体责任,将各县区粮食安全责任落实情况列入党委、政府督查内容,作为乡村振兴、年度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二是建立调度制度。逐县、逐乡镇调度早稻和晚稻生产进度情况,定期形成专报向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汇报并通报至各县区党委、政府,定期向各县区分管农业的领导发送短信、微信,督促落实相关工作;对进度较慢的县区和乡镇进行通报;与国家统计局北海调查队建立定期分析会商制度,分析研判早稻和晚稻生产情况,确保早稻、晚稻生产任务完成。三是创新工作机制。成立粮食和生猪生产工作专班,不定期组织开展督导指导工作。加快推进47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和建设,其中水稻生产功能区43万亩、玉米生产功能区4万亩,稳定种植水稻、玉米等粮食作物的优势生产区域,保障粮食安全生产。
一是加大扶持政策宣传。通过北海农业官微、下乡指导、农民培训等多种方式加大对种粮补贴各项政策的宣传,切实将惠农政策落实落地,充分调动农民和各类主体种粮积极性,让更多的农户愿意并主动种粮,并从中获得效益。在乡镇交通要道、人口密度大的区域和粮食生产重要村屯等处,悬挂宣传横幅宣传粮食生产补贴。二是强化惠农政策落实。各县区将自治区下达的各项种粮补贴资金及时制定实施方案,规范发放程序,加快补贴发放进度,调动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2020年全市共发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11 975.27万元,符合条件的农户补贴资金发放率达99.97%;共受理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申请1 120.002万元,受益户数1 263户;落实2020年中央和自治区下达钦州市打赢疫情阻击战促进经济平稳运行涉粮补贴资金507万元、早稻生产补助资金1 065万元、稻谷生产补贴资金786万元,按程序审核发放。
一是及时出台文件抓落实。印发《种植业重大自然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北海市农业生物灾害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北海市早稻田间管理技术指导意见》等文件指导粮食安全生产,并根据文件精神做好抗洪涝、抗旱等灾害救助工作,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二是做好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工作。依托农业生产救灾水稻重大病虫疫情防控补助资金项目、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等项目资金,建设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示范区、农药零增长示范区等示范区19个,核心示范面积1.47万亩,辐射带动5.48万亩;建立草地贪夜蛾监测点105个,防治面积17 118.9亩,防控处置率为115.84%,没有发生大面积暴发成灾现象;全年累计安装频振式杀虫灯150多盏、黄(蓝)板2万多张、诱瓶300多套,覆盖了全市水稻、玉米等主要作物。三是夯实粮食生产基础。以推广冬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等集成技术为载体,改良耕地土壤,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以建设高标准农田7.8万亩为契机,进一步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粮食安全生产能力。
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减少耕地撂荒。各乡镇党政主要领导要以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为己任,带头当好资源调查员、项目包装员、招商引资员,全面加大招商引资和土地小块并大块力度,整合各种撂荒土地,编制了《北海市乡镇重点农业产业和主导产业布局图汇编》和《北海市各乡镇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计划书和产业发展布局图汇编》,千方百计引入城市资本与农村土地、劳动力相结合,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2020年北海市21个乡镇累计落地项目53个。二是完善土地流转机制防止土地撂荒。钦州市出台鼓励农村土地经营权有序规范流转奖补政策,对实施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的给予一定资金扶持,合浦县已对6 000多亩撂荒耕地进行复耕,海城区涠洲镇制定了《涠洲镇土地灭荒工作实施方案》,拟用3年时间灭荒7 000亩,每亩补贴100元支持复耕复种,铁山港区对撂荒地进行复耕的农户按每亩50元进行补贴。三是改善生产条件缓解耕地撂荒。整合各类农田基本建设项目,逐年加大投入,确保土地出让金国家收益部分的15%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建设一批水利工程,对病险水库进行除险加固,完善建后管护机制,保证农业生产遇旱能灌、遇涝能排。
2020年北海市水稻亩产373 kg,稻谷收购价:普通早籼稻2.42元/kg、优质早籼稻(含专用稻,普通中、晚籼稻)2.66元/kg、优质晚籼稻3.04元/kg,1亩稻谷收入900元左右。按农户每亩种粮成本600元测算,每亩粮食收益300元左右,而种植1亩豇豆收益相当于15亩水稻的收益,并且近年来北海市农民大多数采用“早造豇豆(或其他蔬菜)+晚造水稻”的种植模式,获得的经济效益较高。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双季稻生产较困难[2]。
北海市部分辖区内缺乏专门的种粮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粮食储备体系不够完善,导致收获后粮食损耗。部分农户种植水稻自给自足,收获后,一般晒干放置在容器内存储于农户自家庭院,由于北海市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雨水充足,容易出现稻谷晒不干导致生霉、生虫的现象。水稻在存储环节损耗率在2%~3%。
北海市不少末级渠系和田间水利设施存在不同程度的损毁、淤堵,输送水量和灌溉保证率水平持续下降。已建成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配套、不协调问题突出,节水灌溉体系未完全覆盖。大部分农田的排水效率较低,防涝抗旱能力弱,难以满足粮食生产需要,因旱减收或失收情况时有发生,部分耕地因此撂荒,复耕难度大。
2019年稻谷生产者补贴每亩60元左右,补贴力度不大,难以激励农户种植水稻。2020年早稻补贴标准要求50亩以上的才能申报每亩100元的补贴,受益农户不多,即使每亩增加100元的补贴跟种植蔬菜比较效益相差仍然很大,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
继续强化国家和自治区对种粮农民的补贴力度,如稻谷补贴、早稻补贴等惠农政策,稳定农民种粮收益预期,促进农民较快增收,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扶持和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推进粮食适度规模经营和集约化生产,提高市场竞争力,达到钱粮双增[3]。
大力推广散粮运输,推广先进实用的仓储、装卸、运输技术和装备,有效降低粮食物流损失。要加大对科学种粮、储粮、运输、加工的技术支持和资金投入,推动农户储粮条件改善,研发适合农户储粮的技术,加速粮食流通体系建设,降低运输损耗。
加大农田水利投入,实施灌溉水源工程、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等,改善生产条件,解决部分耕地用水困难的难题,确保农业旱涝保收。
大力发展水稻立体种养模式,引进优质水系水稻新品种,探索“稻—稻—鱼”“稻—稻—小龙虾”“稻—稻—蛙”“稻—稻—菜”“稻—稻—薯”“稻—稻—花”“稻—稻—绿肥”等不同轮作模式,通过不同时空间的轮作,在保证稻谷生产的同时,提高单位土地的总产值,打破北海市单一种植水稻效益低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