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孝成,张璐,许海深
(黑河学院 党委(校长)办公室,黑龙江 黑河 164300)
边境应用型高校主要指地处边疆地带的应用型本科地方性大学。相对于内陆大中型城市高校而言,边境应用型高校起点低、基础弱、规模小、层次低,具有明显的沿边性、民族性、政治性、国际性、滞后性等特征。基于其“立足边疆、服务地方”的办学定位和服务面向,边境应用型高校既承担着重要的人才培养职责,同时也为推动边境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中俄边境线长,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受边境地区特殊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位置等因素影响,人口流失严重,经济发展相对滞后,教育也远远落后于发达地区,推动高校教育与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迫在眉睫。
我国共有四个省区与俄罗斯毗邻,中俄边境本科高校共计79所,其中黑龙江省39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18所、内蒙古自治区17所、吉林省5所。四个中俄边境省区应用型本科高校共计48所,占比约为60.8%,其中黑龙江省应用型高校23所,占比约为47.9%,是四个省区的应用型本科高校中占比最大的省份。近年来,国内学者针对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开展的理论或实证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充分发挥对俄地缘优势,开展中俄合作办学研究,利用俄罗斯高校优质资源,创新俄语、体育、艺术等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发展新路径;二是立足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建设使命,开展边疆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和创新交融研究,着力推进中俄边境少数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助推边疆民族团结稳定发展;三是面向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相关调研,探索边境应用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与方法。大部分学者的研究未深入探讨新形势发展背景下,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如何满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新需求,针对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协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针对新趋势下中俄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校提出的新需求,挖掘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协同发展路径,旨在促进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与地方经济社会齐头并进、协同发展。
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以服务边境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当边境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发生改变时,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也迎来了转型与发展的新机遇。
出于我国应对国际、国内政治经济发展形势的迫切需要,中国沿边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蓄势待发,四个与俄罗斯毗邻的沿边省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均已提上议事日程。基于具有明显的地缘优势及对俄合作传统优势,2019年黑龙江省率先加入自由贸易试验区新方阵——国务院批准建立中国(黑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成为中国最北自贸试验区。[1]自贸试验区挂牌以来,紧紧围绕“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建成向北开放重要窗口”的要求,扎实推进各项改革试点任务落实,总体方案89项改革试点任务已实施86项,实施率达96.6%;12项创新实践案例上报商务部,发布了省级十佳创新案例。截至2020年7月,自贸试验区新设立企业4200家;新签约项目148个,投资额1838.58亿元。[2]自贸试验区建设已成为推动中俄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所在。
1.专业人才需求
在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与发展过程中,人才是重要条件,起着决定性作用。一方面,面对自贸试验区快速发展态势,满足自贸试验区建设与发展的专业性人才匮乏问题逐渐凸显,尤其在加快推进自贸试验区商贸物流产业创新发展,积极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进程中,跨境商贸人才的作用不容忽视。另一方面,企业作为自贸试验区建设中的主体,是从事贸易投资、科技创新、生产制造等方面的主要推动力,需要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通过输出具有国际视野的对俄旅贸经管类国际化、应用型人才,为企业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因此,自贸试验区对中俄应用型高校在落地人才培养方面提出了具体性、针对性、专业化的新要求。
2.智力支持需求
政府各职能部门在自贸试验区内先行先试各类改革措施,如制定企业准入负面清单,深入推进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改革等制度创新举措,均须开展大量的前期调查研究工作,这便需要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紧密结合优势学科专业和研究能力,有针对性地进行扎实的行业调研和严谨的趋势分析,针对制度创新等提供调研服务及咨询报告,为政府提供智力支持。
3.协同发展需求
新的经济形势下,中俄边境经济社会发展对应用型高校提出了新的协同发展需求,[3]以期实现相互促进、相互制约、和谐共生。一方面,地方政府从实现边疆战略目标的需要出发,加大对区域内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的支持力度,统筹规划、分类指导、资源共建共享,建立与中俄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宜的高等教育系统。另一方面,边境应用型高校提出了要紧紧围绕自贸试验区产业和社会建设发展步伐,结合学校系列政策,大力推动学校面向地方、区域、国家重大需求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推动优势学科群与新兴产业链的紧密结合,推动与行业、企业以及地方政府的深度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融入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协同创新团队,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能级的新需求。
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在积极探索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中,锚定边境自贸试验区行业特色,发挥自身学科专业优势,探索高质量互赢、产教融合等框架下的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其在内涵发展中也遇到一系列问题。
专业人才培养与自贸试验区人才需求匹配度不够。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重点发展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经济,以建设对俄罗斯及东北亚全面合作的国家物流枢纽和商品进出口储运加工集散中心为目的,打造沿边口岸物流枢纽和中俄交流合作重要基地,因此,其对跨境电商、物流、商贸等专业人才需求量较大。虽然区域内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设置了物流管理、电子商务、国际经济与贸易等相关专业对接自贸试验区人才需求领域,但既掌握俄语语言工具、又熟知专业知识的应用复合型人才供应不足,人才输出与自贸试验区建设过程中对“高素质、专业化”人才的需求不相匹配,对推进自贸试验区高质量、高水平发展形成掣肘。
专业集群建设与产业集群发展对接程度不够。边境自贸试验区围绕“跨境+”产业升级,打造跨境产业链条。通过发展跨境电子商务、跨境能源加工、跨境农产品加工、跨境中草药研发、跨境木材加工、跨境康养旅游等产业,着力培育跨境产业集群。[4]而大部分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并未及时作出相应调整,加之现有专业整合专业产业链有一定的难度,导致专业集群与产业集群对接不够紧密,专业建设严重落后发达地区。
课程体系建设与企业岗位需求衔接程度不够。部分应用型高校并未及时针对专业课程体系做出适应外在新经济形势的调整,未针对对俄跨境产业集群专业岗位需求、岗位能力和素质要求开展深入调研,导致课程分布不明确,不适合中俄边境经济社会发展的并没有摒弃,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与企业岗位需求脱钩。
一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方式较为单一。大部分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受地方就业资源限制,服务地方的方式创新性不足,比较单一、粗浅,多以实习、顶岗支教、大学生志愿服务、第二课堂等形式为主,有待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学校与地方政府、企业为协同育人搭建的平台不够丰富,学校在边境区域创新体系中发挥的作用还需增强。
二是“双师双能”师资建设略显薄弱。中俄边境省份有着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战略地位,受经济、科技、教育、医疗等条件发展迟缓的制约,高水平、高素质师资流失严重,应用型高校与企业互聘共培机制不够完善,教师队伍面临数量短缺与流失并存、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
三是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受资金等条件限制,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在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方面投入不足,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不能得到充分锻炼,同时,高校与地方企业合作程度不够深入,创新创业实践基地、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等平台搭建数量少,学生高质量就业得不到保障。
一方面,产学研深度融合力度略显不足。近年来,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承担横向科研项目虽有所增长,但数量偏少;产学研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尚待健全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与地方产业发展需求契合度还有待提高,中俄边境特色应用型高校品牌建设力度不足。
另一方面,助推城乡文化建设力度还不够。中俄边境省份及高校均有着丰富优质的边疆特色文化资源,大学生对文化艺术有着较高的需求,但由于边境应用型高校往往更关注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主动融入自贸试验区发展大局意识还不够,文化开放意识还不足,大学生缺乏与社会的交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少,大学的文化传承和传播更多是通过课堂、教材等载体,校地文化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共享。
首先,要积极对接地方发展需求,明晰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对接中俄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打造“对俄跨境专业集群”,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满足自贸试验区建设需要的高素质国际化应用复合型人才。其次,要持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组模块知识体系。面向自贸试验区人才需求,做好顶层设计,引导特色专业集群重组课程知识体系,努力将俄罗斯文化、旅游、贸易等知识逐步融入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最后,要开拓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专业内涵建设。探索建立“专业+外语(俄语、英语)+实践+创新创业”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引进俄罗斯课程、教材、师资等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方面,要面向自贸区产业需求,打造专业集群。以自贸试验区主导产业需求为导向,集聚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会计学、物流管理、俄语、商务英语、网络工程、物联网工程、法学、旅游管理等与产业契合度较高的专业,打造特色专业集群,培养符合中俄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落地人才。另一方面,要契合片区发展需求,打造一流专业。对标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凝练优势专业特色,力争使专业集群成员专业获批省级、国家级“一流专业”,以专业内涵建设保障人才培养质量,为自贸试验区培养更多优秀人才做出贡献。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充分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落实“所有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遴选“课程思政”示范课,深入挖掘课堂教学中的育人元素,探索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建设、专业理论和思政内容相互渗透的特色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方面,努力打造五大“金课”。鼓励各专业教师围绕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发展进行课程建设,积极打造校企合作类金课、中俄教师合作办学类金课、边疆区域特色类金课、创新创业教育和社会实践类金课。在学生学习成效方面,大力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引进智慧教学平台,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举办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加快混合式教学改革步伐。在教材选择评价方面,鼓励建设特色校本教材。鼓励支持教师结合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编写出版自贸试验区特色校本教材,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需要。
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是中俄边境应用型本科高校的立身之本,要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实施产教深度融合。一方面,要加大校地顶岗实习,推动校地合作共建。与地方政府开展“校地合作顶岗实践”项目,选派优秀大学生赴地方机关事业单位开展顶岗实习工作,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也为地方输入落地人才打下坚实基础。另一方面,要推行校企协同育人,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进一步强化企业重要的主体作用,逐步提高行业企业参与应用型高校办学程度,依托中俄跨境特色专业群,与企业共建共管具有特色的跨境新商业产业学院、大数据人工智能产业学院、中俄冰雪产业学院等,满足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建设发展对专业人才的需求。
优化教师梯队结构,提高教学团队质量。要加大招聘(灵活的用人招聘制度)、引进(高层次、高学历、双能型)、培养(重点是中青年骨干教师)和培训力度,柔性引进高水平学科、专业带头人,鼓励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加大专业带头人培养力度,有计划提高教学团队建设质量,优化教师考核评价机制,推动师资力量持续均衡发展。重视“双师双能”教师培养,完善实践指导能力。开展“双师双能型”教师(专业知识+专业技术;教学能力+实践能力)培养,拓宽“双师双能”教师培养与引进渠道,聘请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行业(企业)管理人员来校兼职任教,进行专业实践指导;鼓励教师考取注册会计师、税务师、经济师、物流师等职业资格证书;有计划派出中青年骨干教师赴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挂职锻炼,提高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
一方面,要建设仿真实训中心,提升学生实践能力。积极申报专业集群虚拟仿真实训中心,整合中俄边境经贸方向的国际贸易、企业管理、财务分析、物流仓储、市场营销、金融服务、经贸俄语、物联网工程、法学等多方面知识,打造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增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另一方面,要建立创新创业孵化基地,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在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申请创新创业孵化基地场所,与自贸试验区龙头企业合作,共同创建创新创业实践基地。通过建立校企双导师制度,共同指导创新创业项目,定期举行项目交流会,积极进行项目孵化。此外,要拓展实习就业基地,提升实习就业质量。通过探索实践校地合作育人新模式,在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等建立长期稳定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基地,为学生高质量就业奠定基础。
加强政产学研合作。依托学科优势推进与中俄边境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自贸试验区企业单位等的深度合作,提升服务与转化能力;全力推进各级各类科研平台建设,为地方入孵企业提供服务,同时也为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培育入驻企业作出贡献;支持科研人员面向自贸试验区企业开展技术开发、技术服务、技术咨询和技术培训,全面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开展立地研究。以校地合作为契机,围绕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发展战略需要,开展专题研究,形成“一校一品”建设格局。开展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建立健全科研成果转移转化工作机制,完善科研评价考核机制,引导科研工作和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经济发展需求紧密结合,鼓励科研人员入驻自贸试验区企业单位开展联合科技攻关,为支撑自贸试验区经济发展转型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效成果。[5]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依托学科优势打造高端智库,加大智库建设经费投入力度,为自贸试验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提供科技支撑与智力支持。
一方面,要主动融入自贸试验区发展大局。充分发挥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职能,积极融入自贸试验区发展建设,在提升自贸试验区文化品味、营造艺术氛围、提高人员素质,以及推进与文化、旅游、体育产业融合发展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另一方面,要开放资源服务社会。通过高校图书馆、体育馆、音乐厅等办学资源的开放和共享,丰富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的科技文化、精神文化生活,提升人们整体素质,创建文明城市,构建和谐社会。
首先,高校要成立专门的工作组,精心组织实地调研,针对中俄自贸试验区建设规划、组织机构、部门职责、协调机制、企业进驻计划、企业岗位需求、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等方面提出建议和意见,达到充分对接自贸试验区建设需求的目的。其次,高校要积极争取各类项目经费扶持,加大内涵项目建设力度,改善人才培养各教学环节基本条件,提升为自贸试验区培养优秀人才的能力。最后,高校要强化跟进对接工作,注重考核跟踪问效。[6]要建立分管领导推进机制,明确责任领导、责任单位和责任人,通过定期召开工作推进会,总结工作进展情况部署后续工作任务;此外,要注重督查考核和工作评价,对任务完成较好的单位给予表彰,对任务完成较差的进行追责,形成良性循环管理机制,极大地促进与中俄边境自贸试验区对接规划执行工作的落实,促进学科专业建设的协调发展,使中俄边境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综上所述,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的办学特色主要体现在服务地方上,其既承担着为地方培养人才的重担,同时还要在地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担当主力军。面对中俄边境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呈现的自贸试验区建设新趋势,中俄边境应用型高校应该本着“立足北疆、服务地方”办学定位,以服务地方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为己任,抢抓“十四五”开局之利,紧密对接地方自贸试验区建设与产业发展需求,在协同地方做好特色落地人才培养的同时,起好咨询、论证、决策的参谋作用,不断提升自身内涵建设,持续促进区域经济提质增效,实现校地协同、良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