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化视野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态伦理意蕴

2021-12-30 07:27
关键词:伦理共同体理念

庾 虎

(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所蕴涵的生态伦理理念,是基于新全球化与生态之间的剧烈冲突,以至如果当代无法解决生态问题将导致人类进程出现终结局面的困境。今日的全球社会中,人类的命运已经是共呼吸、同存亡,所有的个人、民族、国家、各种组织、利益团体等,必须在全球生态延续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共同促进全球生态的恢复、建设一个美丽新世界。习近平有关生态伦理的理念,为建设一个美丽新世界的愿景与行动提供了理论支撑。

一、基本内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当今,全世界的人类已经生活在一个普遍联系、共同发展的“地球村”里。狭隘的地域历史已经被真正的世界历史所取代,地球一端的人类行为直接影响到另一端地域或社会的发展。这种境遇一方面有利于全球社会朝着新的历史迈进,另一方面由于私体利益对全球社会发展的对抗而导致人类“生活在文明的火山上”。[1]13全球社会在前进的道路上正在被撕裂。

导致全球社会被撕裂的根本原因在于,在追求私人利益、民族利益、国家利益时,主体要么把外部环境视为免费的成本,要么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代价转嫁给他者。或者是基于“中心主义”掠夺外部环境为本人、本民族、本国家的发展提供资源。“一叶障目”,不见全球风险已经耸立在个人、各组织、各民族、各国家之上,全球人类处于生死存亡却仍在各自为政、互相斗争的状态中。面对全球社会所遭受到的逆境,在党的十八大上习近平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其实,早在在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的发言中,习近平已经从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等角度详细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2]习近平在会上提出生态与人类命运联结的命题,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乎人类未来”,[3]要实现人类的永续发展必须改变现有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最终提出了“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这一理念,彰显了现代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全球社会发展中生态伦理理念的核心。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人与生态关系最深刻、最科学、也是对全球社会命运最实际的揭示。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纠正了长期以来自然与人的绝对二分思维,明确了自然与人的同一关系,厘清了人类怎样善待自然、自然将怎样善待人类的生态伦理辩证关系。在人与自然的对抗过程中人类不会真正成为赢家,无论人类的科技水平发展有多高,自然总会以悄无声息或爆发式的力量改变人类的命运。因为,人类的命脉在自然。只有人与自然实现平衡,人类才能在这一杠杆上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为自身创造未来。如果人类再持续打破这一平衡,尤其是在全球社会中,就会威胁到人类发展的根基。[4]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强调了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是统一的而非对立的。首先,人是自然之子。人类是从自然界中走出来的,自然界为这一过程提供了无尽的生存资源。自然界是人类伟大的母体,保护自然就是保护自身、保护人类的家园。其次,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归根结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须呵护自然,不能凌驾于自然之上。”[3]人不可能作为超越自然之物而抽象存在,人的活动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互相依存才能形成有机的统一体。再次,自然是人类自身发展的基石。人类所有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都源于自然,离开了自然,人类就是一汪无源之水随时干涸于时空之中。

构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目的是“我们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实现世界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3]工业文明造成了过度消费、虚无消费,尤其是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执政党为了保障执政的合法性而制造出消费盛世的景观,同时还形成了一种“消费意识形态”。[5]9无限消费成为这个世界的伦理,成为这个世界的宗教,它正在毁坏人类存在之根基,消耗了人类与自然平衡的砝码。构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就是要建立新的全球生态伦理,改变以消费为核心的社会等级秩序,恢复人与自然的平衡,回答人将去哪里的终极问题。

二、基本特征:全球主义、社会主义、生态中心主义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从人类整体利益出发,摈弃了狭隘利益主义;从全球社会的生存环境与发展要求出发,悬置民族冲突与阶级的直接对抗;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凸出位置,获得了全球各国的认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所绽放出来的生态伦理理念具有鲜明的新时代特征,这些特征包括生态伦理的全球主义、基于新时代社会主义的全人类使命,以及凸出了生态在人类命运中的基础地位。

习近平有关生态伦理的理念,既是从中国社会建设的实际出发构建中国的生态文明,也是从全球社会发展的整体出发以期营造一个“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后者是这一伦理理念的根本出发点。在以往新中国的几十年现代化道路过程中,由于需要在短时间内摆脱贫穷落后的国家面貌,往往注重经济方面的发展需求,靠大量消耗环境与资源来推动增长,忽视了生态对社会整体发展的作用,导致金山银山有了,绿水青山不见了。“绿水青山”在中国现代化进一步前进的道路上又成为了社会发展的瓶颈与人民群众对社会发展结果的不满意。此时,我们发现人与山水林田湖同属一个生命共同体。没有了“山水林田湖”也就没有了中国经济社会的接续发展。面对比国内更为严重的全球社会中的人与自然的矛盾,习近平从全球发展的高度出发,提出“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6]世界的每一个角落、每一块土地都是人类生存的希望,不能因为个人的发展、本民族的发展、本国的发展而去掠夺他者,也不能将其发展的代价、生态问题转化给他者。人类要改变那种认为生态具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观念,因为当前自然界的自我修复能力已经无法满足人类对自然界的单向索取。人与自然的关系就是人与自己生命的关系,全世界的人们必需“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7]习近平有关生态伦理的理念包含着为全人类发展的严厉态度。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理念的落脚点是全球社会,出发点则是社会主义,并且唯有从社会主义出发才能构建一个真正的美丽新世界。建设一个“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当然是为了全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人类命运的延续,但是现有的资本主义生产理念、资产阶级社会制度已经行不通了。因为,资本追求剩余价值的宿命注定不会让自然界“安宁”,更不可能主动去恢复失衡的生态。生态的有限性与资本主义生产的无限性已经成为全球社会的主要矛盾体现,不能期望从资本这一层面来化解矛盾。[8]如果资本在某些方面做出过什么让步,那也只是资本觉得这是有利可图的或受到了生态运动和环境立法的逼迫。在资本的逻辑中,已经造成了社会危机、经济危机和生态危机的“三合一”。社会主义具有天然的优势来化解人类与生态的紧张关系,实现社会发展与生态平衡同步,更能为创造一个美丽新世界提供支撑。当前,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虽然只是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的早期,但是已经并不妨碍社会主义对生态文明发展所能够做出的努力,并且能够通过社会主义发展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引领构建“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行动的道路。

生态中心主义则是习近平有关生态伦理理念的另一重要特征。人类赖以存在的自然界其实就是人类本身有机的一部分,自然界对人的价值不仅体现为工具理性的改造上,更具有价值理性的同一性。习近平有关生态伦理理念的理论前提,是马克思主义生态观与中国传统天人合一的生态观念相结合所生成的生态伦理哲学。比如,马克思“坚信人类依赖于他们的自然环境”,[9]175《礼记·中庸》有“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习近平则指出我们“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10]习近平有关生态伦理的理念,抛开了传统西方的人类中心主义或个人中心主义的价值模式,体现了东方智慧的世界原则,把人类本性中的自然性与天然自然相结合,揭示了灵肉一体的人类源于自然界,因为“人的命脉在田”,人的命脉在自然,这就把生态放在了人类的中心。

三、基本思路:生态补偿修复、共建共赢共享、理念常在常新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理念的生成并不是耸立在生态乌托邦之上,而是基于中国社会发展与全球生态问题已经威胁到当代生存与后代延续这一现实,并且它是紧迫的。如果这个世界还是按照目前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持续下来,世界将变得失控,我们也这将失去这个世界。“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提出是现实对理论的需要,理论对现实的回应。习近平有关生态伦理的理念同时包含了生态问题解决的丰富思路。

一是全力补偿修复已经大遭破坏的全球生态。当代全球生态最急迫的问题就是补偿修复已经因人类现代化进程所破坏的自然。当前,生态赤字问题已经成为人类社会发展不可触碰的底线,在这一问题上天平的一端已经不再倾斜于人类。构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首要责任,是要解决好工业文明带来的矛盾,平衡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如果再放任对生态的肆意破坏、把生态视为外部成本而消极对待,未来的人类只能生存于“生态火山”的爆发之中,而不是生存于母亲般的自然的怀抱之中。中国在生态补偿修复方面所作出的努力也已经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同。2016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作为被认为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有益探索和具体实践。[11]中国经验值得全球社会的借鉴。

二是在对待全人类的生态财富上应该遵循共建共赢共享的原则。当前,在生态保护、全球资源利用方面往往各自为政,造成资源分配不均、利用不当、多权利主体少责任主体等。构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是要打破各种利益樊篱、剪除国家之间的隔阂,从全人类的视角来处理环境与资源的分配,实现风险与利益均衡,保护生态的可续性。对属于全人类的生态财富应该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出发,构建起以共建共赢共享为核心的国际生态关系新秩序。新秩序要遵循沟通协商、政治谈判之原则,不能以强压弱,不能以大欺小。共建共赢共享是所有利益主体平等地参与到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利用、生态循环之中,共建全球生态文明、共享全球生态红利。“共建共赢共享”前提在共建,没有共建,也就没有共赢共享。中国近年来倡导的“一带一路”正是以生态共建共赢共享原则处理全球生态财富的典范。如中国出台了《“一带一路”生态环境保护合作规划》,不断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环境合作机制建设、与沿岸的海上各国共建海洋保护区,与东南亚、南亚等国开展生物多样性示范项目,与欧洲各国共同建立清洁能源中心等。“一带一路”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个出发点,也是全球生态共同体的出发点。

三是树立生命共同体理念常在常新。拿破仑曾说:“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当代全球社会并不是没有维护生态循环、实现生态代际传承的能力,而是没有真正形成共同维护全球生态财富的理念。“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生态伦理理念,既有着着眼于当代人与自然实现和谐共生的现实诉求,也有着为未来担当的宏大叙事观。[12]只有维护全球生态可持续的理念常在常新,我们才能构筑起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只有把全球生态的良性循环视为人类的生存之本,只有步步为营地经营好人类的立命之本,不放弃、不气馁,在全人类的思想中筑起保护生态的屏障,才能“为我们的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碧海、绿水青山”。[13]

猜你喜欢
伦理共同体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爱的共同体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