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科技职业学院 高永凤
不健康的心理环境往往会导致学生行为异常,高职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维护“潜能”学生的尊严、呵护他们的自尊,和他们建立彼此愉悦的关系,创设轻松的学习氛围,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人文精神能改善“潜能”学生的内心环境,帮助他们学会尊重、合作和信任,成为自信、自尊的人。
人文精神的概念随着时代语境的改变而发生着变化,但其核心仍然是倡导对个体价值、尊严的认可和维护,强调对个体的尊重和关怀,是一种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价值体现。教师的人文精神涵盖教师的人生价值观、行为品德、个人修养等,体现在教师对教育、对学生的看法中,决定着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方法。
高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潜能”学生,他们或者行为乖张、桀骜不驯,有时甚至用挑衅规则、挑战教师的异常方式来获得存在感;或者一味地自我否定,心理极度自卑,面对批评指责从不辩解,只是默默承受;或者沉迷网络消磨时光,像鸵鸟一样将头埋进草堆,自欺欺人、自暴自弃……不健康的心理环境会导致行为表现的异常,究其原因除了个性、家庭等因素,学校教育尤其是教师的一些有心无心的不当之举的影响也是不容小视的。不健康的心理环境是在学生成长过程中逐渐累积而成的,高职教师要用人文精神去关爱他们、温暖他们,循序渐进地帮助他们改变对自己、对他人的态度,从而改善自身的心理环境。
(1)用尊重、体面的方式处理棘手问题,保护学生的自尊。教育家爱默生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尊重学生是基本的教育价值观和职业要求。学校里确实有“调皮捣蛋”和“行为不端”的学生,面对他们让人头疼的行为,能做出恰当的处置才是教师专业性的体现。若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厌恶甚至蔑视学生、用惩罚的手段来发泄自己的愤怒,这种和“普通人”并无二致的破坏性的举动,如同用锤子凿石一样,即使能暂时改变学生,但反作用力会非常大,而且还有可能使石块崩碎,再也无法复原。教师要时刻提醒自己以“专业”的标准要求自己,能“做常人不能做的事情”。遇到难以管教的学生时,控制和调节好自己的情绪,给自己一个“冷静期”,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做到对事不对人。平等的心态、平静的心境才能铺就迈入学生心灵的石径,才能以尊重、体面的方式处理矛盾和问题。呵护好学生的自尊,有自尊的学生才能做出有尊严的事情,自尊是学生愿意主动改变的重要基础。
(2)创设彼此愉悦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省。在古希腊语中,学校的含义就是闲暇,学生唯有在幸福的,不为恐惧或担忧困扰的情况下,才能保持学习的兴趣。但多年来“唯分数论”占据着主导地位,很多老师信奉“严师出高徒”,课堂氛围紧张压抑,学生一刻都不敢松懈,以至于学生一边努力学习,一边憎恨学习;还有老师喜欢将“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挂在嘴边,以牺牲快乐为代价换取分数的提高。某教育研究中心做过这样的实验:挑选了20名对数学和古诗的喜爱程度基本相当的学生组成一个班级,分别由两名身着不同颜色衣服的老师给他们上课。穿红色衣服的老师以严厉刻薄的形象上数学课,所有课堂作业现场打分排名,对得分不理想的学生进行严厉批评,并给他们施加压力,强调成绩不好就上不了好学校;穿蓝色衣服的老师以体贴、开明、友好的形象给学生上古诗课,不以任何形式强迫他们背诗、做练习,老师还主动挖掘出学生的优点,在全班同学面前对每个同学进行表扬,课堂里一直充满笑声。实验结果显示,红衣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暴跌,不仅间接摧毁了学生对数学的兴趣,甚至有些学生对红色都开始排斥,而蓝衣老师得到了学生的高度喜爱,他的教学方法虽然在短时间内无法取得良好的结果,但它保护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教师的“铁血政策”或许会得到一部份学生的理解和支持,但对于那些基础不好、成绩较差的“潜能”生而言,这样的“好心”未必就能换来“好报”,老师在他们眼里如同“监工”,课堂如同“刑罚”,学习对他们来说就是不愉快的、令人厌恶的,从而导致这类学生“厌学”情绪滋长。放慢点节奏,等他们“归队”,彼此之间愉悦的关系、轻松的课堂氛围会成为学习的润滑剂,促进学生自我反省,愿意做出改变。
(3)珍惜“潜能”学生的个性特长,助力学生找准自己的方向。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人更是如此。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让每个学生在正确的方向下努力才是教育的意义所在。作为教师,我们无法断定谁一定会成功,谁一定会失败,爱因斯坦做不好小板凳,却提出了相对论;丘吉尔学不好文法,却改变了历史;著名的主持人孟非中学时也是出了名的“差生”:鼓足勇气问老师问题被斥责为“用愚蠢的问题耽误大家的时间”、化学课看小说因太投入而忍俊不禁,被老师请出教室,但理科成绩一塌糊涂并没有妨碍他在南京市中学生作文比赛中获得唯一的一等奖……每个学生的先天条件、兴趣爱好、思维方式等各不相同:喜欢画画却听不懂老师讲课的内容、足球踢得顺溜却对功课毫无兴趣、语文老师眼中不可多得的人才却是数学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学生某个方面有所欠缺并不奇怪,教师切莫“以成绩好坏论英雄”,把每个学生当成一座金矿,在教学中观察学生的个体差异,挖掘他们的天赋,提供适合他们发展的平台,使他们有机会发现自己的优点,发挥自身的特长。
(4)对“潜能”学生多一份赏识,传递温暖和公平。每个学生都需要鼓励,任何时候,赏识教育永远是老师的第一选择,它不仅能给学生带来自信,更能让学生感受到来自老师的温暖。当一个老师认为某个学生是好学生时,常常会表现出对他的特殊关爱,课堂上也会给与更多机会和肯定,反之“差”的学生很容易被忽视甚至无视,有时还会受到嘲讽,对“差生”的冷落和偏见,让所谓的“好”学生成为“精神贵族”,无形中造成了班集体的分化现象和学生个性上的畸形发展,不但使得师生关系紧张、同学之间疏远,而且还会造成学生对教师的厌恶、抵触心理,严重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倘若一个学生因为成绩不好就被归入“差生”行列,久而久之,他就接受了这一“事实”,认为没有人会在乎他们的想法,失去表达的自信和勇气,也不再尝试改变现状,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之为“习得性无助”。教育不仅要看到冷冰冰的分数,更要看到活生生的人,要传递给学生公平和仁爱,“不放弃,不抛弃”,一个赏识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都是老师给他们搭起的朝向进步的阶梯,即便是回答出一个简单的问题,这种小小的成功体验也会成为他们努力和改变的契机。
陶行知先生曾经告诫我们: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因此,高职教师要抛开陈见,拒绝偏见,秉持“以学生为本”的人文精神,使“潜能”学生的心理环境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得到改善,学会与他人相互尊重、合作、信任,感受到自主的尊严,感受心灵成长的愉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