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艳平
(重庆市杨家坪中学 重庆 400050)
作为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课堂教学效果,把学生放在课堂的主体地位上,教学的知识点要以学生能够学会,能够灵活的运用为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得到思维上的提升,在解决问题时能够做到举一反三,这是许多数学教师都希望看到的结果。然而在实际教学中却仍然有诸多的问题存在,许多教师把关注点放在教学内容上,把心思都放在琢磨教学内容的呈现方法上,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这样的教和学就成了两个对立面,学生学得很累,教师教的更着急,教师于是就忽略了自己的态度,往往语气强硬、脾气暴躁,学生在教师的威严下更加战战兢兢,于是形成了教师强迫学生学习,学生则不喜欢上数学课的局面。
初中数学其难度系数增大了,要想向课堂要效率,教师就要不断的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问题,能够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才能够实现高效课堂。现在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盲目性较强,更多的问题是在教课本,而不是用课本教,以课本上的习题为教学的主要内容,按照课本的教学思路教学,这种教学内容过于机械化,也不容易引起学生的思考,课本是教学内容的一个依据,并不是只有课本上的内容才是最好的教学思路,也不是课本上的例题才是最能够启发学生思维的。教师教的难,学生学得累,许多教师因为学生的接受能力差,而在班上忍不住发脾气,造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变得疏远[1]。
初中数学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仍然要以基础知识为重点,把基础知识作为数学教学的基石,学生只有对概念和基本理论都能够了解了,才能够在做题时知道如何运用,理解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先决条件。大部分教师只是通过简单、多次、重复地练习来加深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认识与理解,而不是通过揭示概念、公式、定理的内涵让学生易于掌握、理解、应用[2]。例如:在学习平方根、算术平方根、立方根时学生易出错,但只要教师把开方与乘方的关系、方根的定义揭示清楚,学生就掌握清楚,甚至可以延伸n次方根,对学生高中的学习也有好处,这样枯燥的定义就变得有趣。
①转化思想。数学是一个庞大达到知识体系,在这一体系中许多知识之间都是相通的,教师要注意把旧知识的解题技巧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与一元二次方程时,讲透如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问题就得到解决,特别是到初三求二次函数的解析式列、三元一次方程组,好多学生不懂求解就是转化思想。再如,初二四边形这一章,要解决四边形问题常常转化为三角形问题。
②数形结合。“数形结合”是一种不可或缺的主要解题手段,它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尽快地解决问题,节约时间,还能够让他们更加直观深刻地看到图形与数据之间的关联,实现知识的迁移。
③类比思想。初中数学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能够用以往已经能够熟练运用的技能去解决新问题,把类比思想用到数学知识的学习中来,从而以最快的速度学习新知。例如,在学习一元一次不等式时可与一元一次方程进行类比,记得我上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公开课时,讲一道一元一次不等式的应用题就先让学生做一道与之类似的一元一次方程的应用题,结果这节课学生掌握得很好,也获得听课教师的一致好评。再如,学习分式运算时可与分数的运算进行类比,学生就易于掌握,这样机械的数学运算就变得生动。
④分类讨论。分类讨论题主要是让学生针对某一题目的结论进行逐一说明,通过说明更好的诠释题目的答案。由于初中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较慢,一些题目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考虑,有多种可能,而学生在考虑问题时往往不够仔细,容易忽略掉一部分内容,在论述中造成答案的缺失。学生往往对分类讨论的题目感到头疼,究其原因就是教师平常分类讨论思想渗透不够。例如,初一中数a的讨论、去绝对值的讨论,再到初二中的等腰三角形的讨论、直角三角形的讨论,以及初三的三角形相似的讨论,这样层层深入、层层渗透,学生对分类讨论就有较系统的认识。再如,动态问题中的分类讨论,学生往往讨论不到位,究其原因就是把握不了动态问题中的分类讨论的要点:找分界点。
⑤动态思想。动态问题,学生往往觉得很神奇、无从下手,实质还是平常教师渗透不够。例如,初一学习点、线、面、体时完全可以渗透:动点成线(线段或弧)、动线成面(平行四边形或扇形)、动面成体(圆柱与圆锥的形成原理)。
⑥小组合作。教师讲学生听是一种不变的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可以打破这种教学方法,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以4人为小组进行讨论,一个学生的力量是单薄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弱,几个同学凑在一起思维灵活很多,学生之间相互启发,很多的数学问题都能够解决。例如,在讲授三角形全等的判定时,学生往往不知判定是怎么来的。这时采用小组合作要求学生按条件画三角形,看大家所画出来的三角形是否都能完全重合,学生就易于接受。特别是“SSA”的错误判定通过画图很容易得出。
总起来说,初中数学教师要注重善于从课堂教学效果入手,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地位,能够把知识迁移的方法用到新知教学中来,为学生的数学学习带来更加广阔的空间,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够上一个新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