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君
(重庆市鱼洞中学校 重庆 401320)
在中国封建时代的宗祠、祠堂,或者学堂、私塾,都供奉一块书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重大节日或者祭祀的时候,人们都会跪拜牌位。其中的师,就是老师、师傅。这体现了师道尊严。唐代韩愈在《师说》里说: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指明了为师者的职责。读书求学之人,都严守师道尊严,见着老师都称“老师”,我也不例外。在我走上三尺讲台的十七年间,学生们称呼我,很多时候都不用“老师”,而有别样的称呼。
角色转换一:年龄差距小,以姐弟相称,赢得学生信任与尊重。
2004年大学毕业,我来到接龙中学任教,教高中一年级数学。当时的我,瘦小、纤细。给人的印象是:这个年轻的小老师,肯定管不住学生的,恐怕要被学生欺负吧。但我的表现却让他们失望了。我上课的嗓门大,中气足,讲解也通俗易懂。学生不遵守课堂纪律,我批评起来,有理有据,他们还是惧怕的。受到批评的学生也会很快承认错误:“老师,我错了,我一定改正。”尽管这样,学生们还是很愿意和我交流、沟通,一起玩笑。毕竟,我和他们的年龄差距不大。
我当班主任的班上有个女生叫吴xx。家就在接龙街上。她的爸爸和我是同事,她的妈妈在街上做点小生意。吴华长得乖巧,能说会道。她喜欢和我说话。有什么心事,比如女生生理期问题、哪个男生向她示好等;有什么家事,比如父母不理解她、与妈妈的争吵等,她都向我倾诉。我也耐心的开导她,引导她。
有一天,在操场边的大香樟树下,吴xx碰见我了,对我说:“老师,我觉得你对我们很好,也很关心我。我就叫你姐姐嘛。”我爽快的同意了。很快,班上不少的女生、男生,课下见到我,都会说:“姐姐好!”我一直熟悉的“老师”“老师好”,从他们的嘴里说出,只是在课堂上。
很快,高中三年过去,这些学生叫了我三年“姐姐”。我给他们当了三年的“姐姐”。
现在,吴xx也走上讲台,在外区一所小学教美术课。她的学生也喜欢她,亲近她。但那些学生都叫她“老师”。
角色转换二:符合学生心理接受度,与时俱进的称呼,更显师生关系融洽。
几年后,我到鱼洞中学任教。还是教高中数学,但没有当班主任。鱼洞中学的学生与接龙中学的学生相比,要聪明、调皮得多,板眼也多。一般说来,班主任的课,这些学生很遵守纪律的。科任教师的课,学生们就不太规矩、不太安分了。老师往往要停下讲授,发通怒气,整顿课堂。学生们就此才安顿下来。
开学前一两周,我会先整顿课堂纪律,讲听课要求、作业要求、答问要求等等。课堂上,该活跃气氛的时候活跃气氛,该严肃批评的时候毫不留情。下课了,学生有问题要问,耐心解答,细心讲解。这样,学生慢慢就信服我了。我的课堂,就进行得很顺利。
国庆节快到了,学校要举办文艺演出,各班都要准备节目。班长跑到办公室,对我说:“君姐,帮我们参考参考、指点指点撒”。
“什么?叫我君姐?”我一时没有反应过来。
“你还不知道呀!我们班和隔壁班的同学,都叫你君姐也。”
“为什么呀?”
“我们喜欢你呗!书教得好,长得小乖小乖的。”
听她这么一说,我心里可乐了。“好呀。我给你们的文艺节目做个参考,出点主意。”
之后,这两个班的主题班会、班级活动,或者是学校组织的大型拉练、运动会等,都会有我的参与。我与学生们一起努力,一起欢笑,共同分享。他们在课下,在校园,在大街上,看见我,都会说“君姐好!”
毕业时,他们在送给我的纪念册上写着:君姐,谢谢你带我们三年。这三年,我们渐渐长大,逐渐成熟。你给我们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你是我们永远的君姐。
角色转换三:无微不至关怀,爱生如子,那是班妈妈伟大的母爱。
又一届学生进校了。这一届,我担任一个班的班主任。班上大大小小的事情,对住读生的管理,对班干部的管理,对后进生的管理,与学生家长的沟通联系等等,都要操心,都要关注。由于有十多年前在接龙中学担任班主任的经历,我进入角色还是比较快。
在充分掌握了学生基本情况、家庭情况的基础上,我有针对性帮助、教育、爱护学生。谁生病了,提醒他看医生、吃药。天气冷了提醒添加衣物。同学之间有纠葛,主动化解。班级之间有矛盾,主动协调。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去关心、爱护他们。学生们也很尊重我,支持我的工作,配合我的管理。这时,他们都管我叫“杨妈妈”。确实,对他们,我有时也絮絮叨叨、婆婆妈妈的。
看来,我这个“杨妈妈”要尽职尽责的带他们三年了。
教师,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光荣的职业,受到人们的尊重。作为一名从事基础教育的普通教师,尽管有姐姐、君姐、杨妈妈这些别样的称呼,我坦然接受。在工作中,我严格遵守为师者尽心尽责、严厉教育、爱生如子,同样得到学生的尊重、家长的尊重、社会的尊重。有句话是这样说的:尊重是根植于心的,不是挂在嘴上的。只要学生从心底尊重你,作为教师,有些别样的称呼,并不是什么问题。
至今,我都没有后悔走上讲台。在这条路上,我会坚定的走下去,而且努力做到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