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 富
(重庆市石柱民族中学校 重庆石柱 409100)
在落实高中数学教学目标的过程中,笔者建议,我们要积极地推行新课改。借助新课改这一背景促使教育者不断地创新,不断地展现自己的个性化感悟,进而不断地成熟起来。再有,因为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学生家长、学生自身对于学校教育的价值都会进行新的审视,此时,教育才能回归“本色”,学生才能做到知行合一。基于此,笔者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数学教学,可以实现教学相长的共赢局面。数学对于学生而言虽然“难学”但却不再是“高不可攀”。高中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基于此,笔者建议,即使我们仍然需要面对应试教育的压力,即使我们会受到数学学科“难学”的影响,我们仍然要“保持初心”不断地推行新课改。本文中笔者就对此进行了分析。
不仅仅学生需要科学化的三维学习目标,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同样需要科学化的目标。毕竟,我们是教育空间中最关键的节点,所有的教育元素都需要由我们来激发。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遇到的问题最多也最复杂,所以,教师的教育价值也最令人期待,一线的高中数学教育者更需要呈现出自己的主导性。基于此,高中数学老师在开展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数学教学目标有一个深刻地把握。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高中数学老师在开展课程教学之前一定要仔细研究高中数学的教学大纲,把握高中数学的课程标准。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按照教学的要求来开展高中数学教学[1]。
情境教学在学校教育中的教育价值也是有目共睹的,不过,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笔者认为,最适宜的情境创设方法是提出“适宜有效的问题”。毕竟我们面对的是在数学学习方面“小有所成”的学习者。他们在长期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已经生成了科学化的认知,他们不仅仅希望能够战胜“应试考验”,还希望将自己打造成为可以适应科技化时代的数学型人才。给予他们有价值的问题,可以让高中学生展现出自己的个体价值,构建可以自主学习的空间和平台。基于此,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高中数学老师开展课程教学一定要积极创造问题情境,让学生通过问题来把握数学的理论知识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问题”的提出是关键,学生思维的开始是伴随着问题的提出的,通过问题的思考可以实现学生思维能力的锻炼。在数学课程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老师一定要合理的设计一连串的问题,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通过对问题的思考,这样可以缓解紧张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来,促使学生可以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自己总结出相关数学理论。
课堂中教师与学生都是主体,既然数学问题众多,那么,我们之间的关系必然是“互帮互助”。再有,高中学生仍然是处于叛逆期的大孩子,此时“严师”未必可以带出“高徒”,他们希望得到的是我们的肯定与支持,进而在合作、交流、分享的过程中接受指导和建议。基于此,在高中数学课堂中,老师一定要积极构建一种和谐的课堂,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再有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也需要老师在高中数学课堂开展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可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课堂之中。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数学老师要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积极增进师生之间的感情,实现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这样有利于和谐课堂的构建。通过和谐课堂的构建,这样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自身的价值,让学生能够在课堂开展的过程中主动思考,积极提出自身的疑问,这样可以帮助老师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2]。
在高中学段的教育实践中,人们最关注的就是“应试”,这一点很难进行改变,而笔者作为高中数学教育者,认为,我们不必纠结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在积极地推行新课改的过程中,借助多方面的改变来实现“应试目标”,通过拓宽人们的视域来改变人们的认知。
在笔者看来,新时代的学校教育者,要不断地提升个人能力,还需要不断地“武装自己”,不仅仅是获得思想方面的“武装”,还需要获得物质方面的“武装”。如在高中数学教学的过程中,高中数学老师一定要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作用,在数学理论知识讲解时将数学理论知识与多媒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这样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理论知识具体化,实现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多媒体技术开展数学教学,可以为数学教学提供更多的资源,丰富数学课堂教学的内容,为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创造可能。新时代的到来虽然为学生成长提供了丰富的教育平台,但是,教师在其中的教育价值无法取代,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促使教师的教育能力能够和时代发展接轨,必然可以更为有效的引领学生实现专业发展。
综上所述,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数学学习也在发生着质变,而这种质变不仅仅落实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还落实于我们的教育理念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在高中数学教学实践中,我们要通过不断的新课改,使我们的教学实践活动,越来越贴合科技创新的教育大环境。将学生培养成为可以拥有会学能力的学习者,让高中学生对于数学学习充满信心,对于未来充满信心。带着能够提升自己的方法、能够融入社会的素养离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