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芬
(武汉商学院国际交流与合作处 湖北武汉 430056)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对外开放进程的推进,大学国际化发展已成为其中的重要内容,“外事管理”在我国高校中所具备的战略性地位得以充分体现。整体的政策导向与形势发展都将我国高校外事管理置于了新境地新高度,对其的要求不再停留于“不动筋骨”的调整与修正,而是创新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的颠覆性改革,首当其冲的是理念与认知的革新升等。
我国高校外事管理的职能定位因缺少独立于学校综合发展规划的全校性外事管理或国际化发展战略规划或行动方案而无法做出准确评价,但就各高校对其外事管理部门的职能描述内容可以发现,宏观上大部分大学将起草制定国际交流合作相关战略规划、宣传解读上级部门政策等与外事管理战略性定位相符合的内容列入核心职能,但部门内具体的业务分工仍以事务性内容为主,缺少实践方面的落实[1]。基于此,本文以我国高校外事管理为研究课题,希望为我国高校在新时代如何切实履行其对外开放的使命提出建议。
①建立伙伴关系缺少计划
在实际的外事管理工作中,无论从宏观的全校性战略层面或是微观的外事归口管理部门层面,我国高校均未有制定短期、中期或长期的经过论证的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计划,仅有的与之相关的是学校当前最新发展规划中含蓄地表达应与国外一流的大学或者研究机构推进国际合作与交流。当前的既有内容中,没有从质和量两个维度有效且系统性地对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制定计划。这种建立伙伴关系计划的缺失造成了更为具体的问题,直接反映在签署国际合作交流协议以及接待国外来访团组对促成开展实质性国际交流合作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②建立伙伴关系后缺少维护与适时更新机制
建立伙伴关系是正式开展实质性合作交流项目的起点,一经合作备忘录签署即实现,但如何维护这一段关系才是持续性的过程,也是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的重点。实际外事管理工作中,每一次邮件或电话的联络基本以任务为导向,即为完成某事而进行联络,缺少机制性的定期联络。实现日常联络的维护机制的缺失直接造成签约双方对彼此缺乏逐步深入的了解,缺乏因频繁互动而建立的相互信任、相互理解的人际关系,同时,这种机制的缺失也让外事管理工作人员缺少对维系一段合作伙伴关系所应该做的事的准确认知,这些缺失将直接影响一段合作伙伴关系的持续性与实质性发展。
①建立合作项目的计划缺失
建立合作项目的计划所指的是系统性的计划内容,以合作伙伴为根本,以受众需求为导向,计划与之相匹配的项目类型、构思项目的框架内容,最为重要的是对项目可行性的预判,这种预判是在确定开展合作项目并对其进行细化论证前的重要参考依据,也是保障项目立项后得以按预期顺利推进并产生实质性效果与成果的必要基础。实际外事管理工作中,一个合作项目的建立并没有科学的计划,而是千篇一律的从简到难操作。然,即便是最司空见惯的学生交流与交换项目,计划的缺失同样会产生事与愿违的负面影响。
②建立合作项目后缺少维护与适时更新机制
无论何种类型的合作项目,其发展都需面对初期高潮、中期瓶颈、后期革新的过程,而适时更新机制则是为彻底摆脱瓶颈迎来发展后期革新所必须存在的手段。实际外事管理工作中,以联合共建科研平台为例,发展初期因相关学科均积极参与且处于合作“蜜月期”,维护机制的缺少并没有产生实质性的影响,然当合作项目进行到中期阶段,相关学科的合作热情逐步降低,合作归于平淡时,维护机制的缺少所造成的负面影响是合作项目因缺乏机制纽带的联结与对实际困境的指导扶持而无以为继,或当合作项目面临革新需要时,适时更新机制的缺失使原本具备重拾活力的合作项目最终面临无疾而终的遗憾境地[2]。
外事管理顶层设计在名义上纳入了学校整体规划,形式上居于全校性的战略发展高度,但其设计者未真正意识到外事管理所处的战略高度,因对外事管理认知的片面性与局限性,继而造成外事管理顶层设计中缺少高屋建瓴式的高价值取向与思想理念定位,直接导致外事管理工作在操作中的落实点的局限性,造成来自不同部门类型和不同部门工作内容的外事管理工作者无法在既有规划中找到适用于自身开展外事管理工作的指引性内容和务实抓手。从而使校内外事管理工作者因无法完全对应地在既有外事管理顶层设计和发展规划中锁定与之相适配的内容,进而对外事管理在学校整体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认识程度出现偏差,无法将外事管理的战略性定位与目标发展成为校内共同的目标,因而在实际的外事管理工作中表现出对具体外事管理对象与内容的定位与工作路径的不清晰。
外事管理职能执行未能与时俱进源自“因循守旧”的传统工作认知,未将一以贯之的历史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转化为科学的工作方法,无法适应高速发展的外部环境。外事管理职能执行过程中,外事管理部门与教学科研单位作为执行外事管理具体工作的两大群体,二者之间缺少稳定密切的互动关系,致使外事管理部门对外事管理内容的供应与教学科研单位对外事管理的需求不适配,而外事管理部门自身发展过程中的“纯机关式”的性质转变,使其对管理职能的关注高于对服务职能的关注,主观上缺乏在日常外事管理工作往来中主动与所管理和服务的教学科研单位的外事管理工作人员建立和维护二者间相互依存且相互信任的关系的积极性,而客观上教学科研单位因外事管理非其主营业务而产生的对外事管理工作的专注度与稳定性的不可持续性阻碍了其与外事管理部门之间形成长期稳定的沟通对话体系与关系。
外事管理不同一般行政管理工作,对政治性与专业性都具备相对较高的要求,但现有的外事管理队伍建设因缺少专业化科学性的管理,即缺乏标准化的人员招聘与专业化的培训机制,无法消弭个体间的外事管理专业程度水平的差距,特别是在语言能力方面存在的较大差异。此类差异的存在限制了整体专业化程度的提升,而外事管理队伍缺少与之专业性相适配的退出机制也阻碍了外事管理队伍建设整体水平的提升。与此同时,以语言能力为重要专业能力的外事管理队伍因既有专业技术职称评定规定的限制缺乏在语言领域寻求专业技术职称评定机会的可能性,客观上限制了外事管理工作者可以期待的外在激励内容,而主观上因其对个人发展目标与未来职业规划的模糊性造成无法在实际外事管理工作中融合个体与整个组织的发展目标,继而进一步降低了获得内在或外在激励的可能性[3]。
①强化党的建设引领,统一外事管理的思想水平
无论是高屋建瓴式的高价值取向与思想理念定位,还是更具务实性质的行动方案顶层规划,关键核心是人。由此,在加强党对高校外事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时代背景下,应深化党的建设对外事管理的引领作用,具体落实在校内党的各级组织中,实行和实现党建融合对外事管理的思想引领作用。通过首先提升校内的党员同志,特别是外事管理工作者群体中的党员同志对于外事管理的战略性地位的认识与意识,以此形成辐射效应,由党员同志带动身边的非党员同志,逐步提升对外事管理的思想认识与战略意识,进而形成统一思想,以“政治观”的提升实现对外事管理思想的提升与统一。
②立足外事管理工作群体,“上下”模式有机融合
深化党的建设对外事管理的思想引领需要切实地与外事管理的高价值取向与思想理念定位充分融合,因而需要明确如何这种价值与思想理念的内涵。这依靠的不是个体,而是校级外事工作领导小组与校内外事管理工作者中处于领导层的群体的集合体,以“自上而下”的模式设计其前瞻性的价值与思想理念,构建外事管理顶层设计中的纲领性内涵,以“自下而上”的模式设计其具有务实性与普适性的行动方案规划,构建外事管理顶层设计中的操作性实务,以立足外事管理工作者群体为核心,有机融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两种设计决策模式,构建兼具“丰满”思想与“肉感”实务的外事管理顶层设计。
①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监督职能执行
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充分发挥各个基层党组织的作用,监督所在单位的外事管理工作职能的执行情况,其中外事管理部门的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应强化其政治履职意识与实际行为,基层党组织的委员会应协助其党组织负责人,建立对部门内外事管理职能执行的工作台账,监督督办外事管理职能的具体执行;同时,接受校内其他机关职能部门、教学科研单位党组织对与该单位相关的外事管理职能的监督与督办。
②推进外事管理工作分类管理,转变思维模式
外事管理部门所承担的业务办理中涉及的各项工作、审批流程,除学校内部规定的内容外,主要是对标对表国家和教育部的政策文件规定与规范。在这一范畴内进行分类讨论,厘清具备弹性管理与弹性管理空间性对较小的领域,对于具备弹性管理的领域,梳理现有的流程,减少现有流程中的不必要环节,建立负面清单,尽可能提供办事便利,以此优化职能执行;在管理弹性空间相对较小的领域,结合上述思想认识与战略意识的思想水平提升,旨在形成对外事管理审批与流程的政治性与必要性的理解与认同,把自己“摆进去”,化“要我做”(将审批误解为办事阻力)为“我要做”(自觉意识到审批是为保护办事人依法合规地开展相应活动的必要前提)。
①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坚守外事管理队伍的初心
应发挥党的建设引领作用,将党的建设深度融入外事管理工作中,在思想上指导工作,提升外事管理队伍的政治站位与意识。目前既有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聚焦整体宏观的理论思想学习,是应当充分利用的重要学习资源,与此同时,基于外事管理的纪律性与专业性要求,还应更多地关注国家时政动态、对外交往要闻、国内国际局势发展,发挥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量,整合资源,开展与外事管理工作的业务性目标密切关联的政治学习[4]。
②以人为本与适者生存并举,建立人员退出机制
竞争原则应在以人为本原则的前提下适当地融入,建立外事管理队伍人岗不相适的人员退出机制,这种机制的立足点在于将个人与组织之间对于岗位安排的双向选择置于明面,一方面给予相应部门在人事操作上的自主性空间,另一方面也是对外事管理队伍人员的一种激励与督促,在双向选择的情况下,外事管理队伍人员应产生危机意识与忧患意识,不能安逸于“舒适圈”而应更积极主动地担当工作、有所作为。由此,可以实现更正向积极发展的外事管理队伍,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个人与组织发展目标的相互融合,促进外事管理的整体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