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 晋,范静儒,赵海东
(1.内蒙古艺术学院;2.内蒙古大学 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3.内蒙古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与监测评估院;4.内蒙古大学 经济管理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00)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到2035年要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产业是依托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文化产品生产、流通和经营的产业,具有资源依附性与脆弱性、产业发展的后生性与分散性等特点[1]。如何在全球新冠肺炎疫情改变世界经济格局的特殊时期调整内蒙古文化产业结构,发展绿色、高效的特色文化产业,是内蒙古寻找新经济增长点、保护与传承优秀特色文化需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近年来,随着国家文化产业战略的实施,民族文化从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逐渐出现到大众视野当中,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丁智才认为,民族地区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优势,必须依附于某种产业形态,才能转化为经济意义上的资源并且从其他产业的因素发展成独立的经济发展体,这就是民族文化产业[2]。郭明珠将民族文化产业定义为,带有民族文化意义的生产与创作,且这种生产与创作必须是将民族文化中可以转化为经济利润的要素通过第二产业(工业)或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形态转化为民族文化产品和经济行为,并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经济效益。李忠斌指出,民族文化产业主要指非主体民族将本民族丰富的文化资源通过市场手段转化为经济资源,并将文化资源“嵌合”于社会结构之中,形成本民族社会、生态、资源环境与人类间高度互动和融合的经济行为。张强等指出,民族文化产业跟其他产业一样,具有“盈利性”“增长性”“竞争性”等基本产业属性。张胜冰研究了民族艺术与文化产业的关系,分析了民族艺术的价值链与产业形态、民族艺术资源的开发、民族艺术与市场经营等。王克岭从微观视角,审视了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基于产业链、主体创新、政府作用等维度对西部地区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建议。郑宇论述了民族文化产业主题集群差异,探讨了民族文化产业化路径依赖问题[3]。
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主要集中在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现状、民族文化发展与保护的关系、民族文化产业发展存在问题和民族文化产业化路径选择这几个方面[4-6],针对内蒙古自治区的特色文化产业深入研究的论述较少。
内蒙古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文化产业前景广阔。在2012年开始的历时两年全区文化资源普查工作中,共普查到内蒙古文化资源19个大项目的134 427个具体项目,提出了包括19个大项目、400多个子项目的《内蒙古文化资源分类方案》。内蒙古文化遗址2.1万处,当代节日549个,蒙古族英雄史诗798篇(部),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项目确定生产商贸习俗1 182项,消费习俗1 225项,人生礼仪237项,岁时节令177项,民间信仰736项,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484项。近几年,在内蒙古自治区建设民族文化强区的背景下深挖民族文化资源,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推出了一批享誉国内外的民族特色文化精品。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产业主要包括影视传媒、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化演艺和民族特色服饰与工艺品产业等。
“十三五”以来,内蒙古地区文化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资产不断累积,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末,全区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3万个,比2013年(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年份,下同)增长143.6%,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资产总计1 363.0亿元,比2013年增长104.3%[7]。
2.2.1 民族文化资源开发“物化”现象严重,文化底蕴模糊。文化是不朽的,内蒙古丰富灿烂的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源远流长,民族文化能够顺利转化为文化资本,是民族文化实现其经济价值、成为经济增长和文化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但目前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挖掘和整合效果不理想,文化内涵、精神品质体现不充分,内蒙古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未形成民族文化产业的优势。产生这个问题有两方面原因:①文化资源本身的内部原因;②文化资源开发过程中产业化产生的外部因素。
从内部原因讲:①一些民族文化资源基础薄弱,可直接利用的文化资源数量少、质量不高,难以进行开发和整合。例如,由于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遗存少,古城、古村、古镇的数量与南方地区相比十分稀少,所以可开发的民族文化历史资源数量少,文化旅游项目开发基础差。②民族文化资源大多存在形式模糊,未经过系统的梳理,没有系统的规范的文献资料记载,其文化的物质性容易被现代强势传播的主流文化所淹没。
从外部原因来看,文化资源开发整合过程脱离整体文化背景,文化生态资源遭到破坏。在商业利益的驱动下,民族文化固有的神圣感逐渐消失,甚至在开发文化资源的过程中歪曲化和庸俗化,民族文化背后的含义逐渐虚化甚至变得空洞。经过改造和包装的文化商品类目单一、千篇一律、同质化严重,很多文化产品甚至让人觉得不伦不类,分裂了原有的文化内涵和底蕴。例如,民族节庆虽然越来越多,但缺乏实质性的表演、简单流程化的庆祝模式使民族节庆活动成为文化快餐,丧失了原有的生命力。此外,内蒙古演艺市场创作题材挖掘不足,数量和质量有待提高[8]。商演市场对内蒙古自治区文化氛围的提升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能够真正实现产业化运营的商业演出市场基本空白。
2.2.2 缺乏技术支撑,创新动力不足。民族地区受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影响,文化产业科技水平很低,难以创造出高层次的产品。在现代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科学技术就是第一生产力,是各行各业发展的前提,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支撑就很难开发出市场竞争力强、受大众欢迎的文化产品。当前,内蒙古很多文化产品受科技水平限制仍处于低水平重复开发的状态,文化产业原创能力不足,民族文化产品存在过度娱乐化倾向,产品内容和形式相互抄袭,无法生产出符合当下大众审美需求的文化产品。
民族文化资源在产业化过程中对文化产品创造者的科学技术水平、文化创造水平和艺术审美修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虽然拥有众多高校,但整体上对高精尖科技人才和高端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能力较弱,且人才流失严重,引进高端复合型人才的制度尚未完备,造成文化产业技术和创新能力较弱、产业的整体活力不强,技术原因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创新和发展。众所周知,美国是文化产业发展大国,这与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密不可分[9]。
2.2.3 资本结构单一,资金支持力度不足。文化产业作为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产业之一,也是公认的最“烧钱”的产业。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与其他文化产业一样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和大量的原始资本支持以保证经济活动的运转。国际上文化产业的投资形式主要有两种:①政府以奖励性、扶植性拨款进行直接补贴;②通过多种渠道进行社会资本的投入[10]。目前,内蒙古文化产业主要以第一种投资渠道进行募资,特色文化产业资本和资金方面主要存在两方面问题。①由于与文化产业相关的产业链各环节如产品的研发、制作、销售、运输和推广都需要巨额的资本支持,且在产品形成一定影响力并被消费者认同之前,资金的回流速度会非常慢,这也提高了民族文化产业的准入门槛,很多文化企业只能依靠政府的支持与补贴才能勉强运行。比如:内蒙古自治区演艺产业对政府依赖性太强,资金来源单一。内蒙古自治区的大型演艺院团演出主要是服务于政府演出需求或配合大型活动进行惠民演出,售票形式主要以赠票为主、很少进行市场渠道售票,商业演出市场发展现状低迷。近些年,民营演艺团体也努力创作出一些精品节目,但是基本属于昙花一现,一些小型演艺团体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无法运营下去,面临解散的局面。②融资渠道不畅,贷款困难。通过对民族特色工艺品市场进行调研了解到,民族特色工艺品生产企业的资金来源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有资金、二是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相结合。第一种资金来源方式自有资金,主要是通过企业自身不断生产来积累资金,这种资金积累方式风险小,但是资金积累慢,难以满足企业发展的需求。第二种自有资金和外来资金相结合方式,外来资金来源主要是银行贷款,但由于内蒙古民族特色工艺品加工企业多为中小企业、且又是轻工企业,所以固定资产少、银行贷款相对困难,加之没有切实可行的有利于中小型民营企业的贷款优惠政策,造成多数企业融资渠道不畅、贷款困难、资金紧张。
2.2.4 文化产品低端、生产规模小。以民族工艺品产业为例,传统纯手工民族特色工艺品产业规模小、产业化程度低。手工制作的民族特色工艺品比如装饰画、银质餐具、民族服饰和装饰品等主要通过从南方地区进口原材料在本地进行制作加工,以师徒式和家庭式的方式传承技艺。受技艺传承方式和家庭作坊式生产方式的影响,制作技艺普及程度低、生产制作企业规模小、企业管理水平低,又加之传统手工制工艺品的制作周期长、价格高,消费群体相对较小,不利于产品的市场化和产业化。此外,由于内蒙古自治区轻工产品的生产在区内没有上下游配合,轻工产品的生产水平近二三十年停滞不前,产业规模逐渐缩小,导致批量生产的工艺品加工生产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进行代工。国内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足,进行批量生产的内蒙古民族特色工艺品设计方案被抄袭和模仿现象普遍,所以内蒙古民族特色工艺品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导致产品的设计性和造型感都比较落后。
“十四五”时期,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应在“十三五”时期取得一定发展的基础上,以实施扩大内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背景,乘势而上,全面实施高质量发展战略[4]。引导内蒙古特色文化产业走差异化发展、特色化经营的高质量发展之路,弘扬和利用优秀的民族文化为内蒙古经济建设提供动力和支撑,应当从以下5个方面努力。
一个地区或民族的文化名片是外界了解本地区本民族文化内核的重要途径,内蒙古民族特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成吉思汗“胸襟开阔,气度恢宏”的豪气,蒙古马“不畏艰辛、纵横驰骋”的精神,蒙古人“热情好客,洒脱自然”的性格,都是内蒙古的文化名片。传统宣传方式主要以内蒙古的草原文化和自然特色为主,人文特色宣传创新度不高,感染力不强,大众对内蒙古的印象较为刻板,主流媒体宣传效果不佳。北京到呼和浩特的高铁开通,大大缩短了首都与首府的时间距离,打通了呼和浩特与内地城市的高铁网络,将为内蒙古输送更多游客,带动沿线旅游业发展,呼和浩特有潜力成为距首都最近的少数民族风情体验城市。深挖内蒙古民族文化资源,拓展差异化文化内涵,提出符合当地特点特色的具有记忆点的文化标语,有利于游客记忆并更加深刻理解内蒙古文化与其他地区的文化差异。
在挖掘内蒙古文化内涵,宣传“内蒙古故事”的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内蒙古自治区各城市要找准自己的文化定位、因地制宜打造差异化城市文化名片。内蒙古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文化资源分散,对外传播内蒙古自治区核心文化内涵、传扬内蒙古传统文化是政府宣传部门需要重视的关键性问题。②宣传主体应当顺应市场需求,政府、社会、企业、民众多方联动,实现文化宣传有创新、有创意、有效果,带动文化产业发展。
在全球化浪潮、科技革命和网络信息化的冲击下,社会物质和精神产品的供应越来越充沛,人们的消费理念越来越呈现“脱物化”的倾向。当前的消费已不仅仅满足于物质带来的享受,而更注重精神体验和满足,追求产品本身深层次的文化内涵。用科技注入新文化基因,能够“改造”民族文化长期以来的“自适应”状态,结合不同产业能够激发民族文化的创新潜力,使其更容易进入市场被消费者接受。国内很多少数民族地区用新科技对传统民族文化进行包装,形成了“民族文化+旅游”“民族文化+演艺”“民族文化+民俗体验”等成功案例,都给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化发展以启示。在应用新科技包装民族特色文化形式的同时,也需要加快文化产业数字化进程。根据各大网站的经营理念,发展相对新颖的文化网站和手机软件,根据当前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对娱乐市场的需求,创新培育文化产业新业态。通过挖掘数字化资本的投入,利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等促进内蒙古文化产业新增长极的形成。例如,推进文化产业与动漫产业或游戏产业融合,动漫产业中的IP设计或电子竞技中的人物设计可以带动周边产品的研发和生产,结合线上线下同步的销售模式更能够满足当代人的消费方式[11]。
民族特色文化的产业化,离不开政府财政和税收政策的扶持。①加强融资渠道建设,创新资金投入方式。要通过政府政策引导社会资本对文化产业进行资本投入,对重点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项目进行市场化资本运作,不单纯依靠政府方面投资,创新文化产业投、融资形式。例如企业间可以建立起资本纽带,通过合作进行资本共享和优势互补。搭建文化产业信息平台,将文化产业信息和融资需求经过官方机构认证后发布到网络,吸引社会资本投资。②政府要实施切实可行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新成立的文化企业提供特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也可以进行分行业的差别税收,例如一些高利润的文化娱乐行业和公益性强产生良好社会效益但盈利能力差的文化行业可在税率上区别对待,针对文化行业的不同特征和不同服务特性,分类制定税收标准,分别实施税收政策。③政府可以引导金融机构对文化产业相关企业推出一些特殊的金融产品,比如一些无形资产的抵押方式,如收费权质押或版权质押等。银行等金融机构可以积极运用综合性金融服务为文化产业相关企业制定投融资方案,助力民族特色文化产业化。此外,还可以鼓励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机构等对文化产业相关企业进行投资,拓宽投融资渠道。
文化产业作为未来内蒙古经济增长的重要阵地,应当提升文化企业竞争力,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品牌。产业发展除了基础性的资源条件外,其发展更多取决于内部因素,要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并形成文化产业聚集,提升内蒙古自治区文化企业自身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和产品开发能力。
3.4.1 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发展新型文化业态。文化创意产业与新载体相结合,利用其他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拓宽销售渠道。例如,可以通过选择蒙古族传统纹饰与潮牌、知名品牌合作,开发定制类产品;也可以进行传统民族图案再创造并进行传统技法如蒙绣等的加工制作。民族文化旅游产业要创新经营方式,同时注重多样化的民俗文化体验。当下的旅游人群以“80后”“90后”为主力军,已不满足于传统的景点游览旅游方式,更倾向于旅游的体验感。例如,通过打造体验感丰富、内容多变、消费合理的民俗景区,或者开发地方特色民宿旅游,探索民族文化旅游产业增长方式转变的新途径。
3.4.2 加强民族特色文化品牌概念,提升产品研发系统性。品牌效应可以有效地提高文化产品辨识度,增强消费者信任度[12]。①需要做好文化符号的梳理和提炼,展示以草原文化、蒙古族文化、区域文化为主体的民族特色文化精神内核,提高文化产品应有的艺术与文化价值。②要培育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企业的差异化产品。如皮雕、银饰等民族特色工艺品,可以通过设计统一的品牌皮肤或纹样,增强品牌记忆点。③减少产品的类别跨度,减少由于产品分散对品牌成长造成的阻碍。通过提高产品研发系统性,进一步突出自身民族特色,做大做强民族文化品牌。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文化建设。政府是经济发展走向的指南针,政府的顶层设计对全区文化产业合理布局、营造良好的文化产业营商环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①要引导民族文化企业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到文化产品的创作过程中。只有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民族文化进行挖掘和整合,才能既实现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又兼顾文化的社会效益。②政府应组织创造产业集聚,形成文化产业园区,促进文化产业上下游配合,打造文化产业发展大平台[13]。③规划全区各地区文化企业统筹发展,发挥城市差异性文化优势,挖掘各地区不同文化特色、形成民族特色文化产业链,合力打造规模大、审美品位高、资源共享的大型企业,减少不同地区同类企业竞争。④政府应建立宏观管理体制,强化依法行政,多种手段并用,完善文化产业管理职能。应当严格执行《版权法》《著作权法》《知识产权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提高执法效率,同时为企业提供便捷的维权通道。⑤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应当明确文化产业相关协会、学会职能,并为其提供制度和法律保障。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社会组织的协调管理作用。我国的文化产业相关行业协会和社会组织发展起步较晚,大多隶属于政府部门,这些组织地位和作用甚微,独立性也很弱,缺乏制度和法律保障,职权不清晰,机构内部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应当学习发达地区或西方国家成熟的建设管理经验,使行业协会发挥好政府与企业之间的纽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