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艳梅,邹桃龙
(重庆市渝北区林业技术推广中心,重庆 401120)
大百合(Cardiocrinum giganteum)又名水百合,属于百合科大百合属,其植株巨大、特别耐寒,显著区别于百合属而得名[1]。大百合鳞茎可药食两用,具有较强的开发价值。大百合用分球和播种繁殖。分球繁殖,秋季从母株鳞茎上剥离小鳞茎栽植。播种繁殖,宜秋季进行,成熟种子采后即播,一般播种苗需5~7年后开花。大百合性喜温凉、潮湿、多云雾的气候,耐寒,畏干旱酷暑,喜肥沃、疏松、富含有机质的土壤。大百合是1824年在尼泊尔被Dr.Wallich首次发现并定名的。栽培的大百合在欧洲首次亮相就引起了极大轰动,并获得了“百合王子”的美誉[2]。大百合是一种低光饱和点植物,喜阴生或半阳环境,忌阳光直射,强烈的光照甚至可能导致叶片被灼伤。球根花卉在花坛、花境布置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生态园林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及园林绿化结构的调整,苏州及其周边地区对球根花卉的需求量逐年递增,并期待有更多的球根花卉新品种、新种类出现。
大百合长期以来一直处于野生状态,未能得到开发利用[3]。通过对野生大百合进行引种驯化试验,可了解在新环境下其营养生长状况,选出最适生长环境,提高大百合室内培养技术。笔者研究不同土壤基质、光照以及土壤水分状况对野生大百合引种栽培的影响,通过试验过程中生育期记录、植株长势变化测定,研究大百合的营养生殖状况,对提高大百合栽培技术具有重大意义。
采用雅安市严桥镇的野生大百合,在渝北区华蓥山林场苗圃基地的大棚内引种栽培。试验所用仪器设备有T Z S土壤水分测定仪、Z F-2照度计。
1.2.1 试验设计。采用盆栽方式,对野生大百合进行驯化试验。土壤根据基质不同设全腐殖土(A1)、1/2腐殖土+1/2菜园土(A2)、全菜园土(A3)3个处理;光照按遮阴程度分为100%光照(B1)、50%光照(B2)、25%光照(B3)3个梯度,采用型号为Z F-2的照度计测定遮阴程度;水分按土壤含水量分为最大田间持水量100%(C1)、最大田间持水量70%(C2)、最大田间持水量35%(C3)3个梯度。每个处理做5个重复,种球周径一致,随机栽培在45个花盆中。采用0.1%磷酸二氢钾对大百合进行了1次叶面施肥,后期大百合叶面出现枯黄现象即停止施肥,喷洒了低浓度百菌灵。
1.2.2 数据收集与统计分析。记录每个处理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花茎抽生期。从展叶期开始,每隔1周测量各处理植株株高、叶片数及植株上中下部叶叶长,并取平均值,直到现蕾期。
试验数据采用Microsoft-Excel 2003进行汇总,用SPSS软件统计分析均值、标准差和差异性,得出最优的试验组合。
2.1.1 土壤基质与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花茎抽生期的关系。由表1可以看出,半腐殖土半菜园土处理除开始展叶期比全菜园土栽培方式晚1 d,其他数据均比全腐殖土和全菜园土栽培方式早。可见半腐殖土半菜园土栽培比全腐殖土和全菜园土栽培更利于大百合营养生长。
表1 不同土壤基质对大百合生长发育期的影响 d
2.1.2 土壤基质与叶长的关系。由表2可以看出,不同土壤基质处理对大百合叶长没有显著影响,且A1>A3>A2,可见全腐殖土栽培更利于大百合的叶片增长。
表2 不同土壤基质对大百合叶长的影响 cm
2.1.3 土壤基质与株高的关系。由表3可以看出,在不同土壤基质处理下大百合株高没有显著性差异,且A2>A3>A1,可见在半腐殖土半菜园土处理下更利于大百合植株长高。
表3 不同土壤基质对大百合株高的影响 cm
2.1.4 土壤基质与叶片数的关系。由表4可以看出,不同土壤基质对大百合叶片生长没有显著性差异,且A2>A3>A1,可见半腐殖土半菜园土栽培更利于大百合叶片数增加。
表4 不同土壤基质对大百合叶片数的影响 片
2.1.5 土壤基质试验结果。由试验数据可知,半腐殖土半菜园土处理,仅在促进叶片增长的表现上弱于另外2种基质处理,而在其他数据上均表现最优,由此可知半腐殖土半菜园土最有利于大百合营养生长。
2.2.1 光照与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花茎抽生期的关系。由表5可以看出,100%光照处理的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花茎抽生期均比50%光照处理和25%光照处理早。因此100%光照处理更有利于大百合营养生长。
表5 不同光照对大百合生长发育期的影响 d
2.2.2 光照与叶长的关系。由表6可以看出,在不同光照处理下叶长没有显著性差异,且B3>B2>B1。因此25%光照更利于大百合叶片增长。
表6 不同光照对大百合叶长的影响 cm
2.2.3 光照与株高的关系。由表7可以看出,株高在第2次测量时B1与B2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日期测量不同光照处理下对大百合株高没有显著性影响,且B3>B2>B1。因此25%光照更有利于大百合长高。
表7 不同光照对大百合株高的影响 cm
2.2.4 光照与叶片数的关系。由表8可以看出,不同光照对大百合叶片生长没有显著性差异,且B3>B2>B1。因此25%光照处理更利于大百合叶片数增加。
表8 不同光照对大百合叶片数的影响 片
2.2.5 光照试验结果。由试验数据可知,全光照处理下大百合展叶期、展叶盛期以及花茎抽生期比50%光照处理和25%光照处理早,但在其他数据上表现最优的均是25%光照处理,由此可知25%光照处理最有利于大百合营养生长。
2.3.1 水分与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花茎抽生期的关系。由表9可以看出,在70%最大田间持水量条件下栽培的大百合开始展叶期、展叶盛期、花茎抽生期均比用35%最大田间持水量和100%最大田间持水量进行栽培的大百合要早。因此以70%最大田间持水量进行栽培更利于大百合营养生长。
表9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大百合生长发育期的影响 d
2.3.2 水分与叶长的关系。由表10可以看出,叶长在第2次测量时C1与C2有显著性差异,其他日期测量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且C2>C3>C1,因此70%最大田间持水量更利于大百合叶片生长。
表10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大百合叶长的影响 cm
2.3.3 水分与株高的关系。由表11可以看出,在不同水分处理下大百合株高没有显著性差异,且C2>C3>C1。因此70%最大田间持水量更利于大百合长高。
表11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大百合株高的影响 cm
2.3.4 水分与叶片数的关系。由表12可以看出,不同水分对大百合叶片生长没有显著性差异,且C3>C2>C1,因此35%最大田间持水量处理更利于大百合叶片数增加。
表12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大百合叶片数的影响 片
2.3.5 水分试验结果。由试验数据可知,70%最大田间持水量处理,仅在叶片数量表现上弱于35%最大田间持水量处理,而在其他数据上均表现最优,由此可知70%最大田间持水量最有利于大百合营养生长。
试验结果表明,25%光照、70%最大田间持水量和半腐殖土半菜园土处理下最利于大百合营养生长。
土壤提供了植物生活必需的营养和水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交换的重要场所。肥沃的土壤同时能满足植物对水、肥、气、热的要求,是植物正常生长发育的基础。室内观叶植物在栽培时要求有类似原产地的生长环境。选择栽培基质时,不仅应考虑其固有的养分含量,而且要考虑它保持和供给植物养分的能力。所以,栽培基质必须具备以下2个基本条件:①物理性质好,即必须具有疏松、透气与保水排水性能。基质疏松、透气好才能有利于根系生长、保水好,可保证经常有充足的水分供植物生长发育使用;排水好,不会因积水导致根系腐烂;此外基质要质地轻,便于运输和管理。②化学性质好,即要求有足够养分,持肥保肥能力强,以供植物不断吸收利用。
半腐殖土半菜园土的优势在于其既能为大百合生长提供充足的营养液,又能有效地保持水分;而全腐殖土会造成植株松动,而且湿度过大易造成大百合倾倒;全菜园土作为此次试验仅次于半腐殖土半菜园土的试验组,其优势在于营养元素基本齐全,土壤夯实与根系接触充分有利于物质交换,缺点在于土壤中空气较少。
光照强度对植物生长及形态结构有重要作用[4]。强光会在一定程度上破坏阴生植物的叶绿体结构[5],遮阴会使多数植物叶片的叶绿素含量增加,使其在低光照下更好地吸收光能,从而保证光合效率[6-9]。强光往往导致高温,易造成水分亏缺、气孔关闭和C O2供应不足,也会引起光合作用下降,从而影响植物生长;而光照不足,枝长且直立,生长势强,表现为徒长和黄化。另外,光能促进细胞增大和分化、控制细胞分裂和伸长,因此要使树木正常生长,必须有适合的光照强度。
遮阴改变大百合植株的小环境,因此影响其光合作用、营养生长,进而改变植物形态特征、生理生化基础、物候期等[10]。在不同光照水平下,大百合叶长、叶宽、株高都有较大差别,其中100%光照处理下生长最差。该试验认为,由于大百合属于阴生植物,强光会影响大百合叶绿体结构,从而影响光合作用,弱光能够保证光合效率,促进大百合生长,这与袁媛等[10]的研究结论一致。
水分首先在直观上影响植物形态特征,植物通过调整形态构造和不同器官的生长速度来适应干旱胁迫和营养匮乏[11-13]。细胞分裂和伸长都必须在水分充足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其中细胞伸长生长较细胞分裂更易受水分亏缺的影响。充足的水分加快叶片生长速率,叶片大而薄;相反,水分不足时,叶生长受阻,生长速率慢,叶小而厚[14-17]。通常最适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含水量为土壤最大田间持水量的60%~80%。该试验得出的结论也是在70%最大田间持水量下大百合长势最好。因为在100%最大田间持水量下土壤中的空气含量不足易造成根腐现象,在试验后期中死掉的大百合中很多根都是腐烂的,而在35%最大田间持水量下大百合水分不足不利于生长需要。因此在该试验中大百合的土壤最佳含水量应为70%最大田间持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