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友
把辖区聋哑群众当亲人,坚持不懈学习手语,创建“巧姐无声警务室”、“无声义务巡逻队”,热情为辖区聋哑群众排忧解难,参与调解涉及聋哑群体矛盾纠纷成功率100%……
沙坪坝区公安分局磁器口派出所民警何巧扎根社区,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谱写出一曲动人的无声关爱之歌。
从警9年,何巧荣立个人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连续4年获评“重庆市优秀公务员”,先后荣膺“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好人”、“最美渝警楷模”等称号。
11月5日,第八届全国道德模范座谈会和颁奖仪式在北京举行,何巧榜上有名。
爱的缘起·主动请缨服务聋哑群众
磁建村社区较为特殊,161名聋哑人被集中安置于此。由于他们生活圈子比较局限,加上性格内向,与社区其他居民存在隔阂,矛盾频发,两年内先后换了7个物业经理仍没能解决好问题。
“再复杂的结也得有人去解,让我去试试吧。”2014年9月,30岁的何巧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请缨到磁建村担任社区民警,开启了一段与聋哑群众的不解缘分。
不过,上班第一天,何巧就碰了“钉子”。尽管已有两年从警经验,但当何巧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纸笔,来到聋哑群众集中居住的楼栋入户走访时,让她始料未及的是,大部分聋哑群众因文化水平有限,根本无法用文字与她顺畅交流。
看着聋哑群众用手语焦急比划,何巧不知所云,尴尬得满脸通红。这件事对她触动很大,与群众打交道,沟通是基础,必须得过这一关。
“当他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难道还要带上翻译出警吗?”何巧下定决心学手语。她找来手语教材和视频,自费报名参加手语培训班的同时,还主动找社区聋哑群众“拜师”。
通过3个月的不懈努力,何巧逐步掌握了手语交流技巧,到如今她已熟练掌握2800余个手语词汇。
就这样,从日常问候到话家常、聊心事、调查情况,何巧跨越了沟通障碍,聋哑群众有什么想法和需求都愿意找她“诉说”,也逐渐认可了这位和蔼可亲的女民警。
爱的奉献·多方协调为聋哑人排忧解难
跨越了沟通障碍,何巧又发现,因缺乏一个相对固定的活动场所,辖区聋哑群众时常抱怨遭受了不公平待遇。她及时向派出所负责人反映情况,并积极争取社区支持。
2019年初,近50平方米的“巧姐无声警务室”应运而生,面积是原来警务室的5倍。
无声警务室整体设计风格既时尚又温馨,吸引了聋哑群众前来:墙面上,接待、预约、报警救助等制度说明一览无余;便民台上,聋哑群众专用的助听器、急救药品、手写交流册一应俱全;各角落,专门为聋哑群众设置的调解室、谈心角、学习室等功能区域一个不少。
因身体功能障碍,有声听不见,有苦说不出,聋哑人群体在生活中面临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何巧便想方设法为他们排忧解难。
2020年1月,面对来势汹汹的新冠肺炎疫情,何巧在做好入戶排查、巡逻守卡等工作的同时,还根据疫情防控要求手绘出一组防疫知识图解,挨家挨户上门向聋哑群众宣传疫情防控要求。
在疫情最严峻的那段时间,社区防疫物资紧缺。为了帮助聋哑群众做好防护措施,何巧向亲朋好友多方求助,并自费购买了口罩、酒精等防疫物品及时送到聋哑群众家中。
48岁的夏洪是一名聋哑人,一直居无定所。何巧了解到情况后,多次与社区和沙坪坝区残疾人联合会协商,终于在小区活动中心落实了一间住房,让夏洪不再东奔西走寄人篱下。
何巧帮助聋哑群众的好事实事还有很多,多得不胜枚举。
爱的延伸·教会聋哑群众学法懂法用法
随着对聋哑群众的了解不断深入,何巧发现他们很多人内心比较敏感,法律意识薄弱,容易产生自卑、迷惘等负面情绪。帮助他们学法懂法用法,树立自尊自信,何巧一直在探索和实践。
2019年底,服务聋哑群众的棋牌室开张了。由于聋哑群众缺乏控制音量的意识,导致棋牌室噪音扰民的投诉激增。
因不清楚制造噪音的法律责任,聋哑群众对投诉不理解,与其他居民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得知此事后,何巧一边安抚双方情绪,一边通过张贴海报、上门家访等方式对聋哑群众进行法制宣传。
在何巧的耐心引导下,聋哑群众规范了活动时间,加强了音量管控。随后,她又四处协调,为聋哑群众找到了一处更宽敞、隔音效果更好的活动场所。
2019年8月的一天,正在社区巡逻的何巧,突然发现聋哑老人傅某手臂上有几处瘀青。她用手语再三追问下,才得知是被酒醉的邻居无故打伤。
何巧当即表示,一定要帮傅某“讨个说法”,没想到傅某却拉了拉她的袖子,意思很明白:“我们是残疾人,惹不起他们,还是算了。”
何巧对傅某说,残疾人并不低人一等,不能自认倒霉。
随后,何巧立即就此事展开调查,核实情况,并最终让伤人者向傅某赔礼道歉,给予经济赔偿,取得了傅某的谅解。当她告知处理结果时,傅某用手语不住地表示感谢,称以后要是碰到类似情况,再也不忍气吞声。
2020年10月29日,何巧在无声警务室开设了“巧姐无声微课堂”,她用手语向聋哑群众耐心讲解治安管理处罚法等法律法规。
如今,微课堂已举办了10余场。聋哑群众都“说”,学到了很多有用的法律知识,知道了如何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据统计,近4年来,何巧参与调解涉及聋哑群众的矛盾纠纷180余起,为辖区聋哑群众排忧解难390余次。
爱的升华·编撰手语交流手册更好服务
7年如一日真情服务聋哑群众,“全国最美基层民警”、“全国巾帼建功标兵”、“中国好人”、“最美渝警楷模”等荣誉接踵而至。
面对荣誉和掌声,何巧感到自己肩头的担子更重了,她的目光也放得更长远:“个人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我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带动、影响更多人加入关心关爱聋哑群体的队伍。”
基于此,何巧通过网络平台向社会发出倡议,70余名爱心人士慕名而来,加入“爱心献聋人”志愿者服务队。
随后,何巧带领大家定期到聋哑人群体中间开展反诈宣传、义务劳动、陪护老人等活动。与此同时,她还主动联系重庆师范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将无声警务室确立为特殊教育和法律手语专业大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分批组织大学生到社区近距离接触聋哑群众,为他们将来走出校门,更好地服务这类群体打下坚实基础。
今年3月18日,重庆师范大学的1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走进了“巧姐无声微课堂”。讲台上,大学生们与何巧轮流用手语向聋哑群众讲解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防范网络诈骗知识等内容。台下的聋哑群众看得津津有味,不时鼓掌。
截至今年10月,无声警务室已接待实习大学生170余人次。
何巧还积极向社会介绍手语,倡议相关人群学习手语,并结合亲身经历总结运用与聋哑人交往“四要四不要”的要领:交流要注视对方,不要东张西望;“倾听”要耐心专注,不要突然打断;“说话”要直奔主题,不要拐弯抹角;承诺要认真兑现,不要敷衍应付。
“如此一来,既方便大家与聋哑群众打交道,又为他们提供了适当帮助。”何巧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