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蓬勃发展,媒体传播方式与传播理念发生了重大变革,媒体融合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传统媒体必须适应当前媒体行业的发展趋势,创新理念、大胆转型,才能在媒体改革浪潮中获得长远发展。
[关键词]媒体融合;传统媒体;新闻理念重构
近年来,以互联网、手机、移动电视为终端的新兴媒体不断涌现,媒体行业进入媒体融合时代的趋势势不可挡。在这样的背景下,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代表的传统媒体的生存和发展陷入了困境,特别是传统新闻媒体受众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亟须通过转型获得出路。
一、媒体融合的概念
“媒体融合”一词最早由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Nicholas Negroponte)提出,用以描述将不同的 媒介形态融合在一起形成的一种新的媒介形态,如电子杂志、博客新闻等。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概念的范围更加广泛,还包括媒介功能、传播手段、所有权、组织结构等媒介相关要素的融合,即将电视、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传播通道,与互联网、手机、移动智能终端等新型媒体传播通道有效结合,衍生出的各种形式的信息传播产品,如IPTV、智能电视等。
二、媒体融合视域下传统新闻媒体面临的困境
(一)传统媒体市场空间被压缩
新媒体的诞生为人们获取资讯信息提供了新的形式,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微博、微信等途径,随时随地浏览信息,主动性更强,参与性更强。因此,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逐渐被人们放弃,进而出现报纸零售下降、电视节目收看率和广播收听率下滑的现象,整个传统媒体行业的市场空间极度萎缩。另外,在传统媒体市场萧条的环境影响下,传统媒体从业者大量跳槽到新媒体或转入其他行业,优秀工作队伍的流失进一步加剧了传统媒体行业的下行趋势。
(二)传播时间滞后
新闻的最主要功能是传播社会上新近发生的事件和新知识,因此新闻应该具备一定的时效性,能让受众在第一时间获取新闻资讯。在媒体融合时代,新媒体依托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可以全天候且不间断地向受众群体传播新闻内容,而传统媒体在传播新闻内容时需要经历一个较长的采编、制作、播出和印刷周期,在特定时间段传达给受众。例如,《华西都市报》刊登的“朝鲜卫星坠海”新闻事件的发表时间比报道了同样内容的手机报晚了一天。可见,传统媒体在时效性问题上明显落后于新媒体。
(三)缺乏互动性
相对于新媒体,传统媒体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单线传播,这使得它缺乏互动性,即传统媒体往往是向群众单向传播资讯信息,不能满足广大受众表达看法和态度的欲望。尽管一些传统媒体做出了努力,开通了读者信箱、热线电话等互动渠道,但是与以互联网为传播途径的新媒体相比,效果甚微。因为网络平台上的微博、微信、短视频APP等新媒体都有评论和回复功能,观众和读者在获取新闻资讯以后可以直接在下方发表观点,这些观点还会得到作者和其他观众读者的答复,具有超强的互动性,受众在其中能感受到更流畅的表达体验,自然倾向于选择互联网媒体,而放弃传统媒体。
(四)传播空间局限
在传统媒体中,通过电视、电台传播的资讯都有固定的传播空间,受众只有在家中打开电视、收音机才能知晓新闻资讯,信息接收空间十分有限。但在媒体融合环境中,新媒体的传播途径更加多样化,大大拓展了受众接受新闻信息的空间,比如交通工具上的移动电视,受众可以在坐车的同时观看新闻;再如微信客户端,人们无论处于何处,只要手机上安装了微信,就可以随时随地获取最新消息。
(五)内容单一、固定
传统媒体大多官方、严谨、严肃,其中以新闻最为明显,表现形式很单一、固定,相较于更为灵活、多元化的新媒体,很难吸引观众和读者的注意力。在媒体融合视域下,通过新媒体传播的新闻内容更加全面、丰富,既有图片也有音频,甚至可以通过观看直播更加直观地了解新闻内容,身临其境地感受事生和经过,并在第一时间了解事件结果。媒体融合下的新媒体形式不仅在内容上优势明显,而且在个性化服务这一方面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压力。传统媒体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每天只能为大众提供有限的新闻内容,为了吸引更多的关注就会选择话题度相对较高的新闻资讯,因此,其内容肯定不能满足所有受众的要求。而新媒体以互联网为传播平台,基本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既能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由用户自己订阅、选择喜爱的信息专栏,还能利用大数据技术根据用户的浏览历史推送他们可能想要了解的资讯信息,有的还为用户提供了删除、复制、下载等功能,更加个性化、人性化和智能化。
三、传统媒体新闻理念的重构策略
(一)与现代技术和新媒体结合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应正视新媒体所带来的冲击,承认自身在时效性、互动性等方面确实处于劣势,然后积极与现代信息技术和新媒体形式结合,尽快完成转型。例如,电视新闻与微信、微博、短视频APP等大众传播平台开展合作,以公众号、官方账号等形式,扩展传播渠道,扩大受众群体,提升自身的市场竞争能力。另外,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结合过程中,应注意平衡发展,保证传统媒体始终处于主导地位,现代传媒为辅助,两头来抓。
(二)立足权威,提升新闻质量
尽管新媒体不断涌入,但仍有部分受众群体坚持选择传统媒体不变,这是因为传统媒体有一点是新媒体无法比拟的,那就是新闻资讯的准确性与权威性。传统媒体应充分发挥这一优势,提升新闻内容质量,稳定受众群体。媒体融合背景下,新闻资讯海量、快速地通过互联网、移动客户端传输给大众,其中不乏未经确定的信息甚至是虚假信息,观众、读者常常被那些虚假新闻、谣言、炒作误导,做出错误判断而遭受损失。针对上述情况,传统媒体一方面可以通过实地勘察、现场参访等方法增强对新闻内容真实性的审核,确保新闻评论的严谨性、客观性;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粉丝经济”,邀请在某些领域知名的、权威的人担任评论员,既能丰富新闻内容,吸引观众和听众,又能传递权威资讯,为社会带来正能量。
(三)多手段提升受众的参与感
随着大众自主意识的提高,人们在浏览新闻时对互动感、参与感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媒体应在这方面做出应对。例如,报刊类传统媒体可以与微信、微博等社交平台合作,通过公众号就某一新闻事件引导读者各抒己见,或者开通专栏为大众提供投稿渠道,将身边的新闻线索提供给报刊,文笔优秀的还可以直接在报刊发表文章。电视新闻类节目在报道新闻信息特别是突发事件时,可以以直播的形式进行,让观众身临其境地了解事件真相,比如报道日常天气、路况信息,以及自然灾害、交通事故、重大活动时,记者可以到现场直播,还可以电视、网络平台同步直播,为观众提供发表意见、观点的阵地,并且针对观众评论的意向选择接下来的直播内容。
(四)深入改革,全面转型
在媒体融合背景下,传统媒体发展艰难,单一的转变经常无法明显提升市场竞争力,这时有必要下定决心进行深入改革、全面转型,从中获得一线生机。对此,传统媒体可以参考美国的《纽约时报》,它一方面在图片处理上迎合时尚趋势,大胆创新,以更强的视觉冲击力吸引读者;另一方面在内容上不断推出新栏目,并将原有的严肃的官方风格改为较为口语化的叙事风格,“接地气”又不失专业性;此外,还在管理上提升采编队伍素养,引入各类采编人才。
总之,随着互联网技术、智能技术的发展,媒体融合的趋势愈演愈烈,传统媒体的劣势愈发凸显。传统媒体必须在新闻理念上深入开展重构、转型,依托自身优势,与现代技术和新媒体形式相结合,积极适应受众群体的需求,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长远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吕娟,数据驱动新闻背景下传媒理念的再造探索[J].科技传播,2020,12(13):95—96.
[2]周子渊,数据驱动与图像驱动:数据新闻发展的动因分析[J].中国编辑,2018(03):23—27.
[3]陈虹,重构新闻:数据驱动新闻背景下的传媒理念再造研究[J].中国传媒科技,2016(07):76—78.
[4]方洁,颜冬.全球视野下的“数据新闻”:理念与实践[J].国际新闻界,2013,35(06):73—83.
[5]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2013(01):6—10;
[6] 韩舒宇.刍议数据新闻报道方式中叙述的创新[J].传播力研究,2018,2(22):44.
[7]侯彦明,数据新闻对传统新闻的继承与变革[J].传媒论坛,2018,1(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