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戏曲是展现与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媒介。为了进一步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民族文化的信心,推动我国戏曲艺术的发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坚持“面向全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是戏曲进校园的“固本”之道,而要落实“面向全体”“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固本之道,就必须坚持与“育人为本”相适应的培养目标、内容方法和价值导向,这是戏曲进校园的“守正”之举。
[关键词]戏曲文化;校园文化;育人
一、引言
在多文化的大环境下,各国的文明相互交融。中国在获得世界关注的同时,也遭到了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强国的文化的冲击。十八大以后,习总书记曾数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要有更深刻的信心,要有一个坚实的基础,才能成为一个强大的民族。”特别是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的会议上,更是明确地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对党的十八大提出的“三个自信”的创造性拓展和完善。既有对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同和肯定,又包含对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继承发扬和创新拓展,是一种将优秀文化发扬光大的积极态度。
2017年,中宣部等四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戏曲进校园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戏曲进校园实现常态化、机制化、普及化,基本实现全覆盖的总体目标。虽然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戏曲进校园活动在全国各地依然蓬勃展开,不少地区已经形成一定的特色和亮点。同时,随着活动的不断开展,一些问题也显现出来。就目前而言,戏曲进校园活动亟须加以思考和解决的重点是“固本”和“守正”,无论相关组织部门还是参与对象,都应该及时总结经验,努力使戏曲进校园活动进一步深入发展。
二、校园中戏曲的现状
在经济一体化进程中,中国的改革开放水平正在逐步提高,而在这一过程中,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五花八门的外来思想与西方资本主义的文化价值和思想观念混为一谈,在宣扬所谓自由平等的“糖衣”之下,当代的部分高校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态度冷漠,他们的实践动力和能力因此被削弱。
三、“以美育人”是戏曲进校园的“固本”之道
就戏曲产业而言,一个较好的发展氛围需要有一批职业演员和一批观众,如果没有这些人,就不会形成优良的传统。
基于发展的大背景,将来的听众是今日的大众。与此同时,青年教育的前途是祖国和民族的前途,只有让更多的年轻人能够继续发扬这份宝贵的传统,才能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产生信心,把中华文化基因传下去。从其宗旨上讲,以“立德树人”为基本使命,坚持中华传统文化定位;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强化戏曲知识的普及,提高学生对戏曲的认识与经验,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美学理念;培养道德情操、国家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戏曲传承和良好的发展氛围。“以教育为中心,以全体为中心”是其根本原则。要坚持美育的特征,尊重学生的成长规律,以美育、以文化人的身份使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戏曲活动,从而使他们学到更多的戏曲知识。“育人为本”的实质是注重人,所以要把“面向全体”的“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作为进入学校的“固本”之路。
从观众的角度来看,戏曲观众应该是全国各大学、中小学的学生。因此,要区别教育的内容,大学与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不能相同,并且要根据小学低年级、中高年级,以及初中和高中等的不同年龄段来划分,并制定相应的课程和教学方式。例如,一些老师要求学生们学习表演《红娘·佳期》《拾玉镯》等戏曲,然而初中生是从学习、掌握程式开始的,对于剧目的内涵和人物情感一窍不通,就很难演好这些曲目。很明显,在一般的中学里,过难的戏曲是不适合的。此外,在很多场合,学校也安排了小学一年级的新生学习演唱《大唐贵妃》的《梨花颂》,这种曲子目前比较受欢迎,但是其内涵还不够成熟,根本不应该走进中小学课堂。
坚持“育人为本”,要求对每一个受教育者都予以尊重。在教学活动中,要明晰教育目的,从教育对象的种类、教学目标、教学的层次等方面进行界定,科学地定位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从教学目的来看,戏曲进校园的目的是让广大学生领略传统戏曲的美感,扩大戏曲的受众面,引导学生对传统戏曲产生兴趣。“戏曲走进学校”是为了让广大师生,特别是学生,感受到中国传统戏剧艺术的魅力。因此,当戏曲进入学校后,必须注意避免追求专业化训练,不应用汇报演出检验教学成果。在注重普通教学的前提下,既要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又要注重专业性,才能满足不同特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学生的需要。针对兴趣较高、能力较强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戏曲知识与培训,并为其提供相应的实习项目,以培养兴趣为本,并以此提升学生的兴趣。在戏曲的一般教学中,也有一些兴趣强烈,同时具备专业背景和自愿投身戏曲行业的学生。但是,不管是提升方式还是选择专业,都应该视为“戏曲进校园”的一种方式,而非作为其自身所追逐的目的,以免违背通识教育面向全体的初衷。
四、“守正”之举与落实之策
首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教学,并制定有目标的课程形式和课程规范。在知识的传递方面,应注重对小学低年级的学生进行传统文化遗产与美学价值观的指导,而非单纯地注重戏曲专业词汇的灌输。例如,在戏曲知识的传授过程中,脸谱是不可回避的一项重要内容。许多学校都会聘请专业的戏曲表演者来授课。而这些表演者常常会仔细地按照职业操守的准则来教学生,涉及三片瓦片、十字门、碎脸、整容和勾、揉、抹等化妆的专业名词,还专门讲解了各个门派的曲谱之间的微妙差异。这让第一次接触戏曲的学生一头雾水。尽管从职业的观点来看,课程要求已经很低了,但还是让学生有些难以理解。事实上,对于中小学来说,在教授脸部这个特定的知识要点时,只需要讲解怎样辨别色彩、辨认形状、捕捉特点即可。学习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色彩的了解,知晓京剧的人物表情的夸张、写意的表达,并根据人物的评价倾向培养学生的审美趣味。
其次,对教科书的选用要进行审核,力求统一。在遵循正确的美学取向的基础上,要做到知识点精确、逻辑性强、易于理解。当前尚无一套规范的、通过严格审核的、面向戏曲的通用教科书,普通高校普遍选用了部分由民间发行的通俗书籍,作为教学和辅助性的内容。但一些通俗的戏曲作品的品质却非常令人担心,不但出现了许多常识上的失误,而且文字拼写也很混乱,甚至出现了很多错误。比如,在一些书中,把长丝线错做了袖子;把《贵妃醉酒》与《霸王别姬》混为一谈;把张君秋当成孙怡云,用京剧司鼓演奏,用来演奏骑士鼓,简直是惨不忍睹。如果这些书作为教科书进入学校,其后果可想而知。因此,当前戏曲教科书建设面临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最后,戏曲进校园演出的剧目审定程序需进一步完善,在此不多做论述。
五、结语
“固本”是实现“守正”的先决条件与根基,“守正”是“固本”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习总书记在致中国戏剧学院教师和学生的来信中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各项教育政策,切实履行立德之责,指导广大师生坚定文化自信,弘扬优秀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在教学相长中探寻艺术真谛,在服务人民中砥砺从艺初心,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大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戏曲进校园”是立足于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项目,只有全面理解其“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这一基本使命,方能确保它不偏离原意,并对学生产生深刻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熊力游,莫振达,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分析U].长沙大学学报,2021,35(04):104-108.
[2]刘俊鸿,民族精神与民族戏曲J].艺术百家,2012,28(02):16-22.
[3]曹蒙瑶.地方戏曲融入校园文化建设路径研究[D].南昌大学,2018.
[4]张晓龙.浅论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原则与方法:以中国戏曲文化为例J].戏剧文学,2019(12):73-77.
[5] 李成蹊,中国动画电影吸收融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以《哪吒之魔童降世》为中心的讨论人天下,2021(12):46—50.
[6]任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性人物”创作现状与展望:以影视艺术作品中的孔子形象为例U].艺苑,2020(05):2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