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科
(西安交通大学 军事教研室,西安 710049)
铸就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等教育的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明确提出,“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明确指出“课程思政建设要在所有高校、所有学科专业全面推进”,强调“要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结合学科专业特点分类推进课程思政建设”[2],这份文件成为当前高校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军事理论课是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和公共基础课程,承担着普及国防理论知识、增强国防观念意识、提高国防行为能力、增强国家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促进大学生人格素养的提升等重要使命。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理应积极贯彻“课程思政”教育理念,主动作为,在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军事理论知识的有机融合,实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有机结合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而就目前情况而言,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还存在指导思想不明确、理论基础不坚实、环节要素不系统、资源素材不丰富、方法途径不生动等方面的问题。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的相关理论研究也较为薄弱,在中国知网检索可见,与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研究相关的文献仅有十余篇,研究主题主要集中在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改革路径[3],课程教学的定位、内容设计与实施,课程思政实施模式等[3-5]。本文探讨构建具有普遍适用价值的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课程概况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强调:“我们要加强全民国防教育,巩固军政军民团结,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凝聚强大力量。”[6]学校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是建设国防后备力量的重要阵地。自1985年教育部等六部委发文决定开展学生军训试点至今,我国高校国防教育经历了以大学生集中军事训练为主要形式的“国防教育1.0”阶段(1985—2001年)、军事理论课教学与军事训练相结合的“国防教育2.0”阶段(2002—2011年)、全面深化军事理论课与军事训练改革的“国防教育3.0”阶段(2012年至今)。
根据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于2019年1月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的规定,军事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纳入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体系,列入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实行学分制管理,课程考核成绩记入学籍档案。军事理论课纳入国家教育督导体系,教学时数36学时,记2学分,课程目标是让学生了解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基本军事技能,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提高学生综合国防素质[7]。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普遍将军事理论课作为必修课纳入教学计划,设置了军事教研室、军事教学部、国防教育中心等教学机构,部分高校还开发了军事理论慕课课程,为军事理论课在全国高校的广泛普及开展提供了优质共享教学资源。
2.课程特点
(1)通识性
军事理论课教学内容包括中国国防、国家安全、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五大部分,属于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有关国防知识、军事技能的课程,目标不在于培养某一专业领域的专精人才。在教育对象上具有普遍性、广泛性特点,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基础性、通识性特点。
(2)宽博性
军事理论课的内容涉及领域非常广泛,涉及军事学、政治学、哲学、管理学、外交学、民族学、心理学等不同学科的知识。教学议题既有大国关系、国际政治经济热点问题,也有中国国防建设、军队改革问题;既有古代兵家兵书兵法问题,也有当代战争形态和军事革命问题;既有战场装备和武器技术问题,也有作战心理和将帅谋略问题。课程的宽博性、交叉性、综合性特点较为突出。
(3)政治性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筹划和指导战争,必须深刻认识战争的政治属性,坚持军事服从政治、战略服从政略,从政治高度思考战争问题。”[8]毛泽东同志也曾指出:“战争是政治的继续”,“从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的战争”[9]。军事理论课承担着为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和建设国防后备力量服务、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任务,因此,这门课程具有鲜明的政治性,需要大力强化政治功能、牢牢坚守政治属性,需要从政治高度思考和处理军事理论课的课程建设问题。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程承担的不仅仅是普及国防教育知识的基本任务,更是响应党和政府对于国防建设与国防教育的号召,其课程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属性,开展课程思政具有先天优势,而落实课程思政教育理念,砥砺家国情怀、激发强军担当,也是这门课程的“内在使命”,是军事理论课教师的神圣职责。
(4)时代性
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的授课内容需要密切联系国际政治军事动向和国家安全形势发展特点,因时而变、因事而化、因势而新[10]。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资源载体需要贴近时代、贴近学生、贴近生活,不能一成不变地使用沿袭多年的教材、案例、课件而不做出改变和更新,否则就会和时代脱节、和学生脱节、和高等学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脱节。
当前,高校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从目标定位、指导思想到方法手段、素材资源,均存在亟待改进的问题,这些问题和不足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质量不高、育人价值难以实现的困境。从现有情况看,尚缺乏适用性强、实效显著的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模型和范式。
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课程观,是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的教学和改革各环节、全过程,发挥课堂教学在育人中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实现立德树人、润物无声。为有效破解当前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困境,本文提出以“一遵循、二贯穿、四抓手、六协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作为军事理论课贯彻课程思政理念的基本框架模型。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1.“一遵循”——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为遵循
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根本遵循和思想武器,把蕴含其中的立场、观点、方法贯通于教学内容之中,通过透彻的学理分析推动教学内容由“广而全”“宽博性有余而深度不足”向“又广又深”“广泛性和专业性兼具”转变。将“十个明确”1(1)1 “十个明确”是习近平强军思想的主体内容,“十个明确”分别从强军使命、强军目标、强军之魂、强军之要、强军之基、强军布局、强军关键、强军动力、强军保障、强军路径等十个方面对习近平强军思想进行了概括,其具体内容详见http://www.81.cn/2018zt/2018-08/13/content_9250281.htm,特别是新时代“人民军队听谁指挥、怎样铸牢军魂”“为什么强军、怎样强军”“打什么仗、怎样打胜仗”等基本问题作为统领课程内容设计的指针,将学生形成“追梦圆梦共奋斗,强国强军我担当”的价值认同作为课程思政建设的出发点。以习近平强军思想作为整体谋划、系统推进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的指南和纲领,提高学生正确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正确认识个人职业发展和强国梦强军梦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二贯穿”——贯穿总体国家安全观、贯穿爱国主义精神
坚持将总体国家安全观与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军事理论课程教学全过程,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指导,以爱国主义为主线,增强学生的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和忧患危机意识。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新时代维护和塑造国家安全的行动指南。在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需要聚焦总体国家安全观和国家安全体系涉及的十余个安全领域,落实《关于加强大中小学国家安全教育的实施意见》(教思政〔2018〕1号),定义好国防教育在不同的国家安全领域的新内涵与承担的时代使命。贯穿爱国主义精神,以《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发〔2019〕45号)为准绳,提高政治站位,强调“要加强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明确高校国防教育本身鲜明的政治属性,做到政治性与学理性相统一。
3.“四抓手”——以前沿理论筑牢学理基础、以思政元素搭建育人体系、以国防故事激发爱国情怀、以智慧教学形成共振效应
(1)以前沿理论筑牢学理基础。探索当前世界军事教育的前沿理论、前沿方法与前沿手段,用前沿理论来武装、拓展、深化国防教育。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课程文化发展理论以及有效教学理论出发,筑牢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学理基础,推进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科学发展。在教学中,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军民融合发展理论、信息战理论、网络中心战理论、联合作战理论、无人作战理论等新理论、新思想,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以思政元素搭建育人体系。按照2019年教育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联合颁发的《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教学大纲》规定的课程内容,构建国家安全、中国国防、军事思想、现代战争、信息化装备五大模块课程思政素材库。在五大教学模块的每部分强化顶层设计,系统搭建各有侧重、有机互补的思政元素。“国家安全”部分,思政元素突出国际视野、安全意识;“中国国防”部分,思政元素突出家国情怀、法治观念;“军事思想”部分,思政元素突出文化自信、国防情感;“现代战争”部分,思政元素突出忧患意识、创新思维;“信息化装备”部分,思政元素突出科技报国、奋斗精神。通过系统搭建,全方位地对学生的思想认识进行建构和塑造。
(3)以国防故事激发爱国情怀。为增强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的感染力和实效性,做到以情动人、活泼生动,应利用故事教学法、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等方法引入鲜活的事例开展课程思政。教师需要深入挖掘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社会热点、国际时事背后的育人价值,讲述国防领域武装力量、军事行动、国防科工、国防动员等背后的故事,在知识传授中强调价值观的同频共振。
(4)以智慧教学形成共振效应。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应用,推动军事理论课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推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程思政教学中的应用,成为深化新时代军事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必然选择。军事理论课应积极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智慧教学等新型教学模式,落实课堂革命,提升课程思政成效。为学生提供智慧互动式、情景体验型学习环境,展开个性化专属化内容供给,这同时提升了教师讲好军事理论课和学生学好军事理论课的积极性,提升了供需匹配度,让教与学、老师和学生、课上和课下形成同频共振的效应。教师教得投入、学生积极参与,使军事理论课堂变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
4.“六协同”——国防情感陶冶、军事谋略培养、国际视野塑造、安全素养培育、创新思维开发、家国情怀厚植六维协同
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成效可分解为六个维度:国防情感陶冶、军事谋略培养、国际视野塑造、安全素养培育、创新思维开发、家国情怀厚植,这六个维度是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的落脚点和价值旨归。以上文提及的“四个抓手”为着力点,在六大维度上协同并进,打出组合拳,以此明确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的建设内涵和建设目标。五大模块教学内容的课程思政效果均在这六个维度中的一个或多个维度上得以体现,最终形成协同效应,提升学生综合素养,促进学生成长成才。表1为军事理论课各教学模块课程思政设计方案。
表1 军事理论课五大教学模块课程思政设计方案
在上述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应用过程中,可使用问卷调查法来评测课程思政建设成效,从国防情感、军事谋略、国际视野、安全素养、创新思维、家国情怀等六个方面设计调查题项,针对学生发放问卷,通过数据分析判断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的实际效果。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还可以结合其他数量指标对课程思政效果进行综合判断,如校内应征入伍报名人数比例变化情况、在艰苦地区和行业以及基层一线就业的学生比例变化情况等。
与军事理论课传统课堂相比,“一遵循、二贯穿、四抓手、六协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能够使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更有针对性、更具系统性、更合规律性。西安交通大学自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起便开始在军事理论课上应用“一遵循、二贯穿、四抓手、六协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取得了良好效果。具体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一是学生高度认可,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满意度高达95.6%;二是学生参军入伍和进入军队系统工作的积极性提高,2020年征兵入伍报名人数为73人,较2019年增加28%,“走进军营、报效祖国、勇担使命”的校园文化正在形成;三是选择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比例持续上升,2019 届、2020届毕业生到中西部就业的人数比例分别达到 53.45%、55.47%,“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正逐渐成为学生的普遍认识和追求。
课程思政建设需要持续进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与改进。对于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师而言,为提升课程思政建设成效,在军事理论课“一遵循、二贯穿、四抓手、六协同”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框架下,需要持续积累课程思政教学素材,善于挖掘、总结和凝练;需要认真研究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军事理论知识的融合方式,不能做成“披萨饼”“肉夹馍”,而应力求有机融合、彼此渗透、春风化雨、润物无声;需要以身作则地展示好品德、传递正能量,用自身的学识、经验、阅历、眼界点燃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需要深入分析学生的思想政治状况,结合对校情、学情、师情的把握,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实施精准化的思想引领。惟其如此,军事理论课课程思政建设才能真正取得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