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艳 胡青娣 简冬梅
江西省新余第四医院医务科,江西新余 338000
糖尿病属于一种慢性代谢病症,有关的性或慢性并发症对患者生命健康安全产生威胁,导致患者经济与家庭负担不断加重[1]。目前,国内糖尿病患者关于病症相关知识、检验标准、治疗方案与个人行为控制的解并不深入与全面,即便住院中血糖得到有效管控,一旦出院,因缺少长久督促与指导,许多患者缺乏自控能力,遵医行为不佳,致过早出现并发症,严重影响生活质量[2]。需要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系统、专业、持继性督促指导,使患者具备相关知识和能力。为探讨线上微信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影响,本研究以江西省新余第四医院糖尿病诊断与治疗的1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比较微信出院护理和出院前护理教育对患者血糖指标的影响、患者对医院的护理满意度及负面情绪情况。
选择2018年11月至2019年3月江西省新余第四医院收治的101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患者干预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区分为对照组(n=41)与观察组(n=60)。观察组中,年龄 55~71 岁,平均(63.1±6.7)岁;男31例,女29例;病程6个月~8年,平均(51.1±4.6)个月。对照组中,年龄 54~70 岁,平均(63.2±6.9)岁;男 21例,女 20例;病程 7个月~9年,平均(51.3±4.7)个月。纳入标准:①江西省新余第四医院首诊并确诊的糖尿病患者[3]。排除标准:①精神功能障碍者;②伴有心、肝、肾等机体关键器官病症者;③患者不能有效配合各项护理治疗开展。
两组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已通过江西省新余第四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
1.2.1 治疗 两组接受常规治疗,包括饮食控制、血压监测等,并接受门冬胰岛素注射液[国药准字S20153001,诺和诺德(中国)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2020103922]皮下注射治疗,医生结合患者病情选择胰岛素使用量。
1.2.2 护理 对照组采用基础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健康教育:向患者宣讲糖尿病相关理论值,包含发病原因、并发症防治方式、血糖监测相关理论知识及足部护理,教授患者血糖监测方式,教授患者如何注射胰岛素及如何对足部进行护理。②用药指导。嘱咐患者严格按照医嘱服用药物,严禁擅自终止服药或随意加减服药量,观察患者药物治疗效果,关注患者是否存在低血糖症状,检验结果显示为有时需要尽快治疗。③饮食护理:明确患者饮食偏好,结合患者血糖水平调整其饮食方案。④心理护理:观察患者当前情绪状态,第一时间予以相应的心理辅导。⑤出院护理:出院前,医护人员告知其按照医嘱定时定量服用药物,并定期前来门诊复诊;患者出院后1周中定期对患者电话随访,1周后不定期随访[4]。
观察组采用基础护理与微信群出院护理,具体措施如下。①构建微信公众平台:构建微信公众平台,总体包含如下功能。a.糖尿病相关内容。包含糖尿病相关理论知识、学界发展动态、日常护理内容,糖尿病理论知识及日常护理内容交由护士长及专科护士按时向患者推送;糖尿病研究动态包括当前学界研究进展、健康讲座创办通知、患者间交流会通知等。b.控糖方案。包含记录、监测等日常所用工作,需要为患者提供在线咨询功能。患者每次血糖检验后将数值记录在微信平台,可通过对过往记录查阅了解血糖浮动情况;监测方法要由主治医生结合不同患者现实状况设计相应血糖监测频率;在线咨询即患者在服药中出现问题,能第一时间向医护人员提问。c.个人中心。包括个人信息及使用流程,个人信息需要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前帮助患者关注微信公众号,在平台中注册账号,完善个人信息,构建电子档案,并将电子档案上传至后台,为护士管理工作提供便利;教授患者怎样操作,患者若存不懂之处便可浏览教程视频。干预方案。每周三或周五通过文字、图片及视频不同方式向患者推送糖尿病有管理论知识,包含服药注意事项、情绪控制饮食指导。专科护理人员要在工作日19∶00至20∶30在线帮助患者解答问题。通过平台讨论及交流降糖方法。患者第一时间上传血糖值,以便后台护士据此明确患者当前血糖控制现状,包括分析血糖异常原因,并予以处理。在工作日20∶00至22∶00留守护理人员处于在线状态,分析患者在饮食、服药及心理现状,及时回答患者居家治疗期遇到问题,为患者提供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嘱咐其定期复诊,进行为期半年随访[5]。
两组均在医院接受3个月治疗和护理。
以患者出院后6个月为观察随访周期,观察并分析两组的自我管理行为、血糖水平、患者对医院治疗满意度及负面情绪情况。
分别于护理前及护理后采用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summary of diabetes self-care activities,SDSCA)进行两组的我管理行为评分,该量表共11个条目,包括如下5个方面,即饮食、服药、运动、血糖检验及足部护理,不同条目均分为0~7分,分值范围0~77分,分数与患者自我管理行为水平成正比关系[6-7]。
两组于清晨空腹和餐后2 h分别接受静脉血3~5 ml采集,通过全自动生化分析设备(仪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型号:TBA-120FR,佳能医疗系统株式会社)检验实验组与对照组血糖情况,包括空腹状态血糖、餐后2小时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
向患者发放医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对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对医护人员的服务态度,专业能力,语言沟通和健康宣教总计四个角度开展满意度调查,总分100分,分数与患者护理满意度成正比关系。共发放调查问卷101分,回收101份,问卷回收率为100%。
引导患者填写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8],并整理和分析量表评分,量表回收率100%。SAS、SDS评分分别评估患者的焦虑及抑郁状况。量表分为4个等级,其中,50~59分表示轻度焦虑、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0分及以上为重度焦虑及抑郁。
护理前,两组的SD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SDSCA评分高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的SDSCA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1)。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DSCA评分的比较(分,±s)
表1 两组护理前后SDSCA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例数 护理前 护理后 t值 P值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41 60 54.42±5.47 54.36±5.39 0.055 0.957 65.38±6.67 59.97±6.84 3.943 0.000 8.136 4.989 0.000 0.000
两组护理前血糖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低于护理前,且两组护理后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s)
表2 两组护理前后血糖水平的比较(±s)
组别 空腹血糖(mmol/L)餐后2 h血糖(mmol/L)糖化血红蛋白(%)对照组(n=41)护理前护理后t值 P值9.80±1.02 6.03±0.55 20.831 0.000 11.14±1.26 6.23±0.80 21.065 0.000 10.39±1.24 5.54±0.74 21.506 0.000观察组(n=60)护理前护理后t值 P值t护理前组间比较值P 护理前组间比较值t护理后组间比较值P 护理后组间比较值9.57±0.94 5.82±0.61 25.922 0.000 1.166 0.246 1.767 0.008 11.21±1.23 5.97±0.67 28.979 0.000 0.278 0.782 1.769 0.008 10.47±1.26 5.34±0.72 27.382 0.000 0.315 0.753 1.356 0.008
护理后,观察组的服务态度、专业技术、语言沟通、健康教育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分,±s)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评分的比较(分,±s)
组别 服务态度 专业技术 语言沟通 健康教育对照组(n=41)观察组(n=60)t值P值90.89±2.57 92.45±2.72 2.894 0.005 91.37±2.36 93.45±2.62 4.076 0.000 90.65±2.35 92.32±2.32 3.534 0.001 90.67±2.52 92.35±2.43 3.361 0.001
两组护理前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护理后的 SAS、SDS评分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护理后的SAS、SDS评分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 4)。
表4 两组护理前后负面情绪的比较(分,±s)
表4 两组护理前后负面情绪的比较(分,±s)
组别 SAS评分 SDS评分对照组(n=41)护理前护理后t值 P值59.37±6.66 49.11±6.08 7.285 0.000 57.93±5.57 48.43±5.51 7.764 0.000观察组(n=60)护理前护理后t值 P值t护理前组间比较值P 护理前组间比较值t护理后组间比较值P 护理后组间比较值59.46±6.40 45.56±6.22 12.064 0.000 0.068 0.946 2.842 0.005 58.13±5.66 45.26±5.69 12.421 0.000 0.176 0.861 2.785 0.006
近年来,我国2型糖尿病发病率逐年上升,患者血糖水平得不到良好控制,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如糖尿病足、糖尿病眼病,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患者长期用药也引起严重不良反应,加重家庭及社会的重担[9]。经调研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院内疗效理想,血糖得到良好控制,患者心情良好,但出院后患者居家治疗期血糖水平稳定性不佳,控制效果不理想,根本原因在于患者缺少对病症的了解、自我护理水平不高且缺少获得信息渠道以及途径[10]。故强化2型糖尿病患者的出院后护理,能向患者供应更科学糖尿病教育,为血糖管控提供便利。临床治疗期,常规护理方式中,护理人员在患者出院后便无法开展常规化护理方案,包括用药辅导、心理指导、随访或集中组织患者接受健康宣教等护理防范,遭受时间及地点约束,导致患者不言以主动参与[11]。目前,糖尿病患者教育形式多种多样,有大课堂、小课堂,一对一教育,以及广播、电视、报纸及社区宣传。移动网络健康教育仅局限于微信公众号,患者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患者间、医患间实时交流[12]。微信群建立解决患者日常生活中遇到问题。微信发送的语音、寻找图片、发送文字便利,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全面出院指导,加强患者对饮食、锻炼及用药方面控制,本研究此结果与于大玲等[13]的研究结果一致。本研究借助微信群进行患者线上管理与指导,结合患者情况给予针对性指导,为病友提供交流空间,而帮助患者构建良好互助关系,并通过针对性指导促进患者血糖指标改善,与潘莉丽等[14]的研究结果一致。据检索,我国当前面向糖尿病网络健康关爱服务依旧在萌芽环节,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以技术为主,包含详细系统结构、无线网络连接方法,缺少院外糖尿病教育者持续跟进教育形式。在临床护理人员把微信运用在患者出院后护理,可显著提高护理整体效率,做到患者的生活实时了解,患者血糖日日控制,保障护理质量[15]。
为探讨线上微信群对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的影响,本研究以于江西省新余第四医院糖尿病诊断与治疗的10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比两种方法对两组的自我管理行为、血糖水平、患者对医院治疗满意度及负面情绪情况,结果显示,护理前,两组的SDS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SDSCA评分提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两组的三项指标水平有不同程度下降,且观察组的指标水平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的服务态度、专业技术、语言沟通、健康教育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前两组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的SAS、SD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微信群出院护理对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存在明显的优势,可有效帮助患者控制血糖,有效改善患者的负性情绪,对患者配合治疗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以微信群为院外护理媒介,定期对患者进行血糖监控及日常生活的护理,可有效加强糖尿病患者自我行为约束,以免血糖数值不断升高,提高患者对医院治疗的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