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宇
中医方剂的煎服法是决定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历代医家对于汤剂的煎法、服法,颇为重视,不同的疾病中药煎服法不一样。
目前,中医较统一的煎服方法为:将饮片放进砂锅等煎药器皿中,加水浸没过药面3~5厘米,浸泡半小时,武火煎开以后改为文火,煎煮约30~40分钟即成,倒出药汁;然后再加水与药面平,再煎一遍,将两次的药液混合,分开两次早晚服用。或者将中药煎三次,三次的药汁混合在一起,然后分三次喝。
古人煎药注重汤剂的第一次煎液,几乎没有第二煎的方法,尤其是治疗外感病或急症,当取最佳药液并尽快给药,以争取早治疗、快治疗。尤其是运用经方,可按照《伤寒杂病论》的原剂量、原方法,只煎一次,不用第二煎,根据病情,分次服用。急性病、大病不采用复煎的原因如下:
外感病邪在上在表、卫,用药不任猛烈,除选药轻清宣散、用量宜小外,煎煮宜轻宜短,勿须久泡,武火急煎,则气味俱薄,所谓“轻可去实”。
方剂再煎会稀释药物的有效浓度,改变组方的药物配伍比例,降低临床疗效。
中药煎煮时,第一煎以沸腾开始计算需要20~30分钟,第二煎30~40分钟,第三煎则时间更长,以便将所有成分提取出来。
煮散法,粗末者,煎熟去渣服用,或开水浸泡服用;细末者,煎熟和渣服用,或开水直接调服。蒲辅周先生曾竭力提倡“煮散”,并誉之为“轻舟速行”,认为其对慢性病,久久用之,稳中见效,且甚巩固,即使某些危重疑难证,顿收捷效的亦不乏其例。可见此剂型值得推广。
这种方法,只针对身体特别衰弱的慢性虚损性疾病。虽然不必拘泥其法,但总以味少量轻、时时顾护脾胃为要。对此,前人多有告诫。
汤剂的煎煮是一个看似简单却又十分复杂的问题,由于药物及病情的差异,所采取的煎煮方法也不尽相同。煎煮方法是否得宜,对中药汤剂疗效有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