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君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县龙津小学 江西安义 330500)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教学做出了特别的强调:教师要从知识传递中摆脱出来,注重发展小学生的综合能力。运算是小学数学的基础,是学生后续复杂知识学习的根本,因此做好对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基于此,文章立足小学数学,从核心素养视角出发,对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进行了深入研究。
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不断递进的过程,从最基础的加减法递进为乘除再到混合运算,从简单到复杂,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打下基础。在层层递进的培养中,首先要保证计算过程的准确性,只有保证计算过程准确,才能提升最终的准确率。其次要保证计算过程的合理,否则就是胡乱瞎编,无法得到正确答案。最后培养小学生的灵活运算能力,能够将知识融合起来,以最终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1]。
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单靠书本知识远不能达到要求。因为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还会涉及逻辑思维、实践应用等,通过多方协调与辅助才能最终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因此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理论与实际教学的结合,以助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养成,并最终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
传统的教学理念、陈旧的教学方法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并最终降低了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效率。在全新教学理念的深入发展下,教师只有明确运算能力教学的重要性,基于小学生年龄特点采取灵活教学方法,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2]。基于此,文章从如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培养小学生运算能力的基本策略:
要想提升小学生的运算能力,首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学生只有对计算产生了兴趣,才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为了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教师可以创新计算教学方式,比如在口算教学中,教师通过小组PK、游戏等方法开展教学。通过这一方式,不仅调动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促使学生全身心的参与到了计算教学中来,同时帮助学生养成了良好的计算习惯。此外,运用数学史开展教学,也是激发学生计算兴趣的一个有效方法。通过趣味数学史的融入,不仅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还能实现学生的高效计算。比如在1+2+3+4+…+100的计算中,教师先引导学生开展计算,然后融入数学家高斯的小故事,再引导学生作答。此时教师可以提高计算难度,比如2+4+6+8+…+100=?通过多样化形式的计算训练,可以实现学生的快乐学习,可以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
计算规则、计算概念教学是提升学生计算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了解算理,才能在此基础上推导出计算方法,才能建立起系统的知识体系。可以说,概念是创新的根基,学生只有了解概念,才能在实际计算中做出有效的判断。文章通过对学生计算错误的分析和研究可以发现;大部分学生出错的原因在于概念不清晰,而理解概念对学生掌握计算方法非常重要,只有理解透彻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才能在此基础上提升自身的运算能力。算理是完成正确运算的前提条件,小学生只有保持一颗清晰的头脑,才能挖掘到知识点间的联系,才能将知识结合起来。对小学数学教师来讲,教师则要从学生认知基础出发,采取多样化的方法帮助学生明确算理,并通过习题演练帮助学生答疑解惑。同时,对于相似性很强的公式,教师也要引导学生开展分析和对比,这对于学生准确运用公式、提升计算效率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比如在“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则可以运用笔算、口算、估算等不同的计算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勇敢表达出来。对于29×45,很多学生会说29可以写成30-1,然后分别与45相乘,最后相减便可以得到最终的答案。而通过笔算,其实也一样。
口算是简化计算、提升学生计算速率的前提,做好口算训练不仅可以提升学生计算的准确率,还能提升学生的计算速率,同时可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因为各阶段、教学内容都不同,所以加大了口算训练教学难度,因此口算锻炼教学要体现出层次感。在口算训练中,先指导学生开展精准计算,并强化学生的凑整意识,以助力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比如文章提到的29×45这个例子,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便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还能准确的口算出具体的数字。只有做好常见的运算练习,才能提升学生的运算速度,才能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然后便是简便运算,这是小学运算教学常用的一种方法,学生只有掌握了这一方法,才能在运算中更加游刃有余。而实现简便运算的基础便是让学生熟记运算定理和规律。
综上所述,培养小学生的运算能力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同时对提升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教师必须明确,小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有计划、有规律的一步步引导,需要学生的认真学习,唯有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才能助力学生运算能力的提升,才能为小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