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如东县掘港镇群力幼儿园 丁 香
绘本以其丰富的画面、简洁的语言和有趣的故事情节深受幼儿的喜爱。教师巧用绘本开展数学教育活动,可以让幼儿通过观察、讨论、探索来理解数的相关概念,从而获得感性的、具体的数学核心经验,并应用于日常生活与学习之中。那么,如何将绘本有效融入到数学活动中并充分发挥其多元价值呢?下文我将结合自己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具体实践谈谈相关经验。
绘本中蕴含着丰富的教育资源与多元化的教育价值,教师要善于挖掘其中的多重价值为幼儿园教学所用;要读懂绘本内容,认真观察、思考并挑选适合幼儿年龄特点及发展需要的绘本,充分挖掘绘本中的数学元素来开展数学教育活动。
绘本里中蕴含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师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以及各年龄段的数学目标,有目的地挑选绘本中的数学元素来开展相关活动;而绘本中隐藏的数学概念能激发幼儿的学习愿望,为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学习与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小班幼儿的数学目标是:“能手口一致地点数5以内的物体,并能说出总数。”如在绘本《好饿的毛毛虫》中,毛毛虫吃掉了1个苹果、2个梨子、3个李子、4个草莓、5个桔子,这里面所含的都是5以内的数数活动,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发展特点,因此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来选择绘本是尤其重要的。
数学绘本中蕴含着各领域的知识,教师要读懂绘本、深入挖掘,根据课程活动的教学目标和幼儿的年龄特点,适当地甄选出绘本的相应内容并设计活动,从而更好地发挥绘本中丰富的多元教育价值。
如绘本《小刺猬的项链》中有学习排序的数学知识,还有关于社会情感的教育内容,所以我们便根据活动目标的需要适当保留绘本中的相关情节,删减了其他与本次教学目标无关的内容。在引导幼儿观察小刺猬的项链时,故事中只有一种排序方法,不利于拓展幼儿的思维,所以教师又添加了几种不同的排序方法,制作成与原来故事内容相应的课件来丰实故事的情节与发展。
绘本导入是幼儿园数学教学活动中最常用的方法,幼儿在看看、说说、玩玩中了解绘本内容,梳理绘本中所蕴含的数学知识,并获得相应的数学概念。绘本故事情节展开时,幼儿一边听故事一边操作,并获得相关的数学经验;最后在绘本情节的延伸中对绘本阅读中所获得的数学核心经验进行总结提升。
如绘本《好饿的毛毛虫》讲述了毛毛虫蜕变成蝴蝶的整个生长过程,其中包含了5以内数量的感知这一数学概念。活动一开始,教师导入故事:毛毛虫第一天吃了1个西瓜,第二天吃了2个菠萝,可是毛毛虫还没吃饱,第三天它又吃了什么呢? 绘本内容的导入激发了幼儿深度学习的兴趣,幼儿通过猜测故事内容进一步感知物与量的关系;第四天、第五天毛毛虫又吃了什么?请幼儿动手操作,将点卡和食物卡片进行匹配……孩子们就这样在轻松愉快的故事情境中习得了5以内数量的感知。
又如小班绘本《鳄鱼老师和它的三个笨学生》,故事讲述了动物幼儿园里鳄鱼老师和它的三个学生的故事。教师提问导入:鳄鱼老师有很多的学生,它们可喜欢玩捉迷藏的游戏了,于是它们都藏在了影子里,你能认出它们吗? 请幼儿通过观察影子猜猜是哪个动物,了解动物的不同特征;接着引导幼儿借助故事情节,观察发现动物的不同特征,并理解前后方位的相对性;最后通过情景游戏“排排队”帮助幼儿巩固前后方位的知识点。
以绘本中的故事内容为线索贯整个穿数学活动过程,能让幼儿在有趣的故事情节中主动学习,以获得更多的数学知识。首先,我们要找到绘本与数学知识的关联点,然后将游戏活动或操作活动融合进去,让幼儿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
如大班绘本《亲密好邻居》,故事围绕“主人公小猴和小熊这一对好邻居什么东西都要分一分”这条主线贯穿展开。教师根据“分饼干”这一情节设计了三次操作活动——第一次操作活动是:小猴和小熊要将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种不同形状的饼干进行二等分,请幼儿尝试横着、竖着、斜着把同一物体分成同样大的两份;第二次操作活动是玩“对对碰”游戏,幼儿把已经二等分的物体进行配对,从而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第三次操作活动是“分粮食”,小熊和小猴要将8颗栗子分成两份,请幼儿思考并尝试应该怎样二等分,并通过绘本情境学会运用二等分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绘本故事贯穿了整个活动过程,三次操作活动都与绘本情节紧密融合,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充满趣味性;幼儿通过操作探索习得了二等分的数学经验,学会了将不同物体二等分的不同方法,在玩中学、学中玩,最终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绘本《熊小弟的栅栏》图画色彩鲜艳,极易激发幼儿的兴趣。根据故事里隐藏的高矮、宽窄等自然测量的数学元素,教师组织大班幼儿开展了相关数学活动。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幼儿通过测量、目测、比较等方法进行了三次操作活动,并根据出现的问题分层投放红色小棒、泥塑小兔等材料,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解决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了解高矮、宽窄等自然测量的简单方法,符合大班幼儿的认知特点,体现了操作化的数学学习策略。教师充分挖掘绘本中蕴含的高矮、宽窄等简单测量的数学元素,并将其巧妙地融入于数学活动中,促使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理解数学概念,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选择绘本开展教学活动时,幼儿一般接触的是一个完整的绘本内容,但对于内容丰富、篇幅较长、数学概念较多的绘本,教师则可以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仔细筛选合适且幼儿感兴趣的绘本内容来开展数学活动,以帮助幼儿获得数学核心经验。
如在小班数学活动“点和线”中,随着绘本故事情节的发展,点和线的数量、形状、大小、颜色、方位等都出现了复杂的变化,对于小班幼儿来说画面包含的元素太多了。因此教师根据幼儿的兴趣与活动需要,最终选择了形状、大小、数量、颜色四个元素来开展数学活动,让幼儿尽可能地在绘本中获得点和线的相关概念与知识。
又如在绘本《法拉的菜园》中,一块菜地有多大呢?一块地种几颗蔬菜最合适呢?哪块地大?哪块地小?有什么好办法知道吗?这本绘本包含的内容过多,如果在30分钟内涉及到每一页内容,又不符合实际。因此在选择绘本时,教师抓住孩子的兴趣点,挖掘了绘本中关于“面积”的数学元素来设计大班数学活动——根据用自然物进行测量这一目标对绘本进行了分析,并针对重难点删减了相应内容,最后保留了测量西红柿地(尝试用自然物测量)、测量玉米地和萝卜地(探索同一测量工具与地大小的关系)、测量不同形状的土地(了解面积守恒定律)、测量青菜地(如何测量三角形)等内容,而孩子们则在用尺子、绳子等自然物进行长度测量的操作中,了解了测量工具与测量结果之间的关系,并初步感知面积守恒定律。
《指南》中指出:“能发现生活中许多问题都可以用数学的方法来解决,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数学知识可以帮助幼儿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应当迁移绘本中的数学知识,让数学回归到幼儿的生活中。如,在绘本《分一分》中,幼儿学习了二等分的方法,在小熊的生日聚会中,幼儿将零食二等分与小朋友们分享;在绘本《鳄鱼老师和它的三个学生》最后的操作环节,用幼儿一日生活中最普遍的“排队”这一情境,请三个好朋友一组排排队,进一步感知前后方位;小朋友们的生活离不开钟表,在绘本《森林里的时钟》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在活动室里提供钟表以及幼儿一日生活的时间表,让幼儿认识时间,体会时间的重要性。
把绘本融入到数学活动之中,在精彩的故事、丰富的画面里还原数学本身的魅力,为幼儿提供更多观察、操作、游戏的机会,让孩子们在绘本创设的情境中主动、快乐地学习并感受数学的无限魅力,使数学活动因绘本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