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雪,林意新,李长熠
(哈尔滨理工大学 外国语学院,哈尔滨 150080)
v
自2017年2月以来,教育部积极推动新工科建设,相继形成了“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和“北京指南”,并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工科研究与实践的通知》《关于推进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全力探索领跑全球工程教育的中国模式、中国经验,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新工科是国家教育战略,它既是工程教育领域的新理念,也是高等工程教育的未来。
基于建构主义学习观的成果导向教育(OBE:Outcome-based Education)是一种基于学习成效或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倡导依据学生预期的学习成果,设计教学目标、毕业要求、课堂体系及考试评价,它是一种反向教学设计理念。OBE最先萌发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基础教育领域,随后美国的Spady对其进行了细致的研究,把OBE定义为“关注和组织教育体系,以确保学生在未来的生活中获得实质性的成功经验。”[1]澳大利亚教育界则把 OBE定义为:“实现学生学习产出的教育过程。如果教育结构、教学课程不能培养学生的特定能力,那么它们就要被重建。”
鉴于此,理工类大学的教育理念应体现其创新性和实用性。因此,人才培养要以OBE理念为主导,服务于新工科建设,凸显自我特征。本文以《新视野大学英语》第四册第一单元为例,具体探讨如何将OBE教学理论植入新工科大学英语课堂,以期满足学生的学习和就业要求,探索成功的大学英语教学范式。
笔者所在学校为理工类院校,学校秉承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立足区域,突出地缘优势,走开放式、国际化办学道路,努力建设有特色的高水平理工大学。学校致力于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服务现代机电装备制造业为特色,培养具有较强适应能力、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综合型高级专业人才。因此,在新工科大环境的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目标不应只包括英语的工具性,还应通过英语教育使大学生吸取人文学科的营养,激发学生对政治、文化和历史的感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挖掘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观,开拓批判思维和创造思维,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以及语言能力[2]。
依据OBE教学理论,教学目标要具体化为产出活动。换言之,就是学生学完本单元后,能运用英语完成任务及输出语言内容。课程组对《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三版,第四册)第一单元Life and Logic进行了研读分析,在前期学情、校情和教情分析的基础上,设定了总体产出目标,该教学目标既包含交际目标(学生能完成的相应交际任务),又包含语言目标(学生为了完成交际任务所需的词汇),同时兼顾育人目标。
1.交际目标
针对第一单元Life and logic的主题,教师设计了两个交际任务,以实现学生能够用英语进行会话和交流思想的目标。首先,以小组为单位,组内成员以旁观者视角集思广益、头脑风暴,回顾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在新闻媒体或是网络宣传中是否出现过谬论?其次,教师可以给出一些基本的谬误类型,例如,草率前提谬误、过度概括谬误、因果颠倒谬误等,并针对查找出的谬论实例,激发学生进行谬误归类并作简要说明。
大学英语教学涵盖听、说、读、写、译五大技能。输入是前提,大量的、高质量的输入才能有高水平的输出,大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听读—消化—吸收—表达的过程[3]。因此,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积累素材和输入信息,才能促进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并有助于跨文化能力的养成。
2.语言目标
语言目标要以交际目标为根基,并非要求教师面面俱到地讲解所有语言知识点,仅需要讲授课文中出现的与交际目标相符的词汇、短语及句子。具体来讲:词汇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从音、形、义三个层面掌握单词,可以通过词源或文化背景烘托的方式稍作解释;词组和句子方面,教师可以引入相关的网络热点话题、电影台词或名人名言,使学生加深印象,有效记忆。
但新工科背景下的语言目标绝不仅限于此,教师需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拓展语言教学,将学生的专业知识囊括进来,发挥语言的媒介作用,在激发学生对外来文化的感知能力和交流能力的同时,夯实专业技能。
3.育人目标
在OBE教育模式中,学生学到了什么远比如何学和什么时间学更为重要,因此在教学目标中增加育人目标尤为重要。大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时期。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渴望了解新生事物,但同时也缺乏对事物的鉴别能力。身为教师,教学育人和文化育人同等重要。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播文化知识,同时也应将文化育人理念贯穿于教学的每个环节。
以Life and logic的主题为例,课题组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课程内容设计,以实现育人目的。首先,培养学生辨别网络信息真伪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时遵循“信则立,不信则废”的原则,守信于己,取信于人,这才是获得生存空间、求得发展和成功的关键所在。其次,引导学生以批判性的视角看待西方价值观,抵制不健康和不良信息的诱惑,加强对世界优秀文化的传承;外语教育中坚持主体性原则,坚定民族文化立场,抵制语言背后隐藏的西方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4]。最后,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学习态度,警惕社会上别有用心之人设计的“认知偏差”陷阱。
1.教学导入
在导入部分,教师可以展示互动交际场景。针对Life and Logic这一单元,教师可以搜索一些时事新闻,如新冠肺炎疫情中的网络视频及图片,向学生提出疑问:视频及图片中的内容是否出现逻辑错误并说明理由。这种挑战性的认知尝试可以使学生认识到自己知识的不足,彼此之间不同的看法有助于拓宽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教学进程
教学进程主要从内容、语言和结构三个层面,通过文本精读、教师讲述、语言操练等方式和学生交流及探讨。内容方面,可以就文中提到的“绝对判断、草率结论、文不对题”等错误类型展开讨论,建议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见到的谬误实例,以此告知学生要正确识别线上、线下信息的真伪,引导学生形成严谨的学习态度和科研态度。语言方面,教会学生无论语言输入亦或语言输出,都要以逻辑为主线,剔除头脑中的谬误元素。在英语语言交际的过程中,更要重视词汇的选择和搭配,必要时要考虑交流中的文化因素,提升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构方面,介绍故事背景及主体部分,举例说明逻辑的重要性。但逻辑并非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一些诸如情感类、情绪类的话题,有时逻辑并不奏效,因此辩证性思维显得尤为重要。由此可见,大学英语不仅是一门语言类课程,而是一门集时事、思政、育人为一体的人文学科,大学英语课程也因此变得丰富、饱满,能够提升工科类学生的人文素养。
3.教学评价
教师依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语言能力设计评价内容和评价标准,并向学生展示,学生可以通过完成口头或文本练习任务衡量自己是否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一个整体性的把握。最终可以通过“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审”的方式公布评价结果。教师应重视评价环节,以此判断这一阶段的教学成效以及学生的掌握情况,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重要的参考,这样的良性循环才能使整个教学流程呈现科学化和成果化的特点。
1.培养方案的调整
在培养体系上,目前大学基础英语教学同各专业英语教学在时间衔接和内容关联方面脱节,使得大学英语学习很难完成从基础到应用、从阅读向交际的转变,不利于学生能力的提升[5]。这就要求高校在设定培养方案时,依据产业发展的最新需要,兼顾区域产业特色,并着眼于产业国际化趋势。基于OBE的教学理论,大学英语教学应根据培养方案设定大学四年的英语教学规划。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的大学英语课程仅对大一和大二的学生开放,而毕业时,学生的英语能力与工作需求常常脱钩。因此,笔者建议大学英语的学习要贯穿大学四年的始终,一、二年级以提升英语跨文化能力为主,三、四年级应注重英语实践能力,关注未来职业中的英语需求。
2.教师队伍的建设
大学英语教师队伍是推动新工科发展的主力军,是促进工科学生所学知识与国际接轨的有力推动者。目前我国高校大学英语教师的学术背景大多是人文科学,很少有教师兼备理工科知识,而社会对英语教育的需求已有很大的提升,单纯的语言知识已不能满足工程类学生的培养需要。工程类的专业教师虽具备扎实的专业能力,但语言学基础相对薄弱。这就要求大学英语教师要与理工类教师通力合作,并加强自身学习,利用课外时间积极进修发展,全面了解工科学生的毕业需求,尽快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投身于新工科的建设中,丰富课程体系的同时,研发实现工程类学生培养目标的大学英语通识课程。
3.授课内容的扩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因此,大学英语教师应该深入探索大学英语课程中隐藏的德育元素和思政内涵,将思政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2]。
大学英语课程是一门语言类课程,同时兼具人文思想传播的教育功能,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两者互相作用、互相影响。讲授一门语言的过程也是对这门语言的文化内涵和所体现的意识形态传播的过程。学习西方文化与继承本土文化并不矛盾。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英语教师应引领学生对西方文化进行辩证性解读和分析,并通过对比中西方文化,引导大学生提升思想觉悟和文化自信。通过英语思政教学,学生不仅能够接触到西方文化的精华,同时也会感悟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在教学和调研中,课题组发现针对工科学生的大学英语教学存在重智轻德的倾向,育才与育人的目标未能同时兼顾。教学中存在着课程内容的固化情况,视学生为知识输入的容器,未能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种课程价值取向破坏了知识与价值的统一,忽视了大学英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因此,大学英语教学要将语言目标和育人目标相融合。大学英语教学要与时俱进,与我国的大政方针政策相吻合,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传递中国文化。
1.教学理念全局化
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的“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思想为引导,以OBE教学理念为支撑,结合新工科改革与实践的培养目标要求,设计并不断完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例如近年来我国开展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与以往的教学不同,它以学习成果作为导向,以此决定教学内容、方式、评价等教学元素,它能够引导高校帮助学生取得相应的学习成果[3]。
2.教学内容生活化
教学内容方面,教师可以选择贴近学生自身、贴近日常生活的学习内容。当代高校大学生向往和享受轻松活泼、有趣生动的学习过程,因而需将先进的思想文化与学生群体的专业特点相结合,运用科学、合理的专业语言并借助贴近日常的实例来宣传讲授育人的观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活泼生动的氛围中接受思政教育。因此,在第一单元的教学设计中,笔者引入新冠肺炎疫情中的时事视频和图片,讲授生活中的逻辑和谬误,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提升学生逻辑思维和批判思维能力,使其以理性的态度看待现实生活和网络世界中的各种言论。
3.教学形式多样化
教学形式方面,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和体验教学环节,促进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等育人目标的实现。在新工科的背景下,教师应灵活运用翻转课堂教学,适当加入慕课和微课环节。这些教学手段一方面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另一方面,有助于提升教学效果,使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学生的强弱点凸显,实现因材施教。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若加入课堂讨论,可以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若有分组学习,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若有分析和辩论,则有利于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笔者发现很多工科毕业生缺乏对本土文化的了解,在对外宣传中国文化时,很难表现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语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文化是语言的根基,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在讲授一门语言的同时,教师一定会渗透语言映射出的背景文化知识。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判断是非的能力不强,有时对某些社会现象不能正确判断,易受到腐朽文化的侵蚀,很难透过现象看本质。因此,在英语教学中,应注意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此让学生客观、辩证地看待中西方文化,在面对西方文化时能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学习评价多元化
学习评价方面,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采用“多元评价”的师生合作评价方式。例如,在课堂展示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首先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开展小组评价,多角度、多方面地听取其他同学的意见、建议,教师再从专业的角度选取经典案例加以评价。通过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学生组内投票互评的方式,教学评价得以完成。
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外语教学不仅要帮助学生掌握专业知识,而且要兼顾以工科为导向的育人理念及人文传承。思政育人好似大学英语课程中隐形的翅膀,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引领着学生向正确的方向飞翔。因此,教师在讲授语言知识的同时,更要塑造学生品格、引领价值,要把知识传播、价值引导、能力塑造融入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在新工科背景下,实现语言教学和育人的有效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