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阶段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思考

2021-12-29 15:30中国农业银行北京高级研修院郭兴平王凡琪
农银学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战略

■ 中国农业银行北京高级研修院 郭兴平 高 杨 王凡琪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表明我国已经进入了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发展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强调,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看,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顺利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包括财政、金融、民间资金,其中金融机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金来源,自2007年创立涉农贷款统计以来,全部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累计增长534.4%,年间平均年增速高达16.5%;涉农贷款余额从2007年末的6.1万亿元增加至2018年末的32.7万亿元,占各项贷款的比重从22%提高至24%。金融机构必须准确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才能取得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背景和重要意义

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之后制定的《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提出了“三步走”时间表,即2020年乡村振兴取得重要进展,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基本形成;2035年乡村振兴取得决定性进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2050年全面实现乡村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历经多年的不懈奋斗,2020年,我国已如期完成了新时代脱贫攻坚的目标任务,取得了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历史性成就。2021年将进入“十四五”时期,这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在当前新发展阶段,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全局性和历史性意义

没有农业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富强,没有农民安居乐业,国家现代化是不完整、不全面、不牢固的。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其中多处涉及“三农”工作,如“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显著缩小”等。“十四五”时期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乡村振兴战略全面推进”的具体目标,并对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了全面系统的部署。

(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基点的重要基础

2020年5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指出,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深化农村改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等方面作出部署。其中,促进农业产业协调发展、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等重要内容,与“三农”工作高度相关。随着国家提振大宗消费、重点消费与促进释放农村消费相关政策的落地实施和农村居民收入增长,农村居民的消费能力快速增长,农村消费品市场的发展潜力巨大,并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这将成为顺畅国内经济循环的重要基础。

(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执政宗旨和社会主义本质要求的重要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目标很宏伟,但也很朴素,归根结底就是让全体中国人民都过上更好的日子。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城乡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农业农村发展的不充分,是需要解决的突出矛盾。如果在现代化进程中将4亿多农民落下,这不符合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宗旨,也不符合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十四五”时期要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坚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和生产要素双向流动,能够不断缩小城乡发展差距,让亿万农民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二、新发展阶段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任务

在新发展阶段,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紧扣中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十四五”时期目标和2035年远景目标,对接中央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聚焦乡村全面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努力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全方位、综合化的金融服务。

(一)服务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十四五”时期要实现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的具体目标,把“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纳入“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四大重点任务中进行部署,明确了重点、要求、政策举措、保障机制。为了更好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服务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金融机构应结合中央战略部署,在扶持欠发达地区和低收入人口、大力发展扶贫产业培育增强内生动力、加快乡村建设、强化异地搬迁后续扶持等方面发挥金融扶贫的重要作用,在信贷投放、产品政策上给予一定倾斜,将消费扶贫行动提升为消费支农行动,大力推广扶贫商城合作模式,特别是对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加大支持力度,进而在服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实现更大作为。截至2020年上半年,全国金融精准扶贫贷款余额4.27万亿元,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6747亿元。今后,金融机构要继续把更多的金融资源配置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以更好地满足乡村振兴多样化金融需求。

(二)持续加大国家粮食安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金融服务力度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底线,健全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坚持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首要任务。金融机构应高度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围绕国家“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节水灌溉项目、种子工程、农机设备等重点建设项目;要大力支持粮食现代流通体系以及仓储设施建设,促进粮食产业转型升级;着力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金融产品与服务方式,着力解决粮食生产各个环节的资金需求。

(三)全力支持乡村产业加快发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丰富乡村经济业态,拓展农民增收空间。因此,在“十四五”时期,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既是中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也将成为中央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任务。对标乡村振兴“产业兴旺”的总要求,以及到2022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乡村产业加快发展”的中期目标,再到2035年“农业农村现代化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我国目前乡村产业融合仍处于初级阶段和较低水平,存在不少问题和制约。因此,金融机构应将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作为支持乡村振兴的重要着力点,找准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和重点载体,支持乡村特色优势产业蓬勃发展、提质升级。

(四)做好乡村建设金融服务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乡村建设行动,要求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按照乡村振兴“生态宜居”的总要求,对标到2022年“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改善”的中期目标和到2035年“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基本实现”的远景目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总体滞后。金融机构要发挥自身优势,把服务乡村建设行动放在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位置,明确主攻方向和目标市场,聚焦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为电力、水利等基础建设提供更多的信贷支持,加大危房改造、垃圾处理等环境问题综合治理的资金投入,创新支持农村补短板的有效模式,从而为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金融保障。

三、新发展阶段金融服务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方法和路径

金融机构是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资金来源,当前金融机构支持乡村振兴战略仍面临着供需不平衡、基础设施落后、信用环境不佳、体制机制不到位等制约因素,金融机构应积极创新体制机制,持续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战略的长效机制。

(一)持续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金融服务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

一是创新金融产品。针对“三农”领域新客户、新主体、新需求,加大创新力度,进一步提高乡村振兴领域产品政策的差异化和针对性,丰富乡村振兴特色产品,优化乡村振兴信贷政策满足各层次金融需求。通过创新产品,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力度,不断提升服务覆盖面。例如农业银行创新研发了200多项“三农”专属产品,其中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推出的“惠农e贷”产品,截至2020年6月末,授信户已达182万户,贷款余额达到2056亿元。建设银行采用差异化涉农金融产品体系,设计的“云花贷”产品,拓宽了金融服务市场,提供了合适的金融产品。

二是创新服务模式。以提高作业效率、产出效能为目标,进一步探索创新批量化、规模化、集约化服务乡村振兴的有效模式。创新银行与政府、银行与担保机构的有效合作模式,银行针对政府提供的重大项目名单进行金融服务方案的量身定制,担保机构在担保费率上给予一定优惠。对集中度高、关联度强、核心带动作用大的县域优势行业、特色产业,探索推广“一项目一方案一授权”的模式,提高农村信贷业务运作效率。

三是创新服务机制。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围绕提质增效的目标,优化资源配置方式,细化考核激励机制,强化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三农”政策的管理机制,提升农村业务的精细化管理水平。针对县域信贷项目单独配置,改善财务资源投入方式,优化各项费用开支结构。细化考核激励机制,激发领导班子和基层员工的工作热情,从而提升县域员工的业务能力,推动金融机构积极参与扶贫事业、加大信贷投放。加强监管政策,建立普惠金融事业部等专门经营机制,加快推进金融机构服务乡村振兴完善的制度建设,加大金融机构涉农信贷投放力度,促使涉农金融机构在信贷投放上持续加大力度,在服务覆盖面上稳中有升,在产品政策上精准到位。

(二)配合农村改革发展,切实做好配套金融服务

一是创新金融支持乡村治理的有效模式。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健全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城乡基层治理体系,畅通和规范各类主体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构建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开放共享的基层管理服务平台。对标乡村振兴战略“治理有效”的总要求,以及到2022年“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的中期目标和到2035年“乡村治理体系更加完善”的远景目标,仍存有差距。金融机构应发挥金融科技优势,积极介入支持,把服务乡村治理与拓展农村金融市场和优质客户结合,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更多融资融智融技服务。

二是切实做好农村改革配套金融服务。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积极做好农村金融服务,稳步提高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贷款的服务覆盖面,并推动农村土地产权抵押贷款全流程线上化。从账户、存款、贷款三个方面紧密跟踪各地集体经济组织金融服务动态,尽快形成成熟配套的服务体系。金融机构应抓住农村改革机遇,找准农村改革催生的新主体、新要素、新需求,创新丰富新型权利抵押担保方式,做好农村改革配套金融服务,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提供金融服务,补齐公共服务短板。

三是大力开展农村普惠金融服务,确保金融服务满足小农户的基础金融需求、生产经营需求以及消费升级需求。加强银行与政府、保险公司、担保公司的合作,大力推广政府增信、组合担保等农户贷款模式,持续提高对广大小农户发展生产经营的信贷投放力度。针对小农户的基础金融需求,做好各项资金发放、支付结算以及后续服务,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针对农民进城购房、购车等消费升级需求,大力推广县域住房贷款、综合消费贷款、信用卡分期、网捷贷等产品。

(三)加强信息化建设,让金融科技赋能乡村振兴战略

一是推动数字化转型及场景金融建设,便捷金融服务。大力推广掌上银行、线上信贷,利用农业大数据以及金融科技加大县域信贷产品投放力度,利用电商平台开展精准扶贫,打造场景金融服务,形成覆盖农村各类型需求的特色金融场景体系。例如农业银行大力发展“惠农e贷”“小微e贷”“个人e贷”,提高县域金融市场竞争力;建设银行“龙花拍”保证金充值系统,实现线上移动充值,提高效率。

二是利用网络加大金融知识普及力度。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提升农村客户的金融知识和风险意识,有助于构建安全健康的乡村金融环境。由于互联网基础设施在农村地区没有全面普及,在实操中缺乏信息技术的支持,缺乏覆盖农村不同客户不同需求的特色场景体系。线上操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而逐渐推广,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网络金融服务路径的开拓急需信息技术支撑。

(四)完善风控措施,做到发展可持续

一是政府加强引导力度,建立失信惩罚机制,与金融机构共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加大对“三农”政策的支持,为农村信贷业务开展提供便利,协同金融机构大力开展普惠金融服务,在监管考核上持续全面达标。细化小微企业不良贷款容忍度,针对县域批发零售等高风险产业、中西部高风险区域以及不良率超过5%的县域支行,量身制定风险治理方案,有效防范、控制和降低风险。

二是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推动信用环境建设。农村征信系统的不发达导致农民缺少良好的征信记录,而担保体系的不完善也使得金融机构可能面临无法按时收回贷款的风险,从而不敢进行投资。完善小额贷款公司的监管制度,引导融资贷款公司发挥融资特色优势,加大涉及“三农”业务的投资资本,在农业保险方面增加险种,提高风险覆盖率,建立完善的担保体系。

三是建设良好的信用环境,促进金融环境健康发展,适应多样融资需求。合理的风险控制是金融机构经营的底线。完善风控措施,夯实风控基础,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构建完善的线上信贷制度体系及信用风险大数据体系。加大智慧信贷平台、反洗钱平台等风险监测系统在“三农”业务和县域业务中的推广应用,提升主动预警防控风险的能力。

猜你喜欢
金融服务金融机构战略
“三农”和普惠金融服务再上新台阶
让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协力推进金融服务乡村振兴
走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大步
实施农村“党建护航”战略的创新实践思考
前海自贸区:金融服务实体
金融机构共商共建“一带一路”
资金结算中心:集团公司的金融机构
一季度境内金融机构对外直接投资17.79亿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