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四重价值思考

2021-12-29 13:43卜红双王春阳
关键词:以人民为中心共同体中国共产党

卜红双, 王春阳

(1.辽宁师范大学 党委宣传部,辽宁 大连 116029;2. 辽宁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9)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把尊重民意、汇集民智、凝聚民力、改善民生贯穿党治国理政全部工作之中。”[1]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国家治理的价值根基。在2020年抗击新冠病毒中,中共中央审时度势,以最快速、最有效的应急措施保障了全国人民的生命安全,取得了中国抗疫的巨大成功。反观西方发达国家秉持的“以资本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却导致防疫失控,经济衰退,人民生命安全无法保障,国家治理失效和治理缺位。“理念引领行动,方向决定出路。”[2]539不同治理理念必然引发不同的社会治理效能。从全球的时空维度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不仅对中国的国家治理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推动全球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一、“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价值本质:坚持人民至上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以民为天”,即坚守“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3]139的政治原则和党性立场。2015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修订稿)》中,清晰地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以民为天的思想。“以民为天”就是人民至上,做到敬畏人民,顺从民意,赢得民心。同时,要以百姓心为心,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把人民至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3]1-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始终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毫无私利。“人民至上”的理念内核已深深烙印在中国共产党的血脉里,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党性与人民性的高度统一。

以人民为中心就必须保持同人民群众的鱼水关系、血肉联系。中国共产党的权力由人民赋予,只有密切联系群众、克服“四个危险”,才能巩固党的执政基础与执政地位,才能不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历史重托,才能历经磨难而无往不胜。实践证明,群众路线不仅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更是国家治理的生命线。改革开放至今4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各个方面坚持走群众路线,团结群众、依靠群众,听取群众心声、收集群众意见、各项决策皆从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出发,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之路。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新时代下对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一根本宗旨的深刻诠释,指明了国家治理观的价值指向,集中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人民所需、人民所愿的深刻关切。

“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改革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4]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治国理政从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切入,让人民群众有更丰厚的收入、更优质的教育、更多的就业机会、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丰富的精神文化产品。“以人民为中心”不是假话、空话,而是实实在在地体现在人民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给予人民群众真真切切的获得感、幸福感。

“以人民为中心”科学地回答了中国共产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三个问题: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究其本质,国家治理一切以维护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作为各项事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为最高目标。而西方发达国家秉持的“以资本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所倡导的治理是为了资本增值。在资本逻辑的驱使下,一切发展的动力、目标皆是为了资本的增殖和扩张。人成为追逐资本增值的工具,人的主体性地位被物无情地吞噬,人成为被物奴役的片面发展的人,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平等与自由,这必然导致人的物质和情感需求长期不能满足,人的获得感、幸福感每况愈下。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缺失必然会引发各种社会矛盾,从而导致国家治理层面出现重大危机。

二、“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目标导向: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3]1中国共产党人不论何时都秉初心、担使命,朝着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接力奋斗、砥砺前行。“以人民为中心”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推进治国理政各个领域的思想指引,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的时代回应。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的目标导向。

从个体层面来讲,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建党100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政治立场,将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位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不懈地推进为民造福事业。正如邓小平指出:“中国共产党员的含意或任务,如果用概括的语言来说,只有两句话: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利益作为每一个党员的最高准绳。”[5]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需要无数个人梦想的汇聚,实现中国梦的基本前提就是要实现每个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幸福梦。新时代下,“以人民为中心”就是把党的治国理念和具体实践植根于人民,深刻认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把人民群众作为历史的主体和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践行初心使命,最根本的就是要造福人民,实现每个人的幸福梦,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从群体层面来讲,漫长历史洪流中,中华民族一次次在落后挨打的困境中顽强斗争,逐步实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但无论历史如何变迁,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属性,决定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始终都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深入践行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群众推进社会发展,以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将个人梦想合力汇聚成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共同书写振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以人民为中心”理念立足于国家治理,将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作为目标导向,把实现每个人的幸福和全面发展与中华民族强盛紧紧联系在一起,作为国家治理的终极价值追求,本质上与马克思提出的共产主义最终目标是完全一致的。“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6]中国共产党人在百年奋斗历程中始终坚持维护人民、相信人民、依靠人民,坚持人民群众主体地位。而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阶级差异性,决定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治理理念从目标导向上就与中国截然不同,其目标导向不可能强调所有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只能是强调“特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在国家治理上也必然只能代表资产阶级的阶级利益或阶层利益,其实行的改进民主、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实质上都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维护其所代表的特定利益集团的统治稳定,找不到任何国家发展的价值归旨。2021年2月,美国遭遇极寒天气,百万家庭面临生存危机,特别是此次暴风雪造成了得克萨斯州大断电。据美国公用事业追踪网站PowerOutage的数据显示,截至当地时间2月18日上午,得克萨斯州仍有224万人遭遇断电。而讽刺的是,该州市中心办公楼和商业区却灯火通明。得克萨斯州大断电所暴露的电网布局长期困境,再次证明了“以资本为中心”治理理念所呈现的内在本质。

三、“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实践路径: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基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顶层设计而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基本方略。“以人民为中心”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根本遵循,体现着鲜明的人民特色。

在经济建设领域,中国共产党始终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重要内容,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为最终目标。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解决好“把蛋糕做大”和“把蛋糕分好”的统一性问题;统筹城乡发展和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有这一切都是紧紧围绕着“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3]35,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方针。

在政治建设领域,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不断健全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坚持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根本政治制度,保障人民行使国家权力;实行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证各族人民群众依法参与国家和社会治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满足人民对法治公平公正的期待和要求。上述所有的制度安排,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3]28。

在文化建设领域,中国共产党牢牢坚持文化建设的价值归旨:即文艺服务人民、文艺依靠人民。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新需要;大力传承、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优良家风,为人民群众的思想和生活提供丰润的道德滋养。中国共产党推进的文化建设,就是要全面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其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314。

在社会建设领域,中国共产党推进民生事业和社会事业始终秉持人民至上的价值导向,关切人民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实施共建共治共享的基本社会治理制度,强调人民参与治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把就业作为最大的民生,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实施健康中国战略。中国共产党抓住了全体人民的切身利益和所思所想,扎扎实实推进各项基本民生保障工作,确保人民群众在新时代安居乐业,不断提升人民幸福感、安全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3]39,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人民发出的庄严承诺。

在生态建设领域,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群众生态需求为现实价值出发点,观照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思想;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严厉打击各种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实行“河湖长”制,加大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力度,提供绿色产业供应链,保证绿色产品供给……这些举措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实施的生态建设就是为了满足人民对优美生态环境的向往,满足人民对更美好的生活环境、更高质量的绿色产品的期待。中国共产党人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

总之,“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部政策措施无不紧紧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理念播种,坚持始终造福于人民。而“以资本为中心”治理理念下,在经济领域,自1825年爆发第一次经济危机以来,频次越来越多,影响越来越大,危害程度也越来越重;在政治领域,西方标榜的民主模式暴露出党派纷争、内乱不止、相互倾轧等种种弊端,以选举政治和多党竞争政治为核心的西式民主,已经无法调和社会矛盾,日益丧失为国家未来发展提供有效领导的功能;在文化领域,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意识形态输出甚嚣尘上;在社会领域,种族歧视、社会撕裂矛盾不可调和。凡此种种,已成为“以资本为中心”治理理念下的西方国家的顽瘴痼疾,不可破解。而中国共产党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所展示的发展成就和中国经验,就是对“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最有说服力的实践证明。

四、“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目标愿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总书记不仅立足于中国国家治理层面,而且放眼于全球治理层面。他把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上升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高度,愿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而奋斗。“以人民为中心”对发展的目的作出了回应,即发展是为了人而不是资本,是为了多数人而不是少数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坚持国家治理同本国人民、全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相结合,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谋求世界的共同发展,在维护本国利益的同时维护世界人民的利益,积极寻求各国利益交汇点,增进人类福祉,实现全人类自由和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习近平总书记在定义什么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强调,“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3]433。“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人类愿景,其治理下的世界必将是一个远离贫困、共同繁荣,远离封闭、开放包容,山清水秀、清洁美丽的世界。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人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体体现在习近平治国理政的一系列举措中,同时也关照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发展当中。“面对全球性挑战,各国应该加强对话,交流学习最佳实践,取长补短,在相互借鉴中实现共同发展,惠及全体人民”[2]529,“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2]521。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他把“人类命运共同体”描述为“五维一体”,即“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3]46。“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是生态的共同体、经济的共同体和文化的共同体,也是全球治理的共同体。从“五位一体”到“五维一体”我们可以看到,“以人民为中心”理念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指向和具体要求指明了方向。

当前,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各国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全球命运与共、休戚相关。人类也正处在一个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的时代。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恐怖主义、难民危机、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蔓延,人类需要一个崭新的社会治理体系、一个全新的治理模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解决好这个时代面临的课题,出路是维护和践行多边主义,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7]中华文明历来崇尚“以和邦国”“和而不同”“以和为贵”“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是中国为世界治理提出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可以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民为中心”的治理理念在世界范围的扩展和延伸。针对当前全球各国发展不均衡的复杂局面,中国以开放的、胸怀天下的大国风范提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解决全球治理所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平公正的方向发展,为全球治理理念的形塑注入了一股清流。反观一些西方国家,坚持“以资本为中心”的治理理念,施行“保护主义”“单边主义”,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采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的旧理念,惯用意识形态偏见恃强凌弱,其结果只能是造成相互隔离甚至隔绝,把世界推向分裂甚至对抗,这不仅为全球化发展和全球治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而且最终将损害各国利益、牺牲人类福祉。说到底,如果继续坚持“以资本为中心”的治理理念,那么人类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威胁和阻碍就永远不能进行有效解决或者克服。

基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习近平总书记从国家治理视野向全球视野延伸,将“以人民为中心”目标导向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上升到为世界谋大同,为全人类谋福祉的高度,对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形塑全球治理理念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是对西方“资本”至上治理理念的摒弃和超越,是对全球化进程中社会治理价值取向的重新定位。“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及其实践,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它必将推进全球治理进入一个新的时代。

猜你喜欢
以人民为中心共同体中国共产党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爱的共同体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中国改革的成功取决于科学的理论指导
浅议在党建中贯穿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