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熙熙 聂 静 毛红亚
(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医学技术系 北京 102402)
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改变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两张皮”现象[2],深入挖掘非思政课程中蕴含的思政价值,将“思政课程”的显性教育与“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相结合,达到协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课程思政是不简单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移植到专业课程中,而是在遵循课程自身逻辑的基础上,对课程固有的德育资源进行深入挖掘,基于课程自身价值感知和教育者主观能动性而形成的[3]。不同学科、专业有着自身的特点,课程思政应在保证课程系统性、整体性的前提下,根据不同阶段的学生的特点,挖掘符合自身课程的思政要素。如果为了“课程思政”而“课程思政”,生搬硬套、牵强附会,则可能适得其反,引起学生反感。若在授课过程中,通过以某一主题或某一知识点为载体,自然而然地呈现出其中所包含能够启发学生、引导学生的思政元素,则可以实现专业技能教授与思想政治教育水乳交融,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隐性育人效果。本文以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血液学检验为例阐述教学中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思考。
血液学检验是以血液学理论为基础,以检验方法为手段,以血液病为研究对象,创建理论—检验—疾病相互结合、紧密联系新的临床分支学科,研究和分析血液及造血组织的病理变化,阐述血液病的发病机制,协助诊断、疗效观察和预后监测的一门学科[4]。它是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核心课程之一,在该课程中融入德育元素,有助于学生在学习专业技能过程中提升职业素养。另外,该课程与临床联系十分紧密,尤其是白血病和出凝血系统疾病能否及时准确的检验,关乎患者生命安危,仅依靠思政课程教育学生热爱生命、尽职尽责不足以让学生深切体会其中内涵,而在该课程授课过程中,通过适时适地切入临床真实事件,融入职业精神,可大大增加学生的接受度和理解度,更能够震撼学生心灵,使其感同身受,从内心意识到自己工作的重大责任与使命,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同时也使该课程教学增加了厚度与温度[5]。
然而,血液学检验课程不同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及哲学社会科学课程等本身拥有丰富思政资源的课程,它属于自然科学课程范畴内比较细化的专业性课程,具有知识性强、逻辑性强、但意识形态弱的特点,思政资源存量少且分散。如何挖掘、挖掘什么样的思政资源是本文将要探讨的。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存在教书与育人相分离、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学相对立的现实困境[6]。重技能、轻人文的现象在高职院校十分普遍。另外,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在授课方式、内容甚至价值观导向方面,皆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异,专业课教师由于出于专业背景的制约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储备不足或者太过侧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训,而忽略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引领与塑造[5]。作为医药卫生高职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又有其特殊性,一方面,医药卫生类学生将来要从事医疗行业,肩负着保卫人类健康、推动健康中国行动的任务,需要更高的职业素养和专业精神;另一方面,作为高职院校,其生源基础知识储备相对不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仍处于萌芽状态,亟须我们给予正确的价值导向。就目前而言,一些高职院校的学生从观念上认为专业课才是“有用”的课,思政课等其他课程都是对就业“无用”的课,因此,思政课程在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被削弱;而一些专业课教师认为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和班主任、辅导员、学生处等学工老师的职责,造成专业课教师授课过程中价值引导缺失,德育与智育割裂。同样,血液学检验课程也存在上述问题,教师由于课程任务繁重或自身思政能力欠缺,导致课程思政意识不强,注重课程知识内容和技能的传授,强调检验原理、方法、临床意义和操作技能等[6],忽视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渗透;教学方法和形式较为单一,思政元素较少或嵌入生硬,甚至思政资源喧宾夺主破坏了课程的自身逻辑体系。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史,都是一部科学探索发现的历史,前人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不断探索,寻找规律,造福人类[7]。每一门课程都含有不同程度的德育元素,我们可以从课程的产生与发展、章节、知识点,从宏观到微观深入挖掘其背后蕴含的育人价值。血液学检验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在意识形态方面育人资源较少的情况下,可根据上述方法,将课程思政与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与职业素养相结合、与个人发展相结合。
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7]。爱国主义教育是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基石,是高校培养合格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指挥棒,是高校思政教育贯穿始终的灵魂所在,做好这一点,才能回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
血液学检验课程思政课通过重点挖掘学科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科学故事,通过故事展现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引导学生通过探索科学、追求真理。比如在讲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时,通过讲述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振义院士在血液学领域潜心耕耘近七十载,带领团队攻克了血液疾病一个又一个难题,研究出联合应用维甲酸和氧化砷治疗APL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使APL成为第一个可治愈的白血病,以此教育学生以促进人类健康为己任,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做贡献。也可以结合时事政治或积极的故事进行德育渗透,比如在讲授急性白血病提及治疗手段—骨髓移植时,宣传捐献骨髓的意义,号召学生“加入中华骨髓库,再造生命的奇迹”;在讲溶血性贫血时,通过宣传无偿献血来号召学生主动献血、奉献爱心、挽救生命,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通过在专业知识教授时恰当地切入思政元素,溶盐于汤,自然而然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灌输到学生意识中。
不同类型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有所不同,课程思政的侧重点不同,比如研究型高校要突出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人格的育人要求,应用型高校要突出敬业精神、工匠精神及责任意识的培养[8]。作为医药卫生类高职院校,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是整个课程思政体系的重点和核心。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学生需要的职业素养除一般要求的敬业守则、认真负责、工匠精神外,还包括严谨求实、仁爱之心等。比如在讲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时,通过讲述在检验科自动化程度高的情况下,形态学的技能仍不能被仪器所替代,依然要依靠检验人员的双眼去判定结果,这个结果甚至是直接的临床诊断,临床医生需要依赖骨髓形态学检验结果来为患者制定治疗方案,只有通过认真负责、严谨仔细、不留遗漏地观察,才能得出一份及时准确的报告单,这对患者来说就是生命的希望,以此培养学生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在讲血栓与止血检验时说到不管是出血还是血栓,是有致命的危险,当我们从收到标本的那一刻就应该珍惜这份标本,及时进行检验认真核对,在遇到危急值时第一时间通知临床医生,不要等到人不在了临床医生才收到报告单,以此教育学生要对生命负责、有仁爱之心。通过讲述进行血液学检验各项检查时要遵守操作规程,检验结果出现问题时要寻找原因,不能擅自更改数据,教育学生树立规则意识、做到严谨求实、培养探求原委、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另外,我们还通过讲述真实的临床事件,有因为检验人员认真细心及时发现问题挽救了患者生命的,也有由于检验人员没有继续深挖异常结果出现的原因而导致患者病情延误甚至死亡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的内生动力,使其认识到自己职业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养。
在课程中嵌入德育元素,不仅能够在学生意识形态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还可提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任何一项重大研究的取得,都不是单枪匹马的结果,而是团队协作共同努力的果实。一个疾病的诊断通常需要多个检验结果相互佐证得出的,一些血液病的诊断不仅仅依赖于骨髓片形态学的检验,还可能涉及基因检测、流式细胞术、染色体检查等,需要组内、组间成员、临床医生相互沟通全面判断,以此来教育学生团队精神,在实训过程中锻炼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临床上,有些患者辗转多地都得不到确诊,不是检验结果不正确,有可能是某个异常结果背后的机制被忽视,导致找不到病因,通过鼓励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可疑结果,培养学生探索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
经过一学期教学实践,血液学检验课程思政初显成效,但仍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思政元素资源库不够充足,需要更多的素材积累;课程思政标准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专业课教师需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育人能力。后期我们将根据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优化,进一步挖掘本课程中的德育内涵和思政元素,改革课程标准,将思政元素纳入其中,并以价值为导向与培养目标保持一致,形成标准化的课程思政体系,作为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指南。我们还可以在课时有限的情况下,利用在线学习平台上传思政资源,如优秀的纪录片、新闻时事、一线故事等,并增加评论区,鼓励学生谈看法、写感想,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政治观念。同时,作为课程思政的主体——专业课教师应定期接受培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升教师本身的育人能力,注重积累素材,不断更新专业思政资源库。对于专业课课程思政的方法来讲,除了在理论学习、实训实习等第一课堂中进行外,还可以开展第二课堂,如邀请医院或相关就业单位的专家通过分享他们在一线的故事来参与育人工作。
要使血液学检验等专业课程保持课程思政活力,需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打破思想政治教育“孤岛”困境,搭建思政课、公共课、专业课教师互助工作平台,相互支撑、同向同行、协同育人,共同塑造大学生思想政治堡垒,营造出各学科教师、学工老师良性互动、相辅相成、相互交融全方位的育人环境。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