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菊花
(洛阳师范学院 商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城市的诞生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并且使人们以更加聚集的形式进行居住。对于人类的文明发展而言,城市不仅是一个生活的区域,同时也承载着人类的社会、文化、政治等各方面的文明活动。城市当中的基础设施越发完善,公共服务水平的逐渐提高,吸引了诸多人口流入城市进行居住。这能够促进一个城市的发展,并且带动经济社会的提升。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过多的人口增长会在一定程度上给城市的承载力造成较大的压力,甚至会出现各种负面的问题。如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空气污染等。为了更好地保证我国城市的优势发展,就需要结合城市公共服务的承载力来对差异及对策进行深入的研究[1]。
在一个城市当中,评定其未来是否具有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及潜力主要的参考指标就是探索其城市的公共服务承载力。当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处在较为合理的范围之内时其城市才可能承担起逐渐增长的人口发展,并维持城市公共服务的良好秩序。由此可见,增强城市的公共服务承载力至关重要。这不仅能够促进特大城市本身的良性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够推动周边城市群的经济增长。一个城市的承载力与城市发展的效率和发展的质量息息相关。承载力相对较大的城市,其中的综合竞争压力逐渐增长。为此,协调城市系统各方面的适宜发展,并通过促进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增强来提高城市的竞争力,则是逐渐促进城市文明进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措施。
公共服务当中的不可分离性和不可储存的特性是公共服务在建设的过程当中需要以特定的基础设施以及民众为导向和目标来开展的相应公共活动,以便从中能够更好地保证公共利益的升级。城市公共服务的最大特征是地域性。为此在服务开展过程当中其具体的服务内容需要与政府的职能进行联系,保证两者能够建立起和谐的相辅相成关系。一个城市的公共服务不仅能体现政府对于城市的战略管理,而且还能直接与城市当中的人民生活情况以及公共的利益息息相关。在现如今的城市公共服务理论当中,将城市当中的人民定义为自制活动当中的分享者和参与者,强调的是公民优先的思想,为此在进行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当中就需要政府部门在保证人民利益的基础之上切实发展公共的利益。
在城市公共服务建设的过程当中,政府应当坚持公共服务以人为本的理念,在此基础之上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市民在公共生活过程当中的服务需求。结合城市的公共服务供给对象,还要将流动的人口视为城市的新型居民,使其能够享受相应的城市公共服务,保证其在城市生活当中的舒适性也至关重要。作为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途径,政府需要划分明确的职责范围,在实施管理的过程中实现政府公共服务职责的制度化、法治化,切实保证公共服务的有效提供及合理分配。
城市综合承载力具体是由城市当中的资源、环境、生态系统、基础设施等诸多方面组合的。保证维持城市公共服务的承载力,其中就需要确定其综合承载力的提高,并且加强其城市安全的承载力具有不同领域城市承载力的相互有效配合才能够保证实现整体的最优化。
目前针对城市的综合承载力研究,处在相对宏观的层面。城市的综合承载力主要是以城市制度设置以及相应区域的协调发展来体现的。在综合的承载力影响因素当中自然资源领域的影响相对较大,如土地资源的分配以及水资源的利用等。但是从宏观角度来探究其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对于城市承载力的发展而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各城市之间的沟通与亲切交流,离不开其城市所特有的经济及社会资源,为此扩展有限的经济资源并挖掘社会资源能够更好地推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来看,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具体指的是城市在一种相对安静和谐的环境当中,其公共服务所能承载的最大人类活动的能力。其中不仅包括环境内容,同时也涵盖了医疗教育等各个方面。鉴于此,在分析一个城市的公共成长历史并探讨其承载力差异过程当中,需要具体细分为教育、医疗、住房、社会保障、交通、环境保护等六个部分,只有通过六个部分的分别调查,才能够更好地了解一个相对整体完善的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体系构建情况。不仅如此,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当中包括硬件的承载力,比如交通网络的建设以及住房环境的构造。其次,还有软件承载力,如教育和医疗等方面。其中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主要是承载人类的各种社会和经济活动。而随着城镇化的不断深化建设,民众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也在进一步增高,这就使得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建设要求随之提高,进而实现人口城镇化。提升城镇化的质量都需要基于城市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为此重视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的提升,并针对其中的差异展开切实有效的解决措施才能够保证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更好地维护社会的公平[2]。
随着人民经济水平的提升,其对于公共服务的需求则展现出急剧增加的趋势。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拉开了贫富之间的差距,同时增加人类偏好的多样性,进而导致在公共服务需求方面多样化的进一步转变。不仅如此,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情况,在一段时间内国家的发展重点放到了促进经济发展上,过于强调生产力的提升,进而导致政府公共服务供给力量的不足。其公共服务职能的弱化不利于整体社会的发展进程,为此在倡导和谐社会的基础之上,不仅保证其经济水平方面的发展,同时还需要重视社会各个方面的整体完善。解决这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一个途径就是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强调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职责。
随着城市在人口经济方面的变化,这给城市内公共服务的建设带来了新的挑战。首先,城市人口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分散的趋势,中心的人口逐渐向城市郊区地带进行扩散,而且其人口老龄化的问题逐渐突出,生育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又增加了幼儿的比例。这两大社会群体人数的增长就要求城市针对教育、医疗以及养老等问题进行解决以及完善。不仅如此,特大城市当中收入增长速度的加快导致其在公共服务需求上面的诉求逐渐复杂多样,强调其个性化、多层化,而特大城市当中的人口流动情况,又进一步对公共服务资源的均衡分配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公共服务承载力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解决突出的问题,同时还需要切合城市内部的人口分布、年龄构造以及相应的社会需求等进行适应,尽可能地展开人口布局和规模的优化改革。
注重政府公共服务的综合效果是维护社会基本公平的基础。保证公共服务的实质就是加强公共权力,保证公众能够平等消费,并让其享受到较为普遍的公共服务,有效缓解各种矛盾。政府还要意识到目前的公共服务水平亟待提高,进一步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制定、完善公共服务制度,更好地满足公众的需要,切实遵循普遍平等和最低保障的原则。其整体制度规划突出以公众需求为中心,以服务对象为导向。政府服务人员要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定期地接受相应的培训,提高道德水平,牢固树立公共利益至上的意识,转变服务方式和态度,提高公共服务的整体水平。
城市只有根据自身特点合理规划公共服务体系,才能够切实提高城市的公共服务承载力。特大城市的主要压力在于医疗服务和教育服务方面。不妨通过制定规章政策,充分结合周边城市提升医疗以及教育服务质量,缓解中心城市所面临的服务压力。同时,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带动周边城市的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推动城市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但城市相对面积不大的地区应在城市规划方面进行改善及提高。在保证公共服务配套设施提升的基础上,尽可能地满足更多城市居民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切实增加城市的公共服务承载力[3]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能够更好地促进城市内部公共服务财政保障机制的提升。转移支付资金的合理及科学使用,能够保证财政资金根据城市实际需求合理地分配到教育、医疗、住房等诸多基本公共服务中,满足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财政保障。
综上所述,通过对城市公共服务承载力组成部分的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不同城市的公共服务承载力存在着很大差别,城市公共服务只有根据区域性的需求,因地制宜,完善制度,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才能够更好地缓解目前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诸多压力;只有有效地与周边城市进行各个方面的配合,才能在缓解中心城市自身公共服务压力的同时,促进周边城市的经济发展,实现双赢。政府应进一步重视公共服务承载力建设,因为公共服务的承载力是城市经济发展切实稳定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