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平植,张瑞娥,董 杰
(安徽科技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3100)
据统计,21世纪初,全球英语使用者占全球总人口的四分之一[1],远远超过了英、美、加、澳等主要英语国家的总人口,英语成了名副其实的国际通用语。英语通用语(English as a Lingua Franca, 下文简称ELF), 具体指“母语不同的人用来相互交流的英语”[2]。目前, ELF在国外兴起了一股研究潮流,有关研究主要采用应用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视角,有不少学者,如塔维阿诺(Taviano)和休森(Hewson)研究了它跟翻译之间的关系。国内关于ELF的研究才刚刚展开。据笔者统计,截至2020年10月,发表在北大核心和CSSCI两大中文期刊目录上与ELF有关的论文屈指可数,发表时间基本分布在近5年之内。其中,少数研究者对ELF的研究涉及其本体,如文秋芳和张涛;更多研究者以ELF为背景研究英语教学,如高一虹、俞希、卢萍和王俊菊、蔡基刚等。这些研究基本厘清了ELF的概念及其作用,为我们在ELF背景下探讨翻译中国文化文本,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创造了条件。作为富含中华文化特色的汉语习语,因其文化通约性较低,而且由于人们长期沿习使用,其结构基本固定,意义完整而且具有概括性,一直以来是汉英翻译的难点。在ELF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实现翻译的文化传播功能,译者又该如何翻译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习语呢?这是本研究深入探讨的话题。
汉译英作为一种译出行为,其最终目的就是“弘扬自我文化,完成跨文化的国家身份构建”[3]。尤其是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大战略下,汉英翻译实践不能偏离这个目的。完成中国国家身份在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构建,迫切需要一个有效的语言工具。译者从事汉英翻译时,过去多以英语本族语者为目的语读者群,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参照。简言之,传统的汉英翻译实践以英语作为本族语(English as a Native Language,下文简称ENL)的工具性为基础而展开,对英语作为ELF的工具性不够重视,忽略了非英语本族语读者群体的语言水平和文化背景,故而未能充分实现汉译英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方面的价值。在全球化、信息化、网络化相互交织的世界里,ELF成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一起交际的便捷工具。与用ENL展开的交际不同,在ELF使用中,为了避免造成误解,英语中一些涉及单边习语性的词语,尤其是有关盎格鲁-撒克逊文化的,被剔除在外[4]。这从一个侧面重新界定了英语同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的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剥离。ELF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的剥离为利用英语传播中国文化创造了有利条件,这种剥离使得汉英翻译实践呈现出新特性。
目的语读者是翻译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传统ENL背景下,译者从事汉英翻译实践时,假定的目的语读者为英语本族语者。他们尽管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但他们在语言能力、文化背景等诸多方面存在很大共性。然而,在ELF背景下,目的语读者不仅有英语本族语者,还包括数量远远超过本族语者的非英语本族语者。这些非英语本族语者的英语语言水平及其对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背景的了解,与英语本族语者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只有极小部分能达到或接近英语本族语者。2016年BBC(英国广播公司)的一篇报道突显了这一差异性。根据此报道,许多英语使用者遇到一些具有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特色的词语,如习语时,存在理解障碍;与这部分非英语本族语者交流之时,英语本族语者除了要做出语速上的调整之外,还往往要调整自己的用词,尤其是要减少富有英、美民族文化特色的习语、行话的使用[5]。这说明从事汉英翻译实践时不能无视ELF使用者的英语语言文化水平。
翻译一般涉及源语文化和目的语文化。传统ENL背景下的汉英翻译实践只涉及中国文化和英语本族语文化。但是,正如前面所分析的,ELF努力剔除了英语中的一些文化负载词,尤其是与盎格鲁-撒克逊民族特色文化有关的词语,因为它们给ELF交际活动造成了理解障碍。当然,正如文秋芳所分析的那样,语言不可能完全脱离文化,尤其是在可分性相对较低的语言本体维度和情景维度上。在这些层面上讲,ELF背景下的汉英翻译实践,一般要符合以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文化为背景的英语表达习惯。但是如果用传统意义上的归化策略,过多地套用英语本族语中的“地道表达”,借以翻译汉语中的习语,将会给非英语本族语者造成阅读障碍,因此而显得不可取[6]。从阐释学角度上讲,在ELF背景下,原本明晰的目的语文化视域开始变得模糊。按照现代阅读理论的观点,意义的理解由符号的约定性、语境性和解释者三个因素共同完成[7]。大量非英语本族语者在理解目的语文本时,自然会受到自身母语文化的影响。非英语本族语者来自各种文化背景,ELF没有自己的本族语文化,这使得ELF背景下的目的语文化视域更加模糊不清。
简言之,在ELF背景下,数量急剧扩大的目的语文本读者,其语言水平以及其对英语本族语的文化背景的了解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性。他们来自各种文化背景,并没有固定的语言社区,ELF也没有支撑自己的本族语文化,使得目的语文化视域变得模糊不清。因此,ELF背景下的汉英翻译实践与传统ENL背景下的汉英翻译实践存在很大不同。在进行汉英翻译实践时,翻译策略需要做出相应的调整。
讲话体现一个人的语言水平,是讲话者思想情感的表达。而作为讲话者,其特定角色所持有的立场、态度等也融合在其语言中。作为国家领袖,习近平的官方讲话,既具有丰富的个性化特征,又表达了中国的态度和立场。习近平的讲话语言凝练、思想深刻,用语自信大气、朴实平和。他善于使用大白话、大实话和群众语言深入浅出地与人沟通,善于用古今中外丰富的文化元素,旁征博引,充满了感召力[8]。他的讲话稿中包含了大量的习语。这些习语的使用使得习近平的讲话显得更加生动形象,言简意赅,让人回味无穷。这些高度凝练、充满智慧、富有民族特色的语言,既传达了习近平高深的治国思想,也拉近了他与听众之间的距离,为他赢得了众多海内外读者,习近平在全球范围内的读者,包括外国政要、工商从业者以及许许多多普通人。习近平的讲话能够在国外赢得这么多读者,这无疑与良好的翻译是分不开的。如果译者对这些内容丰富、形式简洁的习语处置不当,会令原文思想的传播效果大打折扣。基于此认识,考察中国权威英语媒体的译文,管窥ELF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文化词的对外翻译策略,无疑具有重要意义。中国日报网站(chinadaily.com.cn),作为国家级重点英语媒体之一,有数据显示目前其日访问量超5200万人次,读者遍布全世界,它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也为世界各国人民了解中国文化提供了一个窗口,其译文具有较高的权威性。考察中国日报网站上习近平讲话稿中的习语英译,分析其所采取的翻译策略,对于ELF背景下的中国特色文化词语的英译实践,可以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经详细考察分析,中国日报网站在英译习近平讲话稿中的习语时主要采取了以下翻译策略。
直译法是基于目的语语言规范而在译文中保留源语形式、形象、文化特色和语言风格的翻译方法。在中华文化“走出去”的宏伟战略下,直译法无疑是优先之选,尤其是在ELF背景下,目的语文化视域变得模糊,英语与盎格鲁-萨克逊民族文化实现了一定程度的剥离。在此背景下,如果贸然套用ENL中的一些特色文化词,反而会给非英语本族语者造成理解障碍。因此,只要符合英语的使用规范,不妨碍跨文化沟通效果的实现,英译汉语习语时,就应当优先采用直译法,这样既利于传达源语文本中的思想内涵,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也有利于拓展ELF读者的文化视野,是一种双赢的翻译策略。
例1:责任重于泰山。
译文:Our responsibility isweightier than Mount Tai.
例2:坚持开放包容,为促进共同发展提供广阔空间。“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译文:We should remain open and inclusive so as to create broad space for enhancing common development。The ocean is vast becauseit admits hundreds of rivers。
这两个译例都属于典型的直译法。“重于泰山”翻译成“weightier than Mount Tai”, 在理解上不会给ELF读者造成任何障碍。既向他们传播了句子中的浅层中华文化意象——泰山, 加深了他们对中华山川文化的了解,也突显了习作为国家领导人勇于担当的责任感。译例2中,“海纳百川”直接译成了“it(the ocean)admits hundreds of rivers”, 字面意义很好理解。如果单独将此习语这样翻译,也许会让人摸不着头脑,但是词汇意义的解读,不仅依赖词汇本身的意义,也依赖词汇所处的语境。将译文放到具体语境中,结合前文的“remain open”,两相照应,其比喻意义对于普通的ELF读者而言自然显现,既让ELF读者了解了“海”这一意象在中华文化中的隐喻意义,也很好地向他们传达了习近平以及中国政府的开阔胸怀和开放意识。
习语是民族色彩浓厚的语言,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其文化通约性很低。因此,能直接翻译的是相对较小的一部分,而相当大的一部分都无法采用直译法来处理。由于语言和文化上的差异,如果对一些习语采用直译法,会显得过于生硬,译文会显得佶屈聱牙,从而损害译文的沟通效果,也难以实现其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功能。ELF以沟通效果作为评判标准,要求语言简洁、直接。“中国观点,世界表达”,就要求译者用ELF读者能接受的语言传达中国的思想。思想处于文化的内核部分,在通过翻译传播文化的过程中,思想是第一位的,语言特色是第二位的。当两者无法兼顾时,思想传达至上。此时,就要采用意译法,把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清楚地传达给ELF读者,争取最佳沟通效果。
例3:这些数字,在世界上都是名列前茅的。
译文:All these figuresare among the highestin the world.
例4:中国人民对战争和动荡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译文:Knowing too wellthe agonizing sufferings inflicted by war and turbulence, the Chinese people deeply cherish peace.
“前茅”本指古代军队前哨斥候给后军传递消息时举起来的茅草,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历史烙印。岁月更迭,“前茅”这一意象在当代汉语中已经失去了本义,汉语本族语者未必都知道其准确意义,遑论普通的ELF读者。因此,采用直译法来翻译“前茅”毫无必要。译文基于整个词语的比喻意义将其译成“be among the highest”,意思明白直接,对于普通的ELF读者而言,也简单易懂。这种译法使他们清楚地了解到中国这些年所取得的发展成就,也对外传达了以下信息:习近平作为国家领导人对中国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充满了自豪感。译例4中的“刻骨铭心”,本是由“刻骨”和“铭心”两个短语复合而成,形容印象非常深刻,难以忘记。若直译成“bone-engraving and heart-inscribing”不仅啰唆,而且显得野蛮残忍,势必使ELF读者对中国人形成负面印象。译者将此习语译成“knowing too well”,虽然略显苍白乏味,但非常清楚地向ELF读者传达了中国政府和人民对于战争和苦难的深刻了解,对于和平的热切渴望与珍惜,与ELF读者的跨文化沟通目的已经实现。
有些习语,如果完全采用直译这种刚性的处理方法,虽然保存了源语文化的意象,显得原汁原味,但难免晦涩难懂,对于普通ELF读者而言更是如此。如果单纯采用柔性的意译方法,源语文化又可能流失,并不利于传播中华文化,也使得ELF读者失去了进一步了解中华文化的机会。中华文化是一种高语境文化,汉语是一种注重意合的语言,词语的意义不仅表达得委婉迂回,而且语义阐释对语境和情景依赖程度较高。普通ELF读者不仅缺少英语背景知识,汉语背景知识也同样不足。因此,面对这类习语,译者既要努力传达中华文化的基本信息,又须努力补充一些隐含在语境和情景中的信息,双管齐下,减少普通ELF读者的理解障碍,最大程度上消除误解发生的可能性,以求最佳传播效果。
例5:“桃李不言,下自成蹊。”4年来,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支持和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译文:As a Chinese saying goes,“Peaches and plums do not speak, but they are so attractive that a path is formed below the trees.”Four years on, over 100 countries and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have supported and got involved in this initiative.
本译例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语出《史记·李将军列传》,比喻人只要真诚就能感动别人。其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之间,逻辑衔接并不十分紧密,一个“自”字无法说明所有问题。如果放弃源语中的文化信息,实在可惜。因此译者在译文中添了一个“so attractive that”来完成前后两句之间的逻辑衔接,同时“attractive”还补足了该习语所在语句与其后语句之间的意义衔接链,充分照顾了普通ELF读者的需要,既让他们了解了“桃”“李”这两个文化意象在汉语中的丰富内涵,领略了习近平语言的生动性,又向他们展现了中国政府在施行“一带一路”倡议时少说多做、真诚奉献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向他们传达了习近平以及中国政府对“一带一路”倡议必将成功的信心。
借用法是指套用目的语中的一些已有的惯用表达式来翻译源语中的词语。在传统ENL背景下的汉英翻译实践中,这种翻译方法一定程度上牺牲了源语文化的内容,但作为补偿,能明显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但是在ELF背景下,情况未必如此。由于ELF背景下的译文文本读者大部分是非英语本族语者,他们的英语文化背景知识颇为有限,所以如果过度借用,不仅会损失源语文化的内容,同时也很可能无法提高文章的可读性,因此借用要慎重。但是译者也不能因此而变得束手束脚。虽然ELF读者普遍对以盎格鲁-撒克逊文化为主体的英、美文化背景了解不深,但英语中也有一些是很浅显易懂的惯用表达式;另外还有一些习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经过漫长的文化传播或文化全球化而几乎成了普世知识。酌情借用这类易懂的英语惯用表达,会提高译文的可读性,改善文化传播的效果。
例6: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
We should firmly rely on the masses,go through thick and thintogether with them, and pursue hard work and plain living.
例7:……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译文:...the pursuit of 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is not meant toreinvent the wheel,......
例8:(我们)不会犯“红眼病”,不会抱怨他人从中国发展中得到了巨大机遇和丰厚回报。
译文:We are notjealous ofothers’ success; and we will not complain about others who have benefited so much from the great opportunities presented by China’s development.
译例6中,“患难与共”被翻译成了“go through thick and thin”。译文在词义上与“患难与共”基本对等,而且是英语中用得非常普遍的一个词,意义很好理解,对ELF读者造成的理解障碍极为有限。译例7中的“另起炉灶”是汉语中的一个习语,源语中的“炉灶”对于很多外国人而言显得陌生,若直译成英语,ELF读者难以理解。译者借用英语中已有的习语,将其译成“reinvent the wheel”,虽然意象发生了转变,但意思却基本吻合。“wheel”随着各种车辆的大量生产和普及,早已进入了人们的普遍认知,这个英语习语单从字面意义就可以理解,对于普通ELF读者不会造成理解障碍。“另起炉灶”和“reinvent the wheel”都是人们生活中常用的习语,借用这种简单而平民化的语言,既避免了直译可能造成的障碍,同时还再现了习近平善用大白话和群众语言的沟通风格,同时清楚地向EFL读者传达了习近平以及中国政府的做事方式,告诉一些国家无需对“一带一路”倡议抱有戒心,中国是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例8中,译者将“红眼病”按意思翻译成“jealous of”, 而没有套用英语中固有的“green-eyed”,文风略乏生动性。但ELF读者语言水平与英语本族者存在很大差异,如果将“红眼病”翻译成“green-eyed”,会增加ELF非英语本族语者的理解难度,造成沟通障碍。译者将其翻译成“jealous of”而未借用英语中的固有习语“green-eyed”,实属慎重之举。虽然牺牲了一点语言特色,但明确向ELF读者传达了习近平和中国政府的真诚与大度。这也进一步表明,在ELF背景下,准确传达原文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英语通用语为中国文化“走出去”提供了一个便捷的工具,为其提供了海量的潜在读者群和广阔的传播目的域。传统的汉英翻译以英语本族语者为目的语读者,忽略了数目庞大的ELF非英语本族语者,未能充分体现汉译英在对外传播中华文化以及跨文化构建中国国家身份方面的价值。在英语通用语背景之下,由于ELF读者与英语本族读者存在诸多差异,其英语语言文化水平存在不足,从事汉英翻译实践的译者对此应该有充分认识,并适当调整翻译策略,尤其是在翻译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习语时,更应如此。在翻译国家领导人文稿中的习语时,更应将ELF读者的英语语言文化水平考虑在内,从而尽可能广泛地向ELF读者群传达中国的立场和声音,更快、更有效地将灿烂的中国文化推介出去,让世界更好地倾听中国声音,了解中国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