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内部审计;职能;公司治理
现代企业制度下,公司治理是一个科学、复杂的系统工程。规范有效的公司治理能够保证公司所有利益相关者的责权利清晰并有效地相互制衡。内部审计作为公司内部一项监督、评价、建议机制,是公司治理结构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促进公司治理结构合理、制度健全、治理机制规范运行的重要保障,有效的内部审计可以提升公司治理能力。
内部审计是指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财政财务收支、经济活动、内部控制、风险管理实施独立、客观的监督、评价和建议,以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的活动,这是2018年版《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给出的定义。从定义可以看出,内部审计在组织中承担着监督、评价和建议的职能。
从公司治理的角度看,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可以是公司治理的各个方面。上述定义还可以看出,内部审计监督、评价的对象从财务收支扩展到所有经济活动,以及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机制。内部审计可以监督公司战略规划的落实和业务开展情况,可以检查、评价内部控制是否有效,可以审查公司内部管理机构执行各自职能的效率和效果,向公司各级决策者、管理者提出建议和报告。因此,可以说内部审计的服务对象涵盖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各级管理者。
内部审计的作用主要在于监督公司各项经济活动是否符合既定的目标要求,评价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完善治理结构、加强内部控制和纠正错弊的意见建议。内部审计从监督、评价各级管理者的经济活动和内控制度入手,在资金、投资、生产经营等各领域里查找漏洞,分析识别风险,揭露不当行为,提出整改措施,可保障公司高效有序运转,防范经营风险。内部审计可帮助各级管理者延伸管理触角,有利于完善公司的内部控制机制,促进公司提升治理水平。通过内部审计职能作用的发挥,还可以增强各种管理信息的可信度,弥补信息不对称带来的影响,使各治理机构信息沟通更加顺畅,进而有效地提升治理效果,确保公司实现战略目标。
现代企业的内部审计应当树立为经营活动提供服务的思想,改变传统的单纯注重监督的观念。审计人员不仅要发现问题,更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建议,帮助管理者改善管理,加强内控,降低风险。
1.由重点开展财务审计向重点开展管理审计转变。财务审计是审计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内部审计不能只停留在财务审计上,要透过财务反映的现象深挖公司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提出建议。还要注意发现内部控制、风险管理等方面的问题,检查公司的控制制度、业务流程,评估重点业务的操作风险,促进各级管理者强化制度建设、流程管理和风险控制。
2.由重点审计合规性向重点审计效益性转变。合规性审计是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但不是具有导向性的重要内容。公司的目标是提高经济效益,实现发展战略目标,内部审计的目标应当与公司目标保持一致,所以应当更加注重效益性,要把检查公司的生产经营成果、投资效果、资金使用效益等情况作为审计的重点,客观评价公司经济效益的高低,经营成果的好坏。
3.由重点为管理者提供认定结果向重点提供建设性意见转变。内部审计的认定效力只局限于内部,是管理的一部分,向管理者提供情况认定是内部审计的一项工作,但不能作为唯一工作。内部审计应综合分析审计掌握的各方面信息,向管理者提供建设性意见,并把上报这些信息和建设性意见放在审计工作更加突出的位置。
内部审计部门在制定审计项目计划时,要统筹考虑审计资源,科学安排审计项目和重点内容,要突出体现内部审计在公司中的特殊职能,为公司强化管理、实现战略目标发挥建设性作用。
1.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安排审计工作。内部审计的工作目标是“促进单位完善治理、实现目标”,围绕公司发展战略安排审计就是促进公司实现目标的具体体现。内部审计部门要保障公司战略目标顺利实现,就要把战略目标的落地实施、规划路径等相关事项、指标作为重点监督检查对象。统筹安排开展重大决策落实情况跟踪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固定资产投资审计等项目,切实为公司实现战略目标提供支撑。
2.围绕公司治理开展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在公司治理体系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就使内部审计可以站在全局的角度对公司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进行审视和评价,同时内部审计对公司经营管理情况比较熟悉,了解各项经济活动的关键控制点,内部审计对经营管理活动作出的评价更有针对性。因此,内部审计应围绕公司治理开展审计并提出管理建议,为治理机构采取风险控制措施提供决策依据。
3.围绕提高经济效益提出审计建议。经济效益是公司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内部审计要在确定经济业务合法、合规的前提下,重点关注其是否取得了预期经营成果,开展利润实现情况的评价分析,总结成绩,揭示其存在的差距。从利润、收入、成本等多方面审视公司经济效益的实现程度,分析提高利润水平的成本控制措施及增加收入的主要方法路径,提出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
根据公司战略发展和内部审计工作需要,内审机构应当选用或培养爱岗敬业的高素质审计人才。选用审计人员不能只考虑懂财务,还要配备一些懂管理、懂经营、懂工程技术的人员,可适当安排内部审计人员到管理岗位锻炼学习,增长管理经验,以便审计工作更加贴近公司各项经营管理业务,对问题认识更加深刻,提出的意见建议更有深度、更切实可行。
内部审计人员要立足公司发展、着眼长远,为适应履职需要而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一是通过业务培训和参加审计项目在实践中锻炼,着力提升综合素质和业务技能。二是强化责任意识和职业道德建设,要热爱审计事业,遵守职业道德,增强廉洁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三是加强作风建设,弘扬“依法、求实、严谨、奋进、奉献”的审计精神,尽职尽责做好内部审计工作。
内审机构要强化项目管理,切实履行好自身的职责和使命。内审机构应当不断总结积累实践经验,完善项目管理制度,研究制定各项审计操作指南和作业标准,规范业务流程,编制具有本公司特点的内部审计业务手册。加强审计项目统筹管理,对一个单位审计时,同时开展相关专项工作,确保在人力有限前提下完成公司治理需要的各项重点工作。加强信息化建设,建立与内部管理系统衔接的审计分析平台,加强数据的分类归集和综合比对分析,切实提高“总体分析、系统研究、发现疑点、分散核实”的数字化审计水平,不断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成效。
审计的目的不是查出问题,而是解决问题。内部审计机构对审计查出来的问题,要紧盯不放,督促整改,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落实,要定期向公司领导报告整改情况,对整改不到位的要建议公司管理部门采取进一步措施,甚至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审计部门要善于梳理分析、总结提炼审计发现的典型性、普遍性、倾向性问题,认真研究,提出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建议,便于各管理部门制定整体管理措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促进各层级管理机构完善制度、办法,从而规范管理,提高管控能力。
审计部门要强化后续审计,检查评估整改成效。督促检查审计整改工作实行动态管理,持续跟踪问效。内审机构可以开展后续审计,也可以在以后的审计项目中安排力量专门检查以前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和审计建议采纳情况,可以邀请公司审计委员会、监事会或聘请第三方机构对整改效果进行评估,确保内部审计及其整改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有效利用内部审计可以延伸董事会的工作触角,内部审计可以成为董事会的“千里眼”“顺风耳”。董事会要定期听取内部审计工作和整改情况的汇报,研究解决审计遇到的问题,维护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指导内部审计紧紧围绕公司战略、围绕董事会作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开展工作,利用内部审计监督检查公司各项重要制度、重要措施的执行和落实情况。对审计发现的问题要分解整改任务,督促管理机构整改落实,要组织研究普遍性、系统性问题,制定风险防控措施。根据审计结果对决策效果作出评估判断,对公司战略规划及其落实措施做出修正。通过内部审计了解掌握管理人员履职情况,监督各级管理者落实董事会决策情况,参考审计结果对管理机构作出绩效评价。
监事会是公司监督机构,内部审计开展的工作是监事会了解公司经营情况的主要信息来源和行使监督权的有效依托。监事会可利用审计结果,了解公司生产经营的日常情况,对公司资产管理、投资管理、资金周转等情况作出分析,评价董事会决策的效益性和执行效果;可以结合审计工作开展常规监督,对公司的风险分析、风险控制,以及各级管理者有无损害股东利益等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也可以依托审计部门开展专项监督,对公司“三重一大”决策制度的执行及效果等重点事项开展专项审计,补充监事履职手段,提高综合监督效能。
内部审计在公司管理机构中具有较强的独立性,对公司日常经营管理作出的评价更加客观,建议更加中肯,有利于经理层客观审视经营管理效果。经理层应当要求内部审计在资金、采购、生产、销售、人力资源等各领域里查找漏洞,识别并防范风险;可组织内部审计机构开展内部控制审计,促进公司完善内部控制机制,提升管理水平,确保公司规范化运行;可组织内部审计对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活动进行监督和评价,并找出管理薄弱点或盲点,提出改进措施;可以以审计发现的问题为整改抓手,促进各级组织和管理部门强化管理,提高经理层整体管控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