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永健
(福建工程移民职业技术学校永安分校 福建永安 366000)
中职德育教育的展开,应能够对新时期教育背景进行全面了解。切实做到以学生长远发展为重要考量,显著突出德育教育的实践性、实效性、时代性。关于中职德育教育中心理健康的渗透,教育工作者应对学生的认知、行为、心理健康问题等信息进行收集、分析、整理与研究。将不同教学内容的结合落实到实处,更具有针对性地做好心理健康的渗透。中职学校需根据国家的教育目标和具体要求,将心理健康科学地渗透到德育教学当中。通过获取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正确链接点,令不同课程的知识内容获得合理性的融合。在此基础上,中职学校教师应能够对学生的心理成长水平、思想道德水平进行全面了解。在掌握核心信息后,制定科学的、统一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划。有计划性、组织性的将中职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进行科学的结合,促使中职学生形成健康的个性品质、完整的人格、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以心理学、教育学为核心,具体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目标等。基于系统化、科学化的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了解主要的心理健康知识,掌握关键的心理调节方式。在学生不断丰富知识层次的过程中,确保他们养成符合现实标准的认知与行为方式。心理健康教育更注重解决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利用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通过心理疾病预防、治疗等措施,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为中职学校培养出全面型、高素质人才奠定基础。
德育教育的形成,与社会发展背景、发展历程、社会文化等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在我国人类历史上,德育是开展与践行比较早的教学活动。该项课程的开展与实践,更多是为了深化与丰富素质教育,甚至可以说,德育是素质教育的内核与灵魂。在既定的教学空间内,面对具有相同特征的教育对象进行系统化、有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确保受教者在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在认知、人际交往、社会生存等方面能力获得培养。新时期背景下中职学校开展的德育教育活动,不仅要关注个体的思想动态,还需将其作为重要的学科课程融入到素质教育中。
德育教育根本教学目标,在于帮助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格,使他们的道德水平获得显著提升。而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关注个体积极心理的引导与消极心理的消极。从教育动机上来看,无论是德育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根本目的都是为了学生思想获得健康成长。基于乐观的人格、积极的人生态度,使他们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从这个层面上可看出,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育动机上保持着同向同行性,并在教学理念上具有密切的关联性。由此,中职学校在德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更具有可行性。从某种角度来说,心理健康的渗透是对德育教育的补充或延伸。不仅关注到学生思想层面上的健康成长,还对个体情绪、身心成长规律等方面内容的研究给予高度重视。而这些要素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更是中职学校满足用社会人才需求的必要保证。只有培养出高素质、心理健康的人才,才能够推进社会的健康、文明、稳定发展。基于此,中职学校应能够基于正确的教学动机与育人思想,对德育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融入到德育教育中。[1,2]
德育教育课程中会在一定程度上涉及谈心与集体思想教育内容,对学生的消极心理进行疏解。而心理课程中,主要包括个别咨询与团体咨询。由此可见,二者在教学内容上产生一定的交叉。同时,中职学校实际开展德育教学活动过程中,会关注到个体心理层面发生的各种变化,并能够利用切实可行的心理指导办法,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而心理健康教育,核心的育人功能展现在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解决。无论是中职生展现的从众心理、焦虑心理,都使得他们无法全身心地融入到学习中。不仅阻碍个体成为德学兼备的人才,更不利于他们在知识、技能、思想、心理、才艺等方面获得全面性的发展。个体心理的健康程度,决定着他们是否能够积极地面对学习与日常生活。而德育教育成效,在一定程度上可解决学生的思想问题。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任务上所展现出的交叉性,令不同教学内容间的融合与渗透更具备可操作性、合理性。而基于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所产生的密切联系,更利于中职教师将心理健康渗透到德育教学各个过程当中。教育工作者需时刻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与不同的问题,并将其作为丰富与完善德育教学内容的参考依据。由此,中职教师利用科学、完善的德育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在道德水平、心理健康水平上都能获得显著提升。
确保中职生心理层面获得健康成长,是社会对教育系统培养人才提出出的核心要求,更是展现素质教育成效的重要评价。新时期背景下,社会文化多元化发展的进程中,令中职生思想成长、心理健康、道德品质等方面的培养展现出较大挑战与难度。而中职学校在实际开展德育教育活动过程中,必须关注到个体心理健康程度或已显露的心理疾病特征。教师应能够在德育教育中科学的渗透心理健康教学,在提升学生道德水平、文化素养的基础上,保证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积极的人生态度。在此诉求下,中职学校需做好德育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深度融合工作,从更广阔、全面的视角出发,对学生思想、心理、个性品质等方面展开具有时效性的教学活动。首先,中职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过程中,应能够将德育教学课程中核心内涵与心理健康教育要点进行科学融合。如教师向学生传授思想道德修养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可适当地引入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基于有效性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对目前青少年产生心理疾病的缘由进行讨论。由此,教师可直接获取大量的学生思想问题,利于更加有计划性、针对性地调整与优化接下来的教学课程。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融合,应能够以学生现阶段的意识形态变化为核心制定教学方案。中职学校德育教学活动的展开,需结合普遍存在的心理疾病拓展与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的德育课程过程中,引导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建立正确的认识。通过转变学生意识形态,促使学生对自身的心理健康问题进行积极的研究与分析。当学生不再避讳谈论抑郁症、心理焦虑等常见的心理疾病时,更利于他们建立乐观的人生态度与正确的价值观。而这样的德育教育,不会局限在学生道德水平、法律意识的培养,更可延伸到学生内心驱动力的激发。通过科学的心理健康渗透,使学生正视自身存在的心理问题,并能够与教师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确保学生负面情绪、消极心理获得积极的消解或疏通。教师在对不同的课程进行融合的过程中,应真正贯彻与落实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完全从个体心理成长现状出发,对德育课程进行科学的调整。根据现实社会背景,融入具有显著代表性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由此,教师在不断扩大教育范围的过程中,不仅完成基本的德育教学内容,还可使学生心理获得健康成长。[3,4]
关于中职学校德育教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教育工作者应能够结合学科特征、教学目标,构建一体化德育教学体系。通过科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令中职德育教育具备一定的探索性。而所谓的探索性,主要强调学生对知识内涵、个体思想、社会文化发展现状等方面进行研究与探索。教师围绕目前青少年所面临的心理健康问题,引导学生对个人、他人、社会文化等层面进行全面、深入的了解与研究。基于现实社会背景,教师对传统课堂进行延伸与扩张。从整个大的环境出发,使学生对心理健康问题建立正确的认知。基于自主的探索,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帮助自己与他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同时,教师在实际展开德育教学活动过程中,需在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两方面科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在传统课堂上教师将心理健康教育有关的理论知识与德育教材内容进行融合。教师通过深挖德育教材内涵,探寻更加准确的可与心理健康教学进行连接的知识点。由此,确保教师在课堂上更加自然、生动地向学生讲解心理健康教学课程。当学生具备一定理论基础后,教师需引领学生进行社会实践。例如,教师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使他们在实际展现自我、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更加深入地进行自我反思、自我管理、自我提升。基于道德修养、个性品质等方面,对学生展开生动的德育实践教学。[5]且能够在具体的活动当中巧妙渗透心理健康教学,使学生在潜移默化当中获得积极的影响与熏陶,令他们成为具有积极人生态度的人。而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仅是检验学生理论学习成果的过程,更是观察他们行为方式、道德品质、心理问题的过程。中职教师需明确意识形态导向行为,学生参加活动所展现出的具体表现,正是他们思想与心理品质的外化体现。因此,教师要着重在实践训练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利用不同形式的实践活动,使学生更多地接触社会。当学生对社会各个层面、不同维度现象形成更加深刻认识后,更利于帮助学生建立健全人格。基于更加成熟的思想体系,更有助于学生建立坚毅的品格,从而避免学生遭受困难与挫折后产生心理疾病。教师通过开展德育实践教学,不断强化学生心理抗压能力。中职学校通过科学的理论教学、实践训练、人性探索等层面,将心理健康渗透到德育教学各个流程中。从而,完成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使中职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康的心理、完善的人格。
总而言之,新时期背景下,中职学校需对德育教育重要性建立新的认知,关心中职生心理健康水平以及他们所展现出的心理问题,通过科学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困扰。且能够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心理健康渗透到德育教育的各个过程中,使学生在不断积累知识、生活经验、提高认知的过程中,高效完成德育教学目标。培养出具备完整人格、健康心理的人才,为建立和谐社会奠定有力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