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 柳
(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吉林吉林 132000)
引言:在信息化潮流的推动下,通过产业链思维的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创新创业研究,实现了教育系统各要素的重组。在保护较为弱势的高职贫困生心理健康的前提下,提高个人创新创业能力,缓解学习、经济、心理等方面的压力,满足学生的多元化成长需求,推动高职人才发展。
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即使父母自身文化水平不高,也有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希望,希望子女能够考上大学、研究生,从而谋得一个发展前景较好的工作。而高职院校中的贫困生,本身就是所谓高考的“失利者”,家长却经常询问子女的学习状态及学习成绩,却没有提供一个良好的心理健康辅导。部分贫困学生受家庭条件的影响,在某程度上存在自卑的现象,甚至某些学生受到了多数学生的排挤,无法融入学生群体。高职院校学生个体性格特征明显,正处在青春期,具有脾气暴躁、情绪化严重、叛逆、以自我为中心、角色混乱等特点,而贫困生孤僻、不合群以及内向、自卑等人格特征,也会影响到其个人创新创业活动中[1]。
在职业教育时代发展背景下,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研究工作,能够培养学生的职业价值与核心素养,通过创建校企合作平台,塑造贫困生的个人信心,强化高职教育的时代感和吸引力。在内容建设上下功夫,通过搭建微信公众平台、短视频平台等方式,革新教育手段,创新育人模式。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例,在平台运营过程中,要坚持以学生创新创业需求为服务导向,抓住高职学生注意力,了解学生的入职动机和能力需求,精心定位和策划,内容为王的理念仍是校企合作平台运作的关键。在内容设计方面,应根据《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结合自身学科特色,邀请社会企业管理者参与,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提供优质服务,强化校企合作平台的育人作用。在平台中应设置专业学习服务类查询选项,帮助学生进行创业信息的了解咨询,彰显服务功能。随着新型技术的蓬勃发展,高职院校在贫困生人才培养环节所需要的专业知识越来越多,不仅要强化高职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要通过图、文、影、音相结合的技能培训模式,丰富平台内容,激发高职学生创新思维和创业理念。通过灵活多变的表现形式,进行贫困生创新创业教育信息传递,避免陷人传统教育中的“复读”模式,强化课程实践的育人效果[2]。
在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创新创业心理问题结果过程中,利用多媒体资源、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革新高职教学理念,重视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过对互联网中的大量教学案例分析,明确高职教育的办学主体,以及校企合作的具体形式,调动贫困生自主学习积极性。随着现代科技的高速发展,互联网等新兴技术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接受,学生对于信息的吸收速度越来越快,对社会上的热点话题都有着自己的理解。在高职教育过程中,可以抓住这一特点,鼓励贫困生说出自己对企业运营模式的看法,以及产业链思维的相关思考。教师在旁边起到辅助作用,把控交流核心方向,过程中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传统的高职教学模式是在理论与案例之间不断切换,这种方式缺少学生的代入感,养成效果不佳。应创新校企合作教学方法,由学生进行企业案例引导,加强高职教育与企业运营的有机结合,实现产业链思维下的高职教育核心素养要求。
学习是高职教育的基础,是一切教学活动开展的载体,引导贫困生解决创新创业心理问题的实践教学方向,应健全相关理论知识体系,注重学生核心素养建设,强调专业文化对接融合,将课堂教学与创新创业相结合。以未来行动导向作为教学基础,加强高职教育的专业实践,完善相关课程构建,为学生参与产业链运营提供理论基础。通过课堂实践教学、课外模拟实践以及社会活动实践等形式,加强对基础技能与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采取“走出去”与“请进来”的教育模式,有效对接社会创业文化。
完备的课堂文化对接模式,是保障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创新创业心理问题有效解决的前提,要规划好教学制度,制定详细的课程数量、时间、教学方法等课堂内容安排。根据企业运营文化进行相关内容的高职教育实践项目,使两者完美契合,在完成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后,通过实践教学巩固内容,加深理解。根据教学情况及贫困生的个人反馈,对课程进度与实践活动进行调整,考虑到贫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逐渐推进新时代下产业链思维教学任务的课程项目。利用现代化设备进行企业经营案例模拟,帮助学生熟悉企业生产过程中采购管理、储存管理、生产管理、财务管理等多方面管理环节,在实践的基础上加深相关理论知识的应用。分角色进行岗位模拟生产训练,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核心素养的同时,掌握基于产业链思维的企业管理工作业务流程,为毕业后的创新创业实践作铺垫。
创新是社会前进发展的动力,也是高职教育人才的重要方式。在进行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创新创业心理问题研究过程时,要转变传统教学思想,创新育人模式,深化课程改革工作。根据社会对高职人才创新创业的具体要求,以及社会岗位的实际空缺,实现贫困生的专业化实践教学,满足企业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产业结构升级。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贫困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要实现人才的科学化应用,应注重个人素质培养。在教学过程中,革新现代化技术应用能力,考虑到贫困生的心理现状,基于产业链思维创新管理思路,建设现代化高职教育人才队伍,帮助贫困生在企业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践学习,及时发现自身的不足,探索创新创业的核心意义。
此外,应完善教学评价系统,建立一套与贫困生创新创业情况相符合的就业管理情境,巩固校企合作教学实践成果。从专业能力、实践水平、管理效用等多个方面进行学生能力水平评价,拒绝传统教学过程中将成绩作为主要标准的考核方式。增设贫困生对产业链思维的教学作用评价环节,说出自己在企业实践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或疑惑,指出模拟实训平台在使用过程中存在的弊端。这对于校企合作制度下的高职创新创业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自身能力水平塑造,都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实现企业、高职院校的良性互动和高质量发展。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创新创业心理问题研究过程中,要加大对实验室的投资力度,将高新信息技术引入实际教学环境中,推动高职学生教育现代化发展。实验室是进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基础,为学生实践学习提供了一定保障。在学校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对创业人才的实际需求,对校内设施进行不断革新完善,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条件较差的高校可以进行跨校、跨院合作,提高设备利用率。如网络传播与新媒体专业与新闻学同学共用摄影摄像教室、模拟演播室,通过互联网技术建立共享网络实验室。
实践基地是进行高职贫困生创新创业能力锻炼的基础,为贫困生产业链思维的实践学习提供了一定保障。在高职院校建设过程中,应根据社会对运营人才的实际岗位需求,不断革新完善校内设施,营造良好的实践氛围。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为学生提供大量实习机会,利用社会真实环境帮助学生对课堂教学知识内容进行巩固,提高校企合作制度下高职学生的全方面素质培养。重视现代化网络应用,将企业实习与网络信息相结合,依托科学技术软件,突破场景对于实践的局限性。通过互联网查找企业运营管理的相关信息,明确实践岗位的具体工作任务,熟悉产业链思维下的企业管理操作流程。通过互联网构建网络教学实践基地,利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数据传输及影像录制,在不影响企业正常运营的情况下,为高职教育提供真实化创业应用场景[3]。
高职院校贫困生的创新创业心理现状研究过程中,应培养学生的专业化企业管理技术,实现贫困生创新创业能力塑造的技术化、现代化,维护社会的最佳运行状态。迎合市场需求,不断革新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对于创新创业工作的适应性,满足新时代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对高职人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