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佳丽,王 闯
(吉林警察学院,长春 130010)
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1]。当前,我国正在推进“双一流”建设,如何适应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快速发展,推进学科建设成为最具活力的科研创新组织,已成为高校和社会各界高度关注的重要课题。
纵观历史长河,人类一直试图通过科学研究和技术进步来改善自己的视听能力。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版照相法,成为视频技术的起源。1877爱迪生通过纯机械录音技术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留声机,成为音频技术的开始。到了20世纪,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移动互联、混合现实、3D打印技术的发展,视听技术领域全面进入“多媒体时代”。从口口相传到电讯传播再到网络媒体,大众在试听方面的消费习惯发生了急剧变化,进而形成了新的娱乐方式、讯息交流方式甚至生活方式。从公安高等教育的角度出发,视听资料相关课程内容在不断地丰富,从最初的刑事现场照相,到后期的刑事影像技术、视频侦查技术、声纹鉴定技术等相关课程相继出现。不断扩大的视听资料群、不断发展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手段,简单的课程内容已经无法承担起视听资料在案件侦破中的作用和价值,为此公安视听技术学科应运而生。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印发《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2011年)》,正式批准“公安技术”一级学科下设“公安视听技术”二级学科。目前,全国开设这个专业的公安类高校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中国刑事警察学院、南京森林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视听技术)、江苏警官学院、吉林警察学院刑事科学技术(视听技术方向)等多所公安院校。
公安视听技术是综合运用摄影、录像、录音、图像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研究各种犯罪中视听证据的形成与变化规律,运用采集、提取、处理、分析、检验、鉴定等技术方法,记录、显示和检验鉴定与犯罪有关的一切客体形象和声音,进而为侦查、起诉、审判提供线索和证据的专门学科[2]。由上述学科定义可知,公安视听技术是以满足“警务工作中视听技术的广泛应用”为出发点,以视听资料为研究对象,以视听资料的采集、提取、处理、分析、检验和鉴定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期利用视听资料证据反映并证明案件的真实情况的一门新兴应用型科学。根据公安视听技术学科的定义,可将公安视听技术的内涵归纳如下:
1.公安视听技术是一门特别重视实践的应用型学科
随着多媒体时代的到来、“中国天网”的建立,智慧警务的在线信息研判和智慧调度,人脸识别、语音识别、步态识别等新型侦查技术的出现,充分证明视听技术已经成为一种在警务工作中急需掌握的重要技术手段。正因如此,有效利用视听资料证据,为公安工作服务是公安视听技术学科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公安视听技术学科的研究、建设和发展应紧紧围绕上述问题展开。
2.公安视听技术的研究对象是视听资料
视听资料(Audio-visual Evidence)作为法定的证据种类之一,其称谓是我国独树一帜的。我国最早使用该词是在1979年颁布的《机械工业科技情报工作试行条例》中。最早的视听资料仅仅包括录音资料和录像资料。随着电子设备的不断发展,除狭义范围的录音资料和录像资料外,电子计算机类型化的资料以及其他依托科技手段生成或储存的种类化信息都应属于视听资料,例如X光片、通讯传真记录、电子扫描资料等[3]。
3.公安视听技术研究立足于解决警务工作中视听资料相关问题
主要研究内容为学科的基本理论发展、技术方法和手段,一方面是建立具有行业特色的基本理论、技术方法和行业标准;另一方面是利用计算机科学、刑事科学技术、数学等相关科学来解决视听资料相关问题。
1.学科功能定位同质化问题凸显
公安视听技术专业以培养政治坚定、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素质优良的具有检验鉴定能力的公安视听技术领域的警务人才为目标。由于部属和省属公安院校在办学功能定位、教育教学模式、学生的招生就业方式上没有本质区别,造成了公安院校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科定位上同质化问题严重,缺少自身特色。其一,在教学过程中,重专业、轻基础,重技能、轻通识,重就业、轻发展,致使毕业生应用能力强,但创新能力远远不够。其二,目前公安高等院校在招生就业方面均遵循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使得公安院校在招生规模上受到限制,生源质量无法保证,部属院校的优质教学资源无法得到充分利用,部属院校培养高素质警务人才和科研人才的效能无法充分发挥。
2.基础理论发展缓慢
自2012年公安视听技术二级学科建立以来,学科发展过于注重视听技术的应用,基础理论研究滞后。公安类高等院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设置方面主要以应用型技能为主要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方面以实际应用为主,职业化特色突出,包括视听资料的搜集技术、检验鉴定技术、传输技术、储存技术、利用技术和监控技术等。与实际的警务应用类课程相比,以公安视听技术基础理论为主的课程几乎没有,例如,公安视听技术基本理论、视听资料鉴定方法、视听资料鉴定相关行业标准等。从学科的研究主题来看,公安视听技术学科注重研究的应用性能,主要围绕视听资料的使用方法和相关技术手段开展科研工作,但从理论层面对视听资料、公安视听技术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进而实现公安视听技术理论指导实践应用功能的却不多见。基础理论研究是科学之本和创新之源,对科技创新具有重要的源头供给和引领作用。从世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经验来看,无不拥有强大的基础研究后盾[4]。因此,为保证公安视听技术学科健康、持续发展,公安高等院校应充分重视学科的基础理论研究工作。
3.缺少相邻学科支撑,学科的科研创新动力不足
目前,公安视听技术学科中的技术和方法分为两种:一种是通用、共享技术和方法,即利用其他学科领域的技术来解决警务工作中视听资料相关的问题,公安工作仅仅是运用和分享技术方法;另一种是独有技术方法,即公安视听技术学科自身发明创造的技术和方法。无论是上述哪种技术和方法,都与计算机科学、刑事科学技术科学、数学等相关学科紧密相连。众所周知,学科交叉点往往就是新的科学增长点和新的科学前沿,许多创新性研究成果及重大成就往往产生于学科交叉的前沿。然而由于政策上不支持,绝大多数公安院校仅仅设置了公安专业,公安视听技术学科孤立存在,无法得到其他相关专业学科的支撑和配合,导致公安视听技术学科科研创新能力不足。从公安警务信息应用平台到现场照片卷制作软件,多数的公安视听技术软、硬件的开发都由计算机相关的研发公司来完成,公安高等院校相关科研成果产出匮乏。相关专业(计算机科学、数学等)的缺失,是科研能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
4.缺少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水平师资队伍
目前公安视听技术专业的师资队伍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原刑事科学技术专业的教师,另一部分是近年根据专业需要招聘的青年教师。就目前的形式来看,师资队伍有如下问题:其一,师资队伍整体结构趋于年轻化,由于各种人才支持计划名额有限且竞争激烈,再加上年龄限制严格,青年教师科研起步艰难,发展空间受限。其二,从师资队伍结构来看,缺少具有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缺少科研团队建设。专业教师仅仅依靠个人力量去进行科学研究工作,而许多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单靠个人力量是无法完成的。其三,与普通高等院校相比,公安高等院校在国际合作与交流方面更显薄弱。公安院校中聘请外籍教师数量、有留学经历的教师数量、每年国外进修教师数量、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数量、国际合作项目等学科国际化建设内容较少。其四,作为公安视听技术的专业教师既需要坚实的理论基础,又需要掌握较强的职业技能和实践能力。公安高等院校注重培养教师的实践能力,鼓励教师去相关实战部门进行短期调研、挂职锻炼等,进一步提升了警务实战能力。然而由于学校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考核体系、职称评定标准都与普通型高校标准一致,所以实际结果差强人意。
5.学科平台少且层次低
随着第三次产业革命的到来,语音技术、视频侦查技术、视频测量技术、人脸识别技术等公安视听技术迅速发展,使公安视听技术学科正经历从经验形态向知识形态逐渐转变的过程,专业仪器设备成为解决视听资料相关问题的重要手段,公安视听技术学科呈现出更高的科学性。科研、教学工作的开展都需要借助相应的实验平台和实践基地。而公安视听技术学科成立时间短、科研成果少,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及人才工程项目等占比极低甚至为零,无法获得国家或省里的政策支持。从整体的发展情况来看,公安视听技术学科平台的场地、设备、实验室都相对比较弱。
1.突显部属和省属公安院校的学科优势,坚持内涵、特色、差异化发展
部属公安院校拥有一流的师资队伍和优质的教学资源,是我国公安高等教育的先锋队,具有培养高素质警务人才和相关科研人才的功能和实力。部属院校的学科建设应与国家战略同行,以解决学科的重大科学问题、培养高级警务人才和相关科研人才为出发点,发挥部署公安院校的引领示范作用。省属公安院校应立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解决地方的公共安全问题为出发点,分析省内行业特色和发展状况,优化学科结构,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公安视听技术学科,培养具有专业能力的应用型警务人才,以此增强学科的行业贡献度和社会影响力,提升学科核心竞争力。
2.进一步加强基础理论建设
公安高等院校在注重科研成果应用价值的同时,应给予基础研究长期稳定的政策支持和保障,推动科研评价机制改革,给予基础理论研究人员一定的政策倾斜。学校自身应立足学科发展,加强基础理论研究布局,聚焦优势领域,以问题为线索,组织学科力量,进行基础理论建设工作,如发展公安视听技术法庭科学相关行业标准,确保视听资料证据在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中的合法性。
3.加强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学科内涵建设
当前,公安视听技术的一条主要研究路径是利用计算机科学、数学、通讯信息科学的研究成果来解决视听资料证据的相关问题。相关学科的发展势必会推动公安视听技术学科的发展。因此,为推动学科的内涵建设,增强其科研创新能力,公安高等院校应着眼打造多学科联合攻关的方式。其一,公安高等院校在注重公安学科发展的同时,应大力建设计算机科学等相关学科,提升非公安学科的科研教学实力,为公安视听技术学科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其二,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科研团队,发挥自身优势,实现学科的创新突破。公安院校自身要充分认识学科交叉融合在学科建设过程中的功能,为学科交叉融合提供政策支持,采取措施努力克服学科交叉融合的阻碍。为解决部分公安高等院校非公安相关学科基础薄弱的问题,学校自身应立足全国高等院校寻求校外合作机会,构建跨区域联合科研平台,优势互补,把自身的公安特色和其他高校的坚实理工科背景进行有效整合,促进学科的内涵发展。
4.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建设
学科建设要特别重视“人的建设”,师资是决定学科能否健康良性发展的关键性指标。“千军易得,一将难求”,高层次人才在学科建设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要打造高水平的公安视听技术学科,就必须拥有一支业务精湛、最好是能在国际学术界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的师资队伍。为此,公安高等院校应向普通高等院校学习,借鉴高端人才引进机制,完善人才队伍保障体系,制定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和条件保证政策。
立足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强化青年教师的发展。建立多层次的人才支持计划,对入选教师按照不同层次目标进行重点培养,在科研配套、实验平台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激励,从而构建人才的梯队培养体系。此外,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国际水平的教师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公安高等院校应大力推进教师的国际交流和科研合作。一方面,聘请外籍教师、专家、学者和代表团来校讲学、进修和考察;另一方面,派出大量教师到国外进修和从事科研活动。
单兵作战远远跟不上高速发展的时代步伐。为实现重大项目和重大成果的突破,加快公安视听技术学科建设步伐,应强化学科科研团队建设。打造以高水平专家为负责人、中青年教师为中坚力量的学科团队,以此增强师资队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利用知识技能互补,通过协同分工产生创新思想和成果,推动师资队伍质量、成果双提升。
5.发挥服务地方职能,助力学科发展
公安高等院校应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主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地方社会和政府的紧密联系。其一,公安高等院校应突出育警树人、服务地方社会的职能。把建设正规化、专业化、职业化的公安人才队伍作为人才培养基本要求,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满足地方公安机关的人才需求,通过培养优秀的警务人才,确保人民安居乐于,维护社会稳定,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其二,发挥公安高等院校智力先锋队的作用,主动寻求与地方政府、公安机关的协同发展,利用产学研合作机制,解决地方政府急需解决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学科建设和科研工作,利用实用价值强的科研成果服务社会,提升学科实力和知名度,从而得到地方更多资源支持,更好地助力学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