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船借箭”故事对实践育人的启示
——基于新时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的维度

2021-12-29 10:09聂增民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草船借箭师范院校育人

聂增民

(1.郑州城建学院 基础教学部,河南 郑州451263;2.中国石油天然气第一建设公司经济技术委员会,河南 洛阳 471023)

20世纪80 年代以来,学界对《三国演义》的文化研究日渐成为热点,如文化精神研究、实践价值研究。这就在一定意义上超越了以往对作者、成书年代和版本等方面的研究。所谓实践价值研究,就是超出小说本领域如纯文学的范畴,把《三国演义》当作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文化积淀,当作人们生活方式,尤其是思维方式的启示录,如从应用科学与人们自身发展以及生活、生产的角度进行跨学科多领域的分析和研究。随着互联网络和信息社会的发展,人们无时不刻地上网或看手机,获得大量的信息。然而,当今的人们以什么样的心理、什么样的思维和方法处理信息,依然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譬如何以养成多领域、跨学科想问题、办事情的思维习惯和行为能力等等。为此,本文以“草船借箭”故事对实践育人的启示为题,展开思维拓展与创新的探讨,以促进新时代大学生道德素质养成,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一、把“造箭”作为项目并实施有效管控

俗话说,道不可坐论、德不能空谈。按照柏拉图的观点,善是一种力量,人的视觉和心灵的能力要转化为合理的行动,必须有一个方向上的根本性的转变,即:从“洞”中走出、看见太阳。因为这样有助于人们从欲望(肉体)的世界上升到理智的世界。在这个意义上,就需要开展实践教育,以引导人们走出“洞穴”,并在心灵上达到最高的善(德性)。对于新时代大学生而言,主要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两条途径来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通常也称“德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尤其是通过实践育人提升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学生自觉的行动。本文认为,传统文学作品《三国演义》叙述的“草船借箭”故事,把“造箭”作为项目并实施有效管控,对实践育人有所启示,值得做进一步的探讨。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创造了富有文化价值的历史故事。“大江之上,以弓箭为先”,而军中恰恰缺少箭用,故就此为题而生成“项目”。即:十日之内,造十万枝箭。换言之,就是为创造独特产品“十万枝箭”而决定了这个“一次性任务”。言说诸葛亮通过“草船借箭”,不费江东“半分之力”,仅隔三日就得来十万余箭,搬入周瑜军帐交纳。还有后人作诗曰:“一天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不言而喻,“草船借箭”故事是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过人智慧的经典之笔。若从管理学维度思考和分析,则“诸葛亮相当于策划者,鲁肃和黄盖则是执行者,而周瑜是考核者”[1]。这个故事对实践育人的启示就在于把这个“一次性任务”作为项目来加以“管控”。所谓“项目”就是“为创造独特产品、服务或成果而进行的临时性工作”[2]的过程。换言之,一方面采用了“目标”管理方法,运用了“风险管理”手段,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对“过程”的动态控制实现了项目的成功管理。

(1) 坚持“结果导向”原则。作为一定资源约束条件下的“一次性任务”,每个项目都有明确的起点和终点。“草船借箭”项目从“立项”到完成,有起点也有终点,但管理的核心在于为项目“增值”而服务。同时,项目的起点和终点决定了项目的生命周期,即坚持“结果导向”原则,关注在项目生命周期内如何为项目“增值”而服务。譬如工程项目,主要涉及到项目建设的增值,项目使用(运行、运营)的增值等等。学校“德育”具有特定的指向性,是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服务的。就其过程而言,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再从实践到认识的不断反复的过程,同时,需要与个体心理品质相结合,故也是一个因人施教的过程。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实践育人,尤其是师范院校需要通过一个个实习项目的完成,从而实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但是,“增值”的意义又不限于顶岗实习这个特定的时间段,而是贯穿于教育对象终身为人民服务的全系统、全过程。

(2) 采用“目标管理”方法。一般而言,项目目标涉及到约束性目标和交付性目标。所谓约束性目标主要指涉进度、费用、质量等方面的目标,而交付性目标主要指涉合同标的交付物目标,如建设一栋楼房,则该楼房就是交付物。在理论上,把项目从开始到完成定义为实施期。目标管理的意义首先在于“策划”,即目标控制前的一系列筹划和准备工作。“草船借箭”项目的目标管理对师范院校实践育人的启示,就在于整合曹魏、孙吴以及江河山川、气候多方资源条件,进行项目策划、实施目标管理。人的本质在于其社会性,学校“德育”同样是做人的工作,只有正确把握学生品德状况,确立正确的教育目标,有针对性的开展实践育人工作,才能增强实效性,如考虑大学生实习期间的指导老师与实习学校自然历史条件的结合,对每个人制定方案,完成每次实践育人项目。

(3)运用“风险管理”手段。一般而言,风险管理强调项目实施前通过预测分析可能导致项目目标偏离的风险,并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以使项目目标得到顺利地实现。“草船借箭”项目实施前的预测,包括对江上大雾和风向的预测、对曹操决策习性和措施行为的预测等等。这里包含对“机会”的预测,即可能给项目带来积极影响的可能发生的事情,有助于项目的推进并使能获取更多收益。学校实践育人也要注意把握机会。一方面,研究学生、把握规律;另一方面,研究实习单位以及实习单位的学生,识别、评估规划和管理风险,尤其是采取应对和控制措施,以提高学生实习目标实现的机会,降低和排除项目的威胁。

(4)注重“过程管理”实践。“草船借箭”故事的启示还在于,孙吴通过一种特定的方式,选定诸葛亮这个项目经理和鲁肃这位“秘书长”,更在于对项目实施过程的精心“策划”。这些过程的独特性值得进一步的挖掘。如对于师范院校实践育人,就是要关注管理者的职业素质,尤其是管理“项目”的职业素质。毛泽东曾经说过,路线政策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用人的失误是“项目”管理最大的失误,如诸葛亮因用马谡而失街亭,刘备因用关羽而导致败走麦城事件的发生。其中,“过程管理”关系到胜败存亡,即所谓“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换言之,实践育人贵在全过程关心人、全系统(德智体美劳)培养人。又如某国际工程项目管理,因为用人的失误导致一起重大人身财产安全事故,不仅葬送了诸多的优秀干部的美好前程,更在于不可避免地带来重大国际政治负面影响,造成难以挽回的重大损失。这里强调的不仅仅是给职位上安排一个人,而是对安排了的人进行全过程的管理,保证发展方向正确、执行细节合目的性、合规律性,并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近代西方哲学认为,人的理论理性主宰人的认识活动,同时人的实践理性驾驭人的行为活动。譬如康德就秉持实践理性的“纯粹”性,即:不是人的感性欲望和情绪等充当幸福之工具的理性。为此,他提出“你的行动,要把你自己的人身(Person,人格)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Person)中的人性,在任何时候都同样看作目的,永远不能只看作手段”[3]。在这个意义上,真正的德行必须符合道德法则——展开道德行动的客观动机或对道德法则的敬重心(或言之“善良意志”、“为义务而义务”),并且在道德上是善的(或言之“良知”,即道德判断力)。然而,离开经济基础谈道德实践,康德终究难以摆脱唯心主义的局限,也就不可能对道德实践的一系列问题做出科学的回答。本文通过对“草船借箭”故事的管理价值分析,得到的启示:就是要把“一次性任务”作为“项目”来“管理”。但仅只这个还不够,我们还需要“回到马克思”,突出唯物史观的指导作用,因为新时代育人之实践,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强调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养成的行为实践,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实践,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实践,以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实践。

马克思基于对主客体关系的研究,并结合以往道德实践研究的成果扬弃了康德“实践理性”的概念,即把利益作为道德及道德实践的基础,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提出道德实践在本质上“既包含道德实践与生产实践、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又超越道德实践与生产实践、内在实践与外在实践”,是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自由解放与全面发展的实践。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实践育人活动体现了思想道德教育实践的功能和价值,如师范院校顶岗实习,通过大学生的眼去看,通过大学生的手去教,通过大学生的嘴去讲,尤其是通过大学生的心和脑去思考、去创新创造。同时,大学生在社会、基层开展为人民服务的活动,进一步增进了自己对社会的认知,对党情、世情、民情的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定位自己,并能够更好地发展自己,譬如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人格。然而,这个“过程”如何实施并达到预期的目的,“草船借箭”的“目标管理”方法、“风险管理”手段,尤其是注重“过程管理”的实践值得借鉴。

综上所述,实践育人贵在让“胜局”变为现实。“草船借箭”故事的启示之一:就是把实践育人当作“项目”来管理,值得提倡。一方面,学校要准确找出对学生的育德要求和学生自身的差距,并制定通过实践(如师范院校顶岗实习)弥补学生自身之不足的方案;另一方面,要通过实践过程的管理和控制,使实践目的和实施方案很好地得到执行并受控。同时,学校考核部门需要更加强化监督检查整个计划实现效应,等等。尤其是通过如此从上到下的协同配合与运作,最大限度凝聚每一个人力量,推进实践育人项目的实施,以实现实践育人“项目”的成功。

二、发挥了“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生产力作为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们解决社会同自然矛盾的物质能力。而人作为生产力的首要因素,在生产实践过程中能够结成人与人的关系,结成与人相关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即构成了生产实践的社会形式——社会的生产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生产力的产生、性质、水平和发展要求决定了生产关系的产生、性质和发展变化状况;反过来,生产关系又是生产力借以发展的形式,如封建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等等,构成全社会上层建筑的经济基础并反作用于生产力。这样,人们就在生产实践的长河中,自觉或不自觉的通过调整生产关系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即通过调整生产关系促进新的物质生产力量形成。小说《三国演义》中的“草船借箭”故事,也同样蕴含着这样的社会历史观价值。如运用“信息关系”展开策略与反策略斗争,运用“敌我关系”进行整合与反整合斗争,运用“空间关系”进行获取与反获取斗争,运用“工作关系”进行推进与反推进斗争,等等,值得上升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高度,分析和研究“草船借箭”对实践育人的启示。

(1)运用“信息关系”展开策略与反策略斗争。在现代战争中,“芯片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战场上运用信息的方法。如通信的机动性、情报的集散以及人员、后勤和相关数据的处理,尤其是运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侦查与反侦查、窃听与反窃听等。其中心理战作为信息战的主要内容,强调通过传递经过选择的信息和指示物,采取有目的有计划的措施,影响敌对方“主体”及相关人员的情感、动机和客观心理,并最终影响其行动。基于江陵地区雾多滩险的自然信息(数据),诸葛亮制定“草船借箭”行动计划,造成曹魏军队对战争信息的误判。对于师范院校实践育人的启示在于“信息关系”的运用,或是正向的,或是反向的,但都在于应用,如可以针对某个学生的具体实际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实习策略,以完成实践育人的归一化目标。换言之,就是面对多元化的价值取向实施一元化的价值导向策略,或者称之为策略与反策略的斗争。

(2)运用“敌我关系”进行整合与反整合斗争。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整合思维日益得到人们的认可,并转变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如“一带一路”战略计划的实施,极大地推动了沿线国家优势互补、错位竞争和经济整合。“草船借箭”故事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运用了“敌我关系”进行相关要素整合与反整合斗争,尤其是在战争策划上表现为时间、空间以及敌对双方多个要素的集成,如集成各种战斗力量和作战环节、作战空间以及地理气候条件,并综合各种后勤支援力量和战争手段,做到制敌机动、精确交战、全系统防护以及信息对抗。所谓信息对抗就是“为保护己方信息和信息系统,同时设法影响敌人信息和信息系统而采取地一系列行动”[4],包括在非战争和不确定形式下,用以为保护己方信息和信息系统所采取地行动。该故事的启示就在于采取了不确定形式下“敌我关系”信息所采取的行动。对于师范院校实践育人的价值更在于“整合”思维,即整合高校讲台与实习讲台资源,如顶岗实习作为一次“战斗”,用好各方面有利的或不利的因素,激发大学生为人民服务的激情,以生成培养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物质力量。

(3)运用“空间关系”进行获取与反获取斗争。在某种意义上,现代战争呈现出全方位、多领域战争的特点,即呈现出高立体、大纵深、全方位的特征,如外控、高空、中控、低空、超低空立体对抗,还有超远程打击、超纵深打击,等等。同时“空间关系”的运用,还在于选择了地面与空间同时运用各种战斗力的斗争形式——其结构是线性的或非线性的,抑或兼而有之。这种斗争形式的优势在于战争节奏快、效率高,但准备时间长。“草船借箭”故事在某种意义上运用“空间关系”进行获取与反获取斗争。这对师范院校实践育人的启示就在于要针对不同的学生安排不同时间、不同区域的实习,甚至可以推论:对石油系统未来的教育者或工作者如何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对于电力系统未来的教育者或工作者如何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换言之,对学物理专业的学生和对学历史专业的学生应该如何开展思想道德教育,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4)运用“工作关系”进行推进与“反推进”斗争。现代管理的思维特别强调系统工程管理。所谓系统工程管理就是对工程的“设计、开发、测试和生产全过程进行计划、组织、招聘、监督和控制”[5],即通过系统化的全过程的有效管理,保证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实现必要的恰当的整合,如项目开发系统中的相关硬件、软件和人力资源、设备机具以及数据资料的有机结合,等等。“草船借箭”故事在某种意义上运用“工作关系”进行推进与反推进斗争,同时也是在推进与反推进的矛盾运动中,完成“管理人格”的塑造。这对师范院校实践育人的启示,就在于全系统地策划实践育人活动,但要分步骤地实施动态控制,以促进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养成。

在某种意义上,“草船借箭”故事还蕴含着“有无相生”的哲学智慧。譬如将“无”转换成“有”,将“弱”转换成“强”,对于学校实践育人也有一定的启示。诸葛亮的行动也说明,能使人们心灵被触动的那些东西,如谨慎地活着、光明正大地活着、正直诚实地活着,以及生发惊惧或感染同类事物等,都是每个人的幸福(最完美的幸福)与快乐所在。诸葛亮正因为谨慎地处事,才有“取箭”过程中与鲁子敬船舱饮酒时的运筹帷幄,以及分享“项目”顺利推进的“快乐”。在古希腊,德谟克利特倡导人们使自己的心能够自觉地同自身的肉欲进行斗争。因为无穷的欲望能够生成无穷的需要。从“草船借箭”故事的背景可知,曹操的抱负在于收复江东,采取的行动是大兵压境;而周瑜的情感在于抱怨“既生瑜何生亮”,采取的行动是找个茬儿让诸葛孔明自取其苦。事实表明,贪婪的心往往却比贫穷更使人们变得痛苦(或难堪)。倘若“一个人有过度强烈的自我热情,是不行的”[6]。因为每个人的心灵都具有反省的能力,你一招、他一势,没有穷尽、不得休止。为此,大卫·休谟认为,正义是维系社会的力量,若非正义不能被阻止,就会招致社会的迅速沉沦。值得关注的是,在生活世界个人的快乐和利益,常常呈现出多样性或不确定性。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仅仅把人理解为单个的具体的人,而要深入探讨人的各种社会关系,如在实践育人的过程中,基于“草船借箭”故事的社会心理价值,从经济基础出发探讨实践育人的真谛。

改革开放40年来,道德实践的“‘两难’抉择”问题,越来越引起学人的重视。如果说,“每个人的天职就是彼此合作以谋求整个社会的福利”[7],那么,“草船借箭”故事里的“合作”也不乏嘲讽之能。因为“草船借箭”在本质上并不包含“纯粹的无私的爱”。即:一方面不同于“打土豪、分田地”,另一方面也有别于打黑除恶与治乱。不过,“草船借箭”也有为他人和社会谋求福利的意蕴——表征了诸葛亮是一个自律的理性存在者。然而,“草船借箭”之所以马到功成,并非因其符合理性,而是妙在这种理性充当了刺激多方行为人情感的手段。这就给师范院校实践育人洋溢出一些伦理上值得思考的问题,如师范院校在顶岗实习过程中,大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从何而来?按照大卫·休谟的观点,这种情感并非理性判断使然,是借助于一种引起同样情绪的力量而感觉到的,如人们之间因同情而产生爱他人之心,并引发出利他人之德。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进一步发挥了休谟的同情理论,试图找出从“经济人”到“道德人”的桥梁。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善良意志与自己的境遇常常发生冲突,即:不可避免地出现“‘两难’抉择”问题。为此,我们需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厚德载物”。面对2019新冠疫情,一个个鲜活的事例都指向一个事实,即:五千年来,在灾难面前,中华民族更愿意迎面——向困难走去,用自己的力量解决它——并获得全面胜利。在学校,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调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此,基于“草船借箭”故事,发挥主体的积极地能动作用,还需要从人的主体性出发不断探讨实践育人的真谛。

三、突出主体性并致力于创造属人的对象世界

传统小说《三国演义》是中华民族古代智慧的结晶和人生的启示录。就故事情节而言,从描写帝王贵族到叙述平民百姓的生活苦难,无不挣扎在灾害、战争、疾病困境之中;同时作者又通过“草船借箭”等诸多故事,展开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艺术的谨慎的协调和处理相关经济关系、社会关系,以及人与自我意识的关系。近年来,国内不少学者“从人才学、谋略学、运筹学、决策学、领导科学、军事科学、经营管理等角度探讨它的文化价值”[8]。而事实上,“无形资产特别是人的智慧才具有更高的价值”[9]。这个价值对于学校实践育人启示是不言而喻的,换言之,就是通过人类实践活动,尤其是通过无形智慧的运用创造出属人的对象世界。

(1) 将人的“目的”对象化为客观世界。“草船借箭”在本质上揭示了人创造人的世界的原理;并且以实践为基础,这个世界呈现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观与客观的关系。同时,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使自在的自然变成‘属人的自然’、‘人化了的自然’,也就是使自然的世界变成‘属人的世界’”[10]。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11]譬如对于师范院校实践育人,不仅仅在于改造客观世界,而更在于改造主观世界;不仅仅在于改造被教育者的主观世界,也在于改造教育者的主观世界。换言之,就是通过育人实践完成“育德”的特定目的,即:实现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生成,最终实现教育者个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

(2)把人的“理想”对象化为客观世界。这里涉及到“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两个方面:一是按自己要求改变努力实现理想图景的过程,二是实施过程会受到“物的尺度”的约束。“草船借箭”故事告诉人们,这个计划要实施,必须具备天、地、人三方面的条件,如黑天、雾江,还有曹操的“疑心”,等等。如对于师范院校实践育人,就需要关注天、地、人三方面的条件,因为“实践既是消除主观性与客观性各自的片面性、使主体与客体达成统一的活动,又是发展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对立、造成主体与客体新的矛盾的活动”[12]。在这个意义上,人的主体性创造活动的过程就是认识现实性与理想性的矛盾,并通过无形智慧生成解决诸多矛盾的力量和方法。同时,人们也从“感性活动”的逻辑——“草船借箭”的具体活动过程,通过哲学反思转化为意识活动的逻辑,实现思维与存在、主观与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即构成“思想”并进一步规范人类的实践活动。

(3)把人的“知识”对象化为客观世界。在哲学上,实践活动的“双重化”,使得人们把“知识”对象化为客观世界,即:主体客体化、客体主体化。譬如关于战争的实践,一般而言,战争双方的斗争和联结生成敌对系统或战争总体,而人们常常运用宇宙观方面的知识,如辩证法宇宙观知识,观察和分析战争中的矛盾现象,将关于战争的知识应用于战争中的攻守、进退乃至胜败存亡,并推动战争的发展、解决战争的问题。“草船借箭”故事提醒人们,分析问题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不要把“对立”看作生动的、有条件的、可变的、互相转化的东西,而不是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换言之,在战争中曹操军营的箭,可以通过战争成为周瑜军营的箭。同样,当今的人才、技术,可以在国与国之间流动、在城市与城市之间流动、在企业与企业之间流动;公路可以村村通、网络可以村村通,港珠澳大桥可以通,等等。学校实践育人活动也一样,要善于发现不平衡性,找到差距,通过具体的德育过程,完成德育任务。

(4)使人的“能力”对象化为客观世界。在理论上,技术整合是技术创新的拓展和延伸。对于施工领域的技术整合强调通过对生产技术要素主动的优化和选择性搭配,从而结合成符合技术经济规律的匹配的有机统一体,以提升企业降本增效能力,削减企业的经营风险,等等。对施工项目而言,技术整合集“作业组织—技术创新—团队合作”于一体强调项目“人、资源、环境、价值观”多方面的整合与融合,突出推进项目实现成功管理。在本质上,这就是使人的“能力”对象化为客观世界。因为完善和改进施工项目团队作业创新流程,有助于实现技术整合创新要素之间的非线性叠加与组合变换,发挥作业团队群众性创新创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草船借箭”故事提醒人们,诸葛亮将曹操军营射箭的能力转化为“造”十万箭的能力,当今时代人工智能的发展带来了“机智过人”的产品,如巡检机器人、分拣垃圾机器人,等等,都是人的能力对象化为客观世界的范例。学校实践育人活动也一样,要善于通过育人实践,将学校德育能力转化为学生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

四、结语

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处于学。育人之本,在于立德铸魂。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在这个意义上,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根本问题。所谓“历史观”就是人们认识社会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在实践上,生产力具体表现为劳动对象和以生产工具为主的劳动资料,还有劳动者自身等三个基本要素,具有客观实在性和现实历史性等特点。而生产关系正是人们在生产实践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在广义上包括生产、消费、交换和消费诸多关系形成的体系。对于社会实践而言,我们通过调整生产关系同样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个体或部分的整合大于总体的功能,或者形成新的物质力量。“草船借箭”行动的实施,展现了主人公诸葛亮——那个时代的哲人,坚持不断地与命运抗争、与时运斗争,实现了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并促进了人的观念和方法的变化。就学校实践育人而言,一方面表现出人在实践中的主体性、能动性;另一方面呈现出人的可塑性以及主体客体化的过程,即人的社会化。如师范院校大学生顶岗实习,在提高大学生教师道德认知的同时,既陶冶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情感——有了正确的道德认知,又培养了大学生职业道德意志——全身心投入、不懈追求,尤其是养成大学生的教师职业行为能力。

猜你喜欢
草船借箭师范院校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师范院校中OBE理念下生本教学的产出分析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南昌市师范院校食育开展现状及促进策略
师范院校应有“师范味”
师范院校应进行一流的教师教育
缩写《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
缩写《草船借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