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 飞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辽宁 沈阳 110023)
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意见》从充分认识劳动教育的新要求,构建劳动教育体系,广泛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提升劳动教育支撑保障能力,加强劳动教育的组织实施等五个方面进行了明确要求和详细阐述。《意见》首次把劳动教育作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明确,是对近年来社会上普遍存在的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不会劳动现象的有力纠偏[1]。
立德树人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教育工作提出的根本要求,劳动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学生思想上崇尚劳动、热爱劳动[2]。学院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宣传工作,在学生群体中树立劳动榜样,从寝室内务“标兵被”到日常劳动“标兵岗”,从学生自己制作的床、脸盆、衣架到学生自己美化的垃圾箱、井盖,学院从思想到行动都处处鼓励学生自食其力、劳有所获。
学院还依托自主创办的“轨道交通大讲堂”,邀请劳动模范、大国工匠、优秀校友来校开办讲座。其中,党的十九大代表、学院优秀毕业生柯晓宾同志的讲座在学生中产生了热烈的反响,她从一个普通的继电器调整工到党的十九大代表的历程,完美地诠释了党和国家对劳动光荣的正面导向。通过榜样与学生零距离交流,使劳动教育更加鲜活,让学生真切感受到通过在平凡岗位上的辛勤劳动一样能够实现自身价值的飞跃。
为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学院将劳动技能必修课程列入人才培养方案,在第二、三、四学期每学期教学进程中单独设置一个劳动周,用于开展劳动技能课程教育。为了更加科学有效地开展劳动教育,学院组织编制了劳动技能课程标准,使劳动技能培养更加科学规范,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系统地掌握劳动技能、遵守劳动纪律、注重劳动安全。
劳动技能课程的开展实施以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主要负责校园公共区域的卫生清扫和维护、参与学生宿舍管理、监督校园不文明行为,从而实现学生的自我学习、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学院还制定了《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学生劳动教育课程管理规定》,对劳动任务、劳动时间、评价标准以及具体组织实施流程进行了规范化要求,形成了制度保障,并将劳动技能课程评价结果列入学生期末综合评价体系,真正实现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3]。
在劳动技能课程实施过程中,学院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劳动纪律、合作精神等职业素养,以企业对职工的劳动技能需求为导向,通过劳动习惯的养成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同时,把感恩教育、自律教育、自省教育融入到劳动课程中,引导学生以感恩的心面对学校、社会及自然环境。
在“一个融合、四个统一”的育人模式下,学院把企业“6S”管理体系融入学生日常劳动教育工作中,通过经常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日常劳动教育,养成学生良好的个人劳动习惯和职业素养,增强学生职业竞争力[4]。
在学生的寝室、教室、实训室等日常劳动管理过程中,学院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日常劳动检查标准和管理规定,以引导和规范学生建立良好的生活和行为习惯,在学习和生活中注重个人物品的正确摆放、个人卫生的经常性清洁、公共环境的定期清扫、实训设备的周期保养维护、安全意识的常态化培养[5]。学院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标杆寝室评比”、“文明教室评比”、“寝室创意大赛”、消防安全演练等活动,培养学生从点滴的规范的行为开始,收获一个好的习惯。
在学生日常劳动教育中,学院还以宿舍管理为抓手,在全院范围内开展星级内务评比活动,采用自评与互评双向评比模式:初期先进行标准示范展示活动,达到“明星”效应;中期在寝室中树立星级内务典型,达到“比、赶、超”效果;后期集中进行星级内务实操大比拼,以点带面激励全院学生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劳动习惯和积极向上的宿舍文化氛围。
学院还以共同的兴趣爱好为纽带,打造寝室内务荣誉共同体,学生不分年级、不分专业,完全按照兴趣爱好自由组合,自主设计并装饰寝室风格,通过定期开展的评比示范活动树立典型,鼓励学生自发地维护好自己亲手创建的宿舍环境。自学院开展相关活动以来,学生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在家从来不叠被的“小皇帝”“小公主”也能把被叠成“豆腐块”,把自己的内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学生的精神面貌好了,大局意识强了,学生更加团结了,宿舍不文明现象减少了。
除常态化的日常劳动技能培养外,学院还鼓励教师结合专业特点,在专业课程中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让学生在劳动中发挥创造性。学院积极鼓励各专业教师带领学生团队开展实训设备的“二次开发”工作。教师通过充分研究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开展的特点,确定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所必需的实训项目,再根据开展实训项目的需要购买工业生产设备相关零部件,组装生产与企业一线相同或相近的设备,有效解决仪器设备与教学实际相脱节的问题[6]。
实训设备的“二次开发”坚持教师自主设计、师生共同参与的原则,教师负责设备的总体设计,学生负责安装调试和后期的维护,学生通过团队协作形成创新成果,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到劳动获得感。实训设备的“二次开发”为师生实践锻炼提供了宝贵的机会,有效提高了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和学生技能水平。2019年学院的师生团队获得了代表中国参加在俄罗斯叶卡捷琳堡举办的世界技能大赛相关赛事的参赛资格。
在实训课程劳动教育中,学院借鉴新加坡南洋理工学院“教学工厂”模式,将教学环境文化与生产环境文化对接,贴近企业生产工艺流程安排实训教学流程,努力做到用企业一线生产设备武装学校实训基地,打造凸显企业文化的工厂化实训基地和车间型实训室[7]。
学院实训基地积极开展校内生产性实训项目,学生的劳动成果既是教学产品,即可通过教学产品固化学生劳动价值,又能够用于学生日常生活,提升学生劳动荣誉感。其中,学院焊接专业学生先后为学院生产学生用床1800余套,为学校修补桌椅600余套,模具专业学生为学院各年级新生生产脸盆、衣架4000余套,实现经济效益400余万元。
学院作为教育部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在试点实施过程中,秉承岗中培养、育训结合的理念,让学生尽可能地在真实的岗位中提高,在真实的企业环境中劳动成长。学院在数控技术专业开展了本土化双元制“3+2”教学模式改革综合试点。在工学交替的学时比例设计、学生(学徒)双重身份管理、具有学徒制培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基于现场典型工作任务的模块化课程开发、奖学金激励政策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设计安排,并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数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建立了12个相关工作制度[8]。
学徒试点班授课采用全程工学交替模式,不同的学习阶段校企授课天数比例分别为:一年级“5+0”“4+1”;二年级“3+2”“2+3”;三年级“1+4”“0+5”。在校期间授课模式完全采用信息化教学翻转课堂模式,校内导师负责教育、教学、辅导、答疑;企业学习期间按企业管理规定,由企业师傅负责技能指导、生产指导和学徒管理。
试点班级完全打破传统的整班授课模式,通过完全翻转课堂,利用信息化手段和在线资源,采用分小组、分单元校企轮动,确保企业全程有学徒在岗保证生产,学徒(学生)按照企业规定积极参与企业劳动。同时,校内教师与企业师傅协同开展工作,针对各小组学习进度有针对性授课,并适当开展团队生产绩效竞赛,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工匠精神,激励学生进步。在学徒(学生)评价体系中,明确将劳动纪律、工作成效作为重要评价指标[9]。
学院依托与沈阳铁路局、沈阳地铁公司各站段建立的校外实习基地,在每年春运、暑运等客运高峰时期,由铁路相关专业学生组成的志愿者团队,采用顶岗实习形式,积极投入到轨道交通客运服务工作中。学生通过在真实岗位中高强度的磨炼,进一步熟悉了未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性质,锻炼了他们与人交往的能力,提高了为社会服务的意识,同时也减轻了铁路运输生产部门的春运压力。学院学生志愿者团队多年来多次受到中国铁路总公司、全国铁道团委、沈阳地铁公司的表彰,学生通过社会劳动实践获得了劳动荣誉,进一步促进了其劳动回报社会的意识[10]。
辽宁轨道交通职业学院的实践经验表明,开展具有新时代职教特色的劳动教育,要紧密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进一步深刻挖掘劳动内涵,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类型特色和优势,将工匠精神贯穿始终,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具有体系化、标准化、特色化特点的劳动教育创新实践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