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振玲
(沈阳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041)
目前,由于各种原因,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压力要远远高于普通高校大学毕业生,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当今社会,高职院校要大力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如何让高职大学生从心理上对自我有清晰的认识,正确规划职业生涯发展,积极主动适应社会就业情况,也成为目前高职教育面临的十分重要问题。
多数高职大学生对自身定位不清晰,也不会为自己定制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他们在面对众多选择时可能会不知所措,结果可能会造成自己始终原地踏步,或者随波逐流。甚至到即将毕业时也不能确定到底什么是最喜欢、最适合自己的,从而耽误了自身的发展。
高职学生就业负担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内心焦虑。面对日趋严峻的就业择业形势和激烈的竞争,面对岗位有限择优录取的现象,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如何能够合理地进行职业规划,是让每一个涉世不深、缺乏经验、职业生涯规划模糊的高职学生产生焦虑烦躁心理的原因。
第二方面,逃避心理。在面对社会就业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许多经验不足的大学生会产生逃避心理,在选择工作过程中不够勇敢,不敢参与竞争和接受挑战,下意识地选择逃避。
大多数高职院校学生在选择职业规划方面,没有明确的目标,很容易被父母、同学、社会环境所影响,注重追求物质利益,容易在社会或群体的压力下,放弃了自己的意见,部分大学生在面临择业的问题上,都会产生“从众”心理。很多高职大学生也都会优先选择大城市,这也在无形中加大了就业竞争,也增加了学生的就业心理负担。
“课程思政”是以传统“思政课程”为前提,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与精髓融入到各类课程中去,形成协同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体系,在潜移默化中达成立德树人的重要目标。将课程思政融入职业生涯规划理念是有必要且重要的。课程思政体现在职业道德、职业理念、职业行为等方面,从思政教育整体上看,不仅能让学生懂得并完成职业生涯规划,也提高了他们在就业方面的思想觉悟,提高了国家就业的质量。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就必须正确认识顶层设计的重要性,且要把加强和优化顶层设计的任务作为重中之重[1]。
随着社会、科技、经济快速发展,我国在教育方面也呈现许多新的形势及教学改革现状。有史以来,职业生涯规划与就业指导被认为是促进就业、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一门重要课程[2]。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人一生都要面临的问题,且是关系到学生职业发展和人生成败的意识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3]。
高校学生面临的学习、生活、就业方面的压力也随着各种新问题的增加与日俱增,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面临着许多新问题和新挑战。在目前教育过程中,只单纯地进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过程,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就业,却也谈不上高质量就业。对于高职学生来说,思想政治教育更加重要,思政教育能够让高职学生们有更好的自我认知,形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高校的教育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将思政教育与职业生涯规划相融合,贯穿始终,一方面要提高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质量,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利于学生们更好地适应社会。
1.增强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性,加强了学生对职业规划的自我意识
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4]。对于高职学生来说,课程思政首先改变他们的思维想法,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从内在提升高职学生全面素养,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和融入新时代;进而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中,让他们能够更清晰准确地认识自我,并完成职业生涯的规划途径和目标。新时代大学生的职业规划,离不开课程思政视域下的职业教育诉求。一个人能不能在社会上立足,良好地适应社会工作环境,除了良好的工作能力,更要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方向的定位及目标。
2.培养了大学生的“三观”,拓宽了学生就业的选择面
在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中,强调注重思想政治教育。随着课程的深入,使学生们深刻意识思想政治理论的重要性,并使其成为自我本身的一种思想价值观念,形成独立的思想思维体系。要深入研究探索自我认知程度,更好地将其应用在适合自身的职业生涯规划方面,按照自身的能力、性格、兴趣进行就业规划和选择,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规划能力,提升高职学生的就业率。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中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那时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5]
课程思政与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相结合,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起到视野拓宽的作用,也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内容起到开拓的效果,课程思政贯穿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课程的整个过程。简而言之,充分意识到思政课程与非思政课程中所包含的隐形教育资源,在二者之间建立了良性共生、共轭和共振机制,实现了课程育人的“共效应”[6]。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不仅是个人习惯问题,也是大学生将来进入企业所必需的品质。
新时代,高校应根据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大势,变更固有的教学模式,不再单纯地进行枯燥的课堂讲解,要注重实效,创新教学内容和方法。部分教师的站位意识和责任意识缺失。作为教师,不但肩负着“传道授业解惑”的责任,更加要有“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使命担当[7]。针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可以进行如下教学改革尝试。
1.创设情境,培养兴趣
想要学生真正用心,首先要让他们产生兴趣,那么培养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老师在课堂上可以运用语言或者形象化手段,如课前讲故事等方式,将想要表达的内容以某种状况或景象表现出来,创设一个独有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们受到感染、置身其中,用自己的思维想法进行理解、体会。
2.赏识教育,进行肯定
部分高职学生存在自卑、自我认识模糊、自我否认等负面心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们对于老师的批评教育会感到更加的厌烦,产生厌倦心理,会挫伤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在课堂中,老师对学生可以多加表扬、尊重、赏识,肯定高职学生的努力和机智,让学生们大胆地在学习中体验成功的愉悦。老师在课堂讲解中也可以创设展示才能和相关想法的舞台,让学生们大胆地进行相关的职业规划或未来畅想,通过对其想法的肯定和赏识,树立学生的自信,鼓励其求新求异、质疑问题。
3.精选作业,行之有效
在每堂课讲解结束后,都设立一个范围内容,让学生们自主发挥,将话题留为课后作业,减少多余和浪费,力争恰到好处,使学生们愿意展开头脑风暴,深化课堂学习内容。这样高职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可以有更多的自我见解,一段时间后,可以养成习惯,发展得越来越好。
1.课堂教育
在课堂教学中,强调思想政治在新时代教育中的重要性,时刻渗入学习中,让学生从根本上养成良好的思想行为习惯。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提升其职业思想行为道德,着力引导学生热爱职业,培育契约精神。教育教学的过程中,需要主动引导学生自觉守法,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习惯。
学生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情况下,形成与社会发展相一致的行为准备,使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2.网络宣传
利用好网络宣传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必不可少的部分。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网络的原住民,我们要应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进驻网络,宣传时代楷模、行业精英职业生涯典型事例,做好大学生求职引导,并在其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因素,潜移默化地对高职学生进行熏陶引导,进而提升学生的思想觉悟和职业素养。切实要求学生从自己做起,从有意识地提高个人的素质做起,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们的诚信意识。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品德之源。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的过程中,将诚信放于首要位置。教育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坚持诚信为本,针对自身的业务能力不夸大、不吹嘘,实事求是。
创新完善就业创业的实践体系,提高实践的综合性、全面性、过程性。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实训环节,可以采用质、量两者相结合的考核标准;可条款化、明确化课程中所学习的内容,创建规范的课程实践标准。再有就是在就业创业课程实践中,将实践方式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全面体现学生的就业创业意识。提高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应用型价值,使学生将所学知识顺利运用到生活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在社会交往中应对能力。
由于教师缺乏专业性,教学过于理论化,内容空洞,不少教师对人力资源内容、对行业、对职业的了解肤浅,更不能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索,使学生未能有效了解足够的信息[8]。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中,可以单独开设一门课程为学生们指导自主创新创业。随着新时代科技教育的发展,许多新兴产业开始崭露头角,创新创业也成为了社会关注的一大热点。在高职学生在校期间,培养其有意识地做好准备,使其真正拥有投身创业的理想和志向。老师在指导过程中,可以细致地教导学生钻研有关商业知识,把握事物的本质,摸清市场的运行规律,从而让学生们真正地了解创新创业。并且要时刻督促学生,使其有为实现目标奋不顾身的勇气以及永不放弃的毅力。
从教师角度入手,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作用,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这样会更利于学生接受。一些专家认为,可以建立思政教师与非思政教师“课程思政”结对指导机制,以提高非思政教师的政治理论水平和人文素养。另外,确立和提高多方面、多层次的教师培训和发展体制,并将“立德树人”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9]。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首先应改变以往课程的枯燥和生硬的说教,让老师以对课程分析和讲解的方式来引导学生接受正确的思想,将思政教育通过课程表达出来,可以将思政教育更好地融入日常生活中,贴近学生的生活,寓教于乐,调动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与思政教育的积极性,注重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培养。
苏格拉底有一句名言,“知识即美德”,美德如木椟中的美玉、砂砾中的金子一般,需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10]。当代大学生在物质满足的时代长大,不必担心家庭生活,长期停留在校园里,与社会接触的概率很小。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动态,适时引导与培养高职学生竞争意识,只有良性竞争才能提升学生的竞争能力,不会轻易被挫折打倒。将课程思政引入高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让学生树立正确的理念,且规划出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职业目标。另外,为了尽早适应社会,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应该进行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