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亚哲
(沈阳医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随之不断地发展进步,为了更好地构建新型的中华文明,就更应该注重文化自信的培养,两者的发展相容相合,必须把增强自信心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他们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更好地构建新型中华文明。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文化自信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自我意识的延伸。我们有着丰厚的文化遗产,中华文明从未间断,这都是因为我们一代代薪火相传,不断改革发展,使之与时代共同进步。现如今,信息时代的到来,各个国家文化相互碰撞,而我们要坚守本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先进的当代文化,但同时也要正确地认识外来文化,要坚定地信赖与推崇本国文化,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自信,是把一种正确的思想理念、精神植入到大学生思想意识中。通过大学生对文化的进一步思考与分析,接受这种文化,使文化进行内化,成为自身的一种思想观念,进而以这种观念更好地看待自身,看待生活。”[2]因为只有拥有文化自信,这个国家才会在精神上成熟富足,才能使这个国家、这个民族不断奋勇前行,从而使本民族文化发扬光大。
如今,不同种类的文化观念相互碰撞,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而文化渗透的手段多种多样,他们会用物质引诱和迷惑青年,然后进一步引导他们厌恶和抛弃他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利用一切手段打击他们的文化自信,抛弃他们鲜明独特、奋发向上的优秀精神。“自知之明是为了增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为适应环境、新时代而进行文化选择时的自主地位”[3]。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固步自封,全盘否定外来文化,应该辩证地看待外来文化,要在坚持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前提下,积极地了解外来文化,学习外来文化的精华,从而更好地建设发展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始终保持本民族文化的主导地位,从而正确地认识世界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融。
总而言之,我们要时刻保持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先进文化的自信,这样才能有效地应对世界文化冲突与融合,从而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展现其独特优势。
文化是由不同民族所创造的,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不同的特色,一个国家文化的兴盛将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将会增强这个国家在世界上的影响力,所谓文化立世,文化兴邦,因此我们应该对此保持坚定的信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文化底蕴的表达,也是中华民族的底气和骨气。“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提供了一种思想价值资源和心理依托,必将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柱。”[4]于个人而言,我们应该坚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只有这样,才能使中华民族紧紧地凝聚在一起,使我们每位中华儿女都为能够传承中华文明而感到自豪。
悠久深厚的中华古老文化文明是我国珍贵的精神宝藏,深深地根植于中华民族的骨血里。而这种中华文化体现在我们日常的待人接物、个人的综合素养,以及独特的语言魅力中。
自发地认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当代先进文化。正因为对本民族文化有认同感责任感,才使自身文化修养和文化素质有了质的提高,才能在多元化的文化中迅速选择出主流文化,从而树立对本民族的文化自信。“高校是育人的主要场所,有义务肩负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发展的重任,应将文化渗透到教育中的方方面面,以文化引领大学生,培育大学生的文化自信”[5]。
文化自信的树立对学生正确价值观确立具有积极的引导作用,使学生更好地完成高校培育的目标。
无论遇到多少艰难险阻,中华文化始终以其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种种困难,最终一代代传承,并发展为当代主流文化。正因为对中华文化有了这样深刻的认识,才使我们能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并具备能在众多文化中选择主流文化的能力,始终坚定不移地认同和信赖本民族文化。总之,将文化自信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最行之有效的方法,更是当下时代发展的使命。“思想政治教育是建立在文化传承与创新基础上的,其教育目标是培育大学生成为有文化、有知识的社会青年,而培育大学生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是教育的核心,也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育人功能的体现”[6]。只有紧紧跟随当今的趋势,才能在文化如此多元化的发展中始终抵制外来文化的入侵与渗透,从而坚定维护本国先进文化。
如今,各种类型的信息和文化,其中包含不良的信息和文化。以惊人的速度在当代大学生周围传播,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严重阻碍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影响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了解中华文化,导致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缺失。
学生们对主流文化的认识不足,缺乏文化自信。再加上在如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网络的开放性造成不同种类价值观、不同国家文化通过网络媒体进行广泛的传播。在如此多元化的文化当中,这些缺乏文化自信支撑的大学生在面临选择时更容易出现价值选择迷茫,对文化认同困惑以及意识形态不坚定。
文化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精神现象。马克思主义理论曾这样阐述过文化的定义:文化,是人的本质力量的表象化,而这种表象化具体体现在从古至今人们流传下来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中。物质成果和制度成果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泯灭消亡,只有精神成果最为稳定地一代代地流传下来。拥有两千多年历史的中国特色传统文化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很多时候,人们会把理想当做信念,这个时候的信念就是人们的主观意识,而当人们把信念当做理想时,理想就是人们为之付出努力需要达到的目标。但是无论怎样,理想和信念都是我们人生发展的重要动力,也是学生们正确树立价值观的根本动力。不同的价值观念、多元文化在互联网的推动下不断传播,当代大学生们尚未具备认识和筛选正确、优秀的价值观念的能力。因此,会严重影响他们理想信念的确立,将会导致大学生无法树立文化自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文件明确指出“学校要探索建立与大学生家庭联系沟通机制,相互配合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这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7]现如今的部分大学生对本国传统文化弃之不顾,崇洋媚外,使得“韩风”和“欧美风”在国内大肆流行,而对中国传统文化却没有足够正确的认识。将我国近现代落后原因归咎于中国传统文化。因为大学生们对中华民族传统历史和悠远文化的认知浅薄,导致他们内在文化自信根本内容的缺失。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首先应该充分了解并发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在多元开放的文化世界中保持定力,始终坚定不移地学习和捍卫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开始忽略甚至漠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反而开始崇拜和迷恋品味较低的非主流文化,而非主流文化中包含一些叛逆诡异、消极颓废、张扬狂野的另类消极态度,这些文化糟粕将会严重影响大学生对主流文化缺乏认同感和信赖感。正因为他们无法认同和信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导致他们文化自信的缺失。
通过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着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学生包容性发展、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最终目标。二者看似一个是方式一个是目标,但却是密切相关的,只有二者共同发挥作用,双管齐下,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要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文化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这样才能使社会思潮和社会意识形态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这样才能有效避免历史虚无主义、“反历史”现象、“去中国化”等各种错误观点的影响。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马克思主义思想,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广泛开展各类社会实践”[8]。
思想道德也是文化的一部分。首先,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离不开对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增强文化自信必须要发挥思想道德的作用;其次,高校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个人修养和道德水平,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爱国、爱民族的意识,也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前提。
培养文化自信是一个渐次内化的过程,最终形成由价值观念向自觉行为转变的文化氛围,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风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肩负着培养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历史重任,在高校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9]当代大学生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传统文化的传播和教育以及学校的培养方案设计是很关键的环节,中华文化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的构建,需要注意两个问题。首先,学校是负责教育、知识推广和普及的,要注重教材的选用。此外对教材编写者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从源头把控图书的质量。其次,要防止西方的文化渗透、抵制错误观点。西方的价值观念可能并不符合我们的自身实际,可以参考,但是绝对不能照搬照抄、全盘接受,甚至摒弃自己的传统文化。青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大学是人才培养的摇篮,我们大力弘扬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对于西方的一些思想,我们应辩证地看待。
“近年来导师制逐渐被赋予新的意义,越来越多的单位把导师制作为人才发展和培养的一种手段。”[10]让学生更多地参与课堂讨论,通过更生动活泼的教学,让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可以通过组织一些课外活动,让学生获得更加真实的情感体验,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他们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培养文化自信。
在价值观念、心理素质和行为准则的培养和塑造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校园文化活动创造的良好氛围,对学生精神、心灵和品格的塑造至关重要。比如,传统的歌舞、话剧表演、讲座等,让学生近距离地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或者举办有关传统文化的知识竞赛,举办各类文化活动,让学生亲身参与其中,既收获了知识,也可以帮助树立文化自信,对个人品德和素质的培养也有积极影响。因此,要明确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的重要性,把校园文化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