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昌艳,阮良鹏,陆成光,黄樱初,罗 幸
(钦州市钦南区水产技术推广站,广西钦州 535000)
罗非鱼(Tilapia)俗称非洲鲫鱼,非鲫、越南鱼及南洋鲫等,属鲈形目丽鱼科罗非鱼属,原产于非洲,具有食性杂、耐低氧、不耐低高温且繁殖能力强等特点,我国在20 世纪60 年代引入罗非鱼,之后进行了大规模的繁育研究及推广养殖。罗非鱼是热带鱼类,适宜的温度范围在16~38 ℃,最适生长水温24~32 ℃,属广盐性鱼类,能适应较大盐度范围的变化。由于罗非鱼适宜生长在气温较高的地方,因此我国的罗非鱼养殖主要集中在南方的广东省、福建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及山东省等地。由于罗非鱼养殖标准化程度不高且产量偏低、质量欠佳,钦南区内外学者就广西罗非鱼产业的现状作了很多相关的研究,挖掘其面临的诸多良好机遇,总结其目前存在的各种问题,为产业化发展提出借鉴[1]。
1.1.1 规模分布
广西钦州市钦南区辖11 个镇、5 个街道,行政区域面积2 329 km2,海岸线562 km,常住人口63.32 万人。钦南区是钦州市水产养殖的重点区域,也是发展罗非鱼养殖较早的地市之一。2010 年,钦南区罗非鱼养殖面积966.67 hm2,年产量1.28 万吨。2020 年,钦南区罗非鱼养殖面积1 500.93 hm2,咸淡水鱼虾混养面积380.27 hm2,其中罗非鱼产量2 295 t;山塘水库混养面积1 120.67 hm2,罗非鱼产量5 073 t。混养模式虽然面积较大,但产量呈下滑趋势。
1.1.2 产业效益
近年来,由于受罗非鱼养殖价格持续低迷的影响,加上饲料、人工价格不断上涨,养殖成本居高不下,养殖户养殖热情不高,养殖成本的投入比较保守,给养殖带来了一定的消极影响,产业呈现下滑萧条趋势。2010 年以来,钦南区的咸淡水池塘罗非鱼养殖逐步由单一的养鱼模式转变为鱼虾混养的模式,并引导不适合高密度养殖的虾塘转变养殖模式,改为鱼虾混养,这一养殖模式的改变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例如,2021 年6 月上旬,广西地区罗非鱼的市场价格是从原来的6~8 元/kg 上涨到10~11 元/kg[2]。
1.1.3 主要养殖品种
2010 年以前,钦南区罗非鱼养殖种类以单性罗非鱼、奥尼鱼等为主。推广鱼虾混养模式以后,主要混养品种为单性罗非鱼。
钦南区罗非鱼病害以链球菌病、细菌性肠炎、水霉病及车轮虫病等为主。尽管2020 年底销售价格上升至11 元/kg,但罗非鱼链球菌病、细菌性疾病流行,养殖仍不乐观。据调查,为害罗非鱼的主要疾病为链球菌病,占发病率的90%左右。
钦南区基本没有罗非鱼加工企业,也没有大型专业的冷库冷链企业。除少量鲜活鱼供应本地市场外,大部分由批发商销往南宁市、北海市、湛江市等水产出口加工企业。
钦南区是广西中央财政现代农业——优势水产品产业发展资金(罗非鱼池塘改造)项目重点实施县区之一,始终把发展罗非鱼养殖作为“菜篮子”工程和产品出口货源供应地的思路来统筹安排。2011—2013年,连续3 年申报、实施广西中央财政现代农业——优势水产品产业(罗非鱼)发展资金建设项目,开展罗非鱼池塘改造,提高池塘标准,完善生产设施,增加池塘生产力,提高单产和发展无公害养殖。这3 年钦南区申报罗非鱼池塘改造面积503.87 hm2,其中一类改造352.20 hm2,二类改造165.00 hm2,参与改造的对象20 家,项目总投资6 561.89 万元,其中申请广西中央财政现代农业——优势水产品产业发展项目资金1 956.15 万元。
2.1.1 咸淡水池塘鱼虾混养模式
咸淡水池塘鱼虾混养模式通过控制虾放养密度,如每667 m2虾苗投放3 万~4 万尾,搭养适量罗非鱼,罗非鱼投放密度600~800 尾,利用它们对食物的差异性要求,减少饲料浪费及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从而降低病害发生概率,减少用药,提高养殖虾的品质和产量,增加收入。目前钦南区咸淡水池塘鱼虾混养模式占地约333.33 hm2,主要分布在尖山、康熙岭、沙埠及东场等沿海镇。该养殖模式要点是要淡化罗非鱼苗,且投喂时先喂鱼后喂虾。
2.1.2 山塘水库混养模式
山塘水库混养模式通常以养殖草鱼和鳙鱼为主,搭养罗非鱼等,罗非鱼苗每667 m2投放300~500 尾,该养殖模式一般定期使用生石灰进行消毒,调节水体环境,实行轮捕轮放,一般采取一次多放,分次捕捞,捕大留小,边捕边放的方法进操作,主要在那彭、那丽、黄屋屯、久隆及大番坡等镇实行。
2.2.1 苗种驯化技术
钦南区是沿海县区,海水养殖业占水产养殖的绝大部分。部分农户的罗非鱼池塘是半咸水池塘,咸淡水罗非鱼养殖技术的关键主要表现为苗种驯化。
由于咸淡水养殖罗非鱼所需的苗种,大多取自淡水繁育苗种,若直接将鱼苗移入高盐度的海水中养殖,其会因不能耐受高盐度的刺激而产生应激反应和病变,甚至死亡。因此,鱼苗下塘养殖前需经过海水驯化,经过一个盐度由低到高的驯化过程,才能适应高盐度的海水环境并正常生长[3]。
鱼苗驯化的主要要点是在暂养鱼苗的暂养池或淡水池塘中,逐步加大池水盐度,盐度每天递升2‰左右,连续3~4 d,待鱼苗适应即可。经驯化后,即可进行池塘养殖。
2.2.2 罗非鱼链球菌病的防治方法
2.2.2.1 病原
罗非鱼链球菌病病原主要为无乳链球菌(S.agalactiae)或海豚链球菌(S.iniae)。链球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溶血性革兰氏阳性菌,常引发哺乳类动物疾病,易感人和牛。链球菌也是近10 年淡水与海水养殖鱼类最为严重的水生病原菌之一,温水性鱼类受链球菌的为害更为严重[4]。
2.2.2.2 防治方法
水温在25~28 ℃时易发生链球菌病。根据《无公害食品 尼罗罗非鱼养殖技术规范》(NY/T 5054—2002),罗非鱼链球菌病防治方法为:0.1~0.5 mg·L-1三氯异氰尿酸(有效氯80%以上)便池泼洒,每天1 次,连续2 d[5]。
对于罗非鱼链球菌病的治疗方法有很多,但病鱼一旦发作,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按照罗非鱼无公害养殖技术的要求,坚持防重于治的原则,选择合格的养殖用水、养殖场所,规范防治和治疗用药,发现死鱼要及时处理,做好无害化处理措施,以防疾病传染。
钦南区罗非鱼养殖产业中主要存在以下3种问题。1)钦南区罗非鱼产业规模不大,部分池塘存在尾水直排现象。生产经营者普遍考虑眼前利益多,考虑长远利益少,池塘经多年养殖,普遍存在淤积、崩漏严重、水质恶化、病害增多及养殖效能下降等情况。2)管理不到位,鱼苗市场鱼龙混杂。钦南区约有15 家淡水鱼苗场,绝大部分以中间培育为主,基本为无证经营。3)加工能力基本为零,钦南区基本没有罗非鱼加工企业,亦没有大型专业的冷库冷链企业,产业链不完整。
为推动钦南区罗非鱼产业发展,可从以下5 方面着手。1)根据《钦州市钦南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9—2030 年)》,合理调整和规划养殖生产布局,在淡水池塘资源丰富的镇、村适量发展规模养殖,集中养殖区域,为罗非鱼的产业化规模养殖提供良好的平台。做到有序开发,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2)农业农村部门加强培训力度,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增强“以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意识。推广立体养殖、生态健康养殖、稻鱼养殖、大水面养殖及陆基圆池养殖等多种养殖经营方式,拓宽罗非鱼养殖范围。3)加强对种苗经营单位、市场的管理,定期开展监管和抽检,完善“三项制度”和规范养殖投入品使用。逐步建立鱼苗经营单位台帐。4)加大产品质量监管力度,推广无公害、生态健康养殖等养殖模式。加强投入品监管,规范市场准入制度,保障养殖罗非鱼的品质。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水产品加工企业,突破加工企业缺乏的瓶颈问题。从财政上完善扶持政策,支持配套专业批发市场、冷库等项目,延长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