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世芳,全建军
(1.灵川县农业农村局,广西桂林 541299;2.灵川县龙达种植专业合作社,广西桂林 541299)
“十三五”期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开创农业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农业农村形势稳中向好、稳中向优、稳中向新。2021 年,中央一号文提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关键是要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现代要素活力,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开好局、起好步,取得扎实成效。
近年来,我国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开展农村土地制度、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农业经营体系等领域的改革,全面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2021 年,农业农村部指出,农村改革以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为主线,以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为重点,着力激发农业农村发展活力,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的制度支撑。
近年来,我国农村出现了以农业为基本依托,通过产业联动、产业集聚、技术渗透及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把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及其他服务业有机整合,使得农村一二三产业紧密相连、协同发展,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但是,农村三产融合处于起步阶段,三产融合发展水平较低,存在融合主体实力不强、辐射带动能力偏弱、融合层次融合度不高和利益联结不紧密等问题。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农业农村仍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突出短板。农业农村发展不平衡主要体现在以下2 方面。1)城乡发展不平衡,包括城乡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不平衡、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平衡、农村区域发展不平衡等。2)农村发展不充分,特别是乡村公共供给不充分。
近年来,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快速发展,各类新型服务组织蓬勃兴起。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推广,有利于农业提质增效,加快小农户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推动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主体多元、形式多样、便捷高效及全链受益的多元共享型农业社会化服务新格局[1]。目前,农业社会化服务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尚存在着龙头带动不强、服务范围窄、利益联结不紧、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
《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数字乡村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开展数字乡村试点是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行动,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有力抓手,也是释放数字红利、催生乡村发展内生动力的重要举措。目前,“数字乡村”积极推进,但面临着机制不完善、人才和资金紧缺等挑战。
农村改革是推动农业农村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制胜法宝,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必须以改革为根本途径,激活市场和主体等农业农村发展的动力源[2]。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可从以下4 方面入手。1)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生产者补贴制度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保持粮食生产基本稳定。2)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成立村级股份经济合作联合社,建立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盘活集体资产,加快资产参与市场竞争。3)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和集体土地上房屋所有权等确权登记颁证。4)推动农业经营体系改革。大力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行以龙头企业带动,农业企业、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参与,以公用品牌为基础,以分工协作为前提,以规模经营为依托,以利益联结为纽带,以企业品牌为抓手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新时代的农业产业突破传统农林牧渔第一产业的发展格局,向注重农产品精深加工的第二产业、推动农产品流通的第三产业延伸。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重点在于将农村的土地、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资源进行有效集聚和整合,充分激发各类要素和主体活力。立足地方资源优势,结合创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和田园综合体、粤港澳绿色农产品生产供应基地,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创意农业和农耕体验等新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横向融合,利用农业新的附加功能,拓展农业增效、增收空间,推动农村产业集聚、融合发展。此外,培育一批多元化、市场化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产业链、价值链的现代产业发展理念引入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体系中,推进龙头企业集群,打造现代农业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科技园区等载体,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提供更多的新平台。通过招商引资引入拥有科研能力、经营水平、资金实力和市场占有率的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构建一支促进农产业融合的生力军[3]。
落实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培育农业农村转型发展新动能,抓住乡村振兴这个历史大机遇,推进农村农业生产要素改革。确保农村承包地的合理流转,推动宅基地的使用权、经营权、所有权与金融支撑的有效链接,推动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增强乡村振兴动力。实施优势特色农业提质增效行动计划,把地方土特产和小品种做成带动农民增收的大产业。推进区域农产品公用品牌建设,以优势企业和行业协会为依托,打造区域特色品牌,引入现代要素,改造优化传统名优品牌。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三品一标”认证,推进农产品商标注册便利化,强化品牌保护。不断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升价值链,走一条科学有效、农民受益的产业发展之路。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加强电子商务人才培训力度,通过直播购物的新消费模式,让电商直播连接商家和用户、城市和乡村。推动农产品“走出深山”,由“种得好”向“卖得好”转变,为乡村振兴添加新动能。
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是产业兴旺的基础,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动能。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转移,农村老龄化、兼业化问题日益突出,“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急需破解。发展农业生产托管,在土地经营权不流转的情况下,将耕、种、防、收等部分或全部作业环节委托给社会化服务组织,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加快发展各类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将现有农村专业技术人员和专业服务人员组织起来,成立一定规模的专业化社会组织,以全程托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种服务方式,将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经营体系[4]。在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基础性地位、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的前提下,让小农户成为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参与者和真正受益者。逐步健全政策支持体系,扶持鼓励涉农企业参与社会化服务,对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的涉农企业纳入国家政策扶持范围。规范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把土地集约并整合,再统一交由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全程生产托管,促进农村土地“共营共赢”。
数字乡村是数字中国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结合点,是势在必行的有效手段。近年,新冠疫情对农村、农民及农业生产造成了诸多不利影响,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许多地方充分发挥数字经济优势,印证了数字动能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治理中的现实价值。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通过建立数据感知网络、农业产业基础数据体系等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生产物联网和产业链管理的智能化,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此外,推动农村电子商务、互联网创业创新,实现农村数字经济的产业化[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 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提出,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构建面向农业农村的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立涉农信息普惠服务机制,推动乡村管理服务数字化。建设数字乡村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
农业农村经济转型阶段,必须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从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农村三产融合、激发农村改革和农村市场活力、推行农业社会化服务和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着手,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全力助推乡村振兴。